(遵义市中医院 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目的:观察丹黄散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修复能力的影响,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根据经典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创伤模型,模拟糖尿病足病理生理过程。实验分组后,平行对照观察丹黄散对创面组织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常规治疗组和丹黄散组均能很好改善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修复能力,丹黄散疗效更为明显。结论:丹黄散外敷能很好改善糖尿病足创面组织修复能力,且较常规治疗更为有效。
【关键词】丹黄散;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组织修复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88-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为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现有治疗方法临床疗效难以令人满意,且治疗费用昂贵,致使这一临床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丹黄散的前期临床效果较好,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有重大临床价值。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SD 雄性大鼠(SPF级) 体重200±23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所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链脲佐菌素(STZ):美国Sigma公司;丹黄散:由丹参、大黄、当归、没药、乳香、地榆6味中药组成,物理粉碎加工并过120目筛,高压灭菌处理,所用中草药购自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美国 Lifescan Smart Scan 稳灵型血糖仪;光学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厂;病理图像分析系统PM2000型:德国LEICA公司产品。
2.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实验模型制备 大鼠糖尿病足创面难愈模型制备[1]:SPF级 SD 雄性大鼠,按50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剂量,溶于浓度为0.1m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pH4.0~4.5),一次性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大鼠予腹腔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组、常规治疗组及丹黄散组大鼠饲养3d后开始取尾静脉血,应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选取大鼠血糖值>16.7mmol/L者;其后每个星期监测一次大鼠血糖,1个月后,若大鼠的血糖仍高,可视为大鼠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STZ诱导的大鼠有90只,制备成功的大鼠有79只,其中模型组26只、常规治疗组25只、丹黄散组28只,有效率达87.8%)。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制作大鼠糖尿病创面模型,制备方法:予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硫化钡脱毛剂脱去背部体毛,75%酒精消毒后,背部中央制作大小为2.4cm*2.4cm切口(切除全层皮肤组织)。空白对照组大鼠在1月后仅予麻醉、消毒、制作同样大小切口。
2.1.2实验分组 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予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再予一层薄棉纱布覆盖。常规治疗组大鼠:生理盐水清创后,予654-2、庆大霉素、胰岛素注射液浸湿一层薄棉纱布外敷。丹黄散组大鼠:以同样方法清创后,丹黄散均匀散布于创面,再外敷一层薄棉纱布。
2.1.3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1.3.1检测血糖 模型组、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大鼠,于第3、7、14、21 d,应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取尾静脉血)。
2.1.3.2创面一般情况观察 观察大鼠创面有无渗出、肿胀,肉芽组织增生、边缘新生上皮覆盖情况等。
2.1.3.3创面组织学改变 于伤后3、7、14、21 d取创缘组织,经10%甲醛固定后制成蜡块,HE染色,光镜下观察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组织再生、成熟情况。
2.1.4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2 结果
2.2.1检测血糖 第3 、7、14、21d,模型组、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大鼠之间的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
2.2.2创面一般情况观察
3d: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大鼠创面边缘较整齐、干净,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无脓性渗出液,创面开始缩小;模型组大鼠的创面苍白、肿胀,可见黄色的脓性分泌物,创面收缩面积小于空白组;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创面边缘较整齐、干净,有新鲜肉芽组织产生,未见渗出液。
7d:空白对照组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边缘可见新生上皮且生长较为明显,创面的面积明显缩小;模型组的创面可见散在肉芽组织,创面颜色灰白,可见黄色的渗出液,创面收缩相对较小;常规组创面边缘新生上皮生长较明显,肉芽组织的生长较为旺盛,创面面积缩小;丹黄散组创面可见较多肉芽组织,边缘有较多新生上皮,创面面积明显缩小。
14d:空白组创面可见新生上皮覆盖大部分创面;模型组创面有部分上皮覆盖,有黄色渗出物;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可观察到新生上皮覆盖大部分创面,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收缩相对较小。
21d:空白对照组的创面基本上已经愈合;模型组大鼠创面有较大部分尚未愈合,仍可见黄色渗出物;常规组、丹黄散组大鼠的创面大部已经愈合。
2.2.3创面组织学改变
模型组:3d创面组织单核巨噬细胞少,成纤维细胞的排列稀疏。7d创面组织可见毛细血管芽,有较多的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结构疏松,细胞的排列紊乱。14d 创面毛细血管增多,可见较多胶原,结构稀疏,成熟度低。21d 可见皮肤创面的上皮分化较差,各组织结构不够清淅。
对照组:3d创面可见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同时伤口区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7d创面中可见肉芽组织数量增多,结构致密,肉芽组织的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细胞的排列整齐,组织细胞数量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细胞,创面组织中仍可见较多嗜中性粒细胞。14d创面大部分由表皮覆盖,创面组织胶原排列致密,成熟度高。21d创面已经愈合,新生组织分化良好。
常规治疗组:3d创面组织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也可见数量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皮细胞向窗口迁移。7d 创面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同时纤维细胞开始出现,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增多,细胞排列整齐,创口表皮细胞明显增多,肉芽组织的结构致密。14d创面由表皮覆盖的面积增多,胶原的排列较为整齐,成熟度较高。21d 新生组织分化较好,创面已为肉芽组织所充填。
