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1-0063-03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思想,它成为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中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然而,在我国 理论探讨中,当涉及到“科学技术”的范围,即社会科学是不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时, 人们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本文拟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趋 势的角度,论证社会科学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生产力属性,二者在现代科技发 展观中是统一的,并非根本对立、非此即彼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 着推动作用,仅仅是近50年的事情。它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特点不无密切关系。

人类在长达几百万年的古代历史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极端 落后的古代生产力发展时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笼统和思辨的。科学 处于朦胧状态,所有知识都是包括在统一的哲学当中。同时,它与技术处于相互分离状 态,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而技术则始终与人类生产紧密联系,具有生产力属性,发 挥生产力的功能。

16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生产的发展提出了探 索具体的自然规律的要求。于是各门具体知识相继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门独立 的学科。

从18世纪下半叶起到整个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开始了真正的分化过程。在 自然科学领域,首先是化学,其次是物理学、生物学等相继作为独立的学科得到发展和 完善。近代自然科学用分析理性代替了整体思辨,用精确的实验和严密的逻辑代替了现 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找到了一条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 的认识在逐步深入,进入了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从原始阶段(社会科学与哲学 尚未分化)到社会科学相对独立阶段(18至19世纪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基础)。继经济学之 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也逐步取得了独立的科学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 不仅自然科学而且在社会科学都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个意义上,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 纪”。1883年,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在其名著《人类研究导论》中明确地把“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范畴区分开来,标志着现代科学体系的诞生。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流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历史事实,它的合理性根植于两大学 科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发展史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 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 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反 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 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企 图忽略这种差别,那只是科学童年时代的特征。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之所以把社会科学 的研究对象排除于科学视野之外,自然科学之所以最终与社会科学中断了“恋爱关系” ,正是因为它们意识到了这种差别,这是科学日益走向成熟的象征。就像恩格斯所评价 的那样:“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 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多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 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2]其实,这也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并在 认识社会方面取得最初成就的方法论基础。即通过严格限定缩小研究对象来限制搜集材 料的范围,从而使材料精细准确。把复杂的事物划分成简单的事物,或把整体的事物划 分成各个部分,无疑有利于人的认识的具体和深入。但是分流的科学也潜藏着一些不容 忽视的弊端。特别是当我们把科学作为一种系统、并把它与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时更是如 此。它使科学的内容变得狭窄,使科学的思想失之偏颇。最重要的,它使科学的应用受 到了局限。这一点从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已得到了证实。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独立 发展,由于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所以社会科学向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深入发展, 其意识形态属性与功能越来越强;自然科学则向生产靠拢,其生产力属性与功能逐渐突 出出来。

从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且 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此时的科学,正像马克思指明的那样:“尤其是自然科学”。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

近代科学在高度分化发展的同时,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学 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以及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 成就,不仅暴露了各个领域内部的过程之间、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命和社 会现象之间呈现了一种客观进化的清晰链条,而且明显暴露出形而上学分析的严重弊端 ,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从而打破了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 互割裂的局面。我们从科学技术内在机制本身来看,最本质的变化,即科学呈现出高度 分化与高度综合,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显著特点,我们将现代这种不同于古代、近代的 科学观,称之为“大科学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系统化。用 系统理论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第二,科学交叉化。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交 叉科学从过去学科邻近领域的边缘交叉型发展成为多元、多层次、多途径的交叉,使科 学技术成为网络化体系。第三,自然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自然化”。两大门类 科学相互吸收对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善自己的研究手段。同时, 相互涉足对方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重大复杂的社会问题上联合解决,由此形成了一系 列新的学科,即两大门类科学的直接结合,把自然和社会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例如,环 境科学、管理科学、创造学、技术美学等等。这些学科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成为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合流,使现代科学技术成 为一体化的大科学技术,从而使人类正在不断克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

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是人、社会、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在人、 社会、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社会把对立的两极——人和自然联系起来。一方面,人 通过社会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使之成为适应人的需要的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另一 方面,自然界通过社会活动显示出了其制约人的一面的本性,要求人接近和适应自然界 。这种相互接近和适应,使人与自然在社会中达到了本质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恩格 斯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间的关系,直接就 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3]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联系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联系,造成了反映人与自 然关系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联系。自然科学已难以只 研究纯粹的自然规律,而同时需要研究人化自然规律;社会科学也难以抽象地研究纯社 会规律,而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把握社会规律。这样,自然界不但是自然科学的直 接对象,而且“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4]。不但社会是关于人的科学直接对象, 而且“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最终,由自然和社会构成科学的统一对象 ;由科学实验、技术革新、生产实践和社会管理等结合成为统一的社会实践体系;自然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在统一的对象和统一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走向统一。正如马克思 预言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将是一门科学。”[5]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体现了科学认识从个 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逻辑。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有机统一的大科学技术,因而 ,现代科学技术其属性和功能与近代科学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近代,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处于分离状态。社会科学源于阶级斗争和其它社会矛盾, 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其主要属性与功能是意识形态属性与功能。同时, 人与人间的关系和矛盾有一部分是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科学在解决这部分关系和 矛盾时,对生产效率的直接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