丹黄散组: 3d创面有大量嗜中粒细胞,创口细胞数量增多,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皮细胞创口迁移较多。7d,肉芽组织致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排列致密,整齐,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毛细血管血管增多。14d,创面表皮覆盖面积较多,创面胶原排列整齐,成熟度高。21d 于镜下可见皮肤创面基本愈合,创面为新生表皮所覆盖,组织分化较好。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和坏疽,严重者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2]。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创面难愈的病理基础[3],并且和糖代谢紊乱及其代谢产物蓄积而致组织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密切相关[4]。消炎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以及清创已经成为经典的内科基础治疗。同时物理技术及生化技术已经成为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利用激光切割可以减少出血,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同时低能量的激光还可以增加胶原的合成,刺激局部血流速度加快以及改善局部微循环[5];远红外照射已应用于临床上促进浅度烧伤创面和慢性创面的愈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难愈创面、感染创面、小面积深烧伤创面以及供皮区创面的修复。近年来,糖尿病足临床治疗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新治疗方法,如将细胞因子基因通过转染的方式注入组织修复细胞,使其在修复细胞内表达,产生一定量细胞因子来促进创面愈合;通过组织工程技术研制的人工皮肤、人工骨、人工肌腱已用于自体组织缺损的修复;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转变为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从而直接参与创面修复过程。
尽管对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已经使糖尿病足在预防,治疗及预后上都有了质的变化,临床医师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循环障碍难以改善,伤口反复感染,创面修复时间过长等。同时由于医疗条件和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所限,并非所有先进的治疗手段都能惠及每一个糖尿病足患者,在在广大医疗条件欠发达地区,糖尿病足还是截肢、致残甚至致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患者而言,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生活质量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社会而言,糖尿病足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相当比例的截肢致残率更是庞大的社会负担。
“痈疽”乃是消渴日久、痰湿、热毒内生,气血瘀阻、肢体失于濡养、化肉成腐所导致。丹黄散是在中医对“痈疽”湿、毒、瘀为患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所选出的外用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复方,由丹参、大黄等药物组成,具有解毒除湿、活血生肌等功效。方中丹参活血化瘀,大黄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两者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为臣药。没药消肿、生肌、止痛,为佐药。乳香行气,地榆生肌、止痛,共为使药。六药合用,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解毒生肌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丹参能有效改善微循环,还能降脂、抑制血小板(PLT)聚集、抑制凝血,及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且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丹参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大黄可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除此之外大黄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当归对PLT的聚集具有抑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同时具有镇痛、抗炎、灭菌作用。没药具有降脂、降低PLT集聚,可以改善血液的流变学。另外,没药有一定的镇痛功效。乳香能抗炎,有研究发现乳香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地榆可以凉血止血、加强机体的免疫力。丹黄散促进糖尿病大鼠组织修复可能和以上药理作用相关。
本实验观察到丹黄散能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细胞浸润,肉芽组织生长,表皮葡行情况较好,促组织修复能力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可能得益于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所致,其通过对哪些细胞因子或信号通道的调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是良好的动物实验疗效已为临床进一步优化,验证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董方,蔡黔,刘毅.糖尿病足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J].山东医药,2010,50(14):34-35.
[2] Zucchi P,Ferrari P,Spina ML.Diabetic foot: from diagnosis to therapy[J].G Ital Nefrol, 2005, 22(Suppl)31: 20-22.
[3] Jude EB,Eleftheriadou I,Tentolouris N.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diabetes-a review[J].Diabetic Medicine,2010,27(1):4-14.
[4] Falanga V.Wound healing and its impairment in the diabetic foot [J].The Lancet, 2005, 366(9498):1736-1743.
[5]欧阳钟石,李文志.65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0,25(16):1388-1389.
作者简介:朱广文,男,1985年10月生,壮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从事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研究.
通讯作者:王安宇,男,1976年7月生,汉族,贵州遵义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科技局基金资助(遵红科合 社字(2015)03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孙思邈中医药专项课题资助(2016SKT-M021) ;贵州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黔科合 LH字【2014】7316号);贵州省遵义市糖尿病足病中医药防治创新型人才团队基金资助(遵市科合(2016)2号).
论文作者:朱广文,王斌,田琦,陈宗军,严兴茂,马玄,简政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1
标签:创面论文; 组织论文; 大鼠论文; 细胞论文; 肉芽论文; 模型论文; 糖尿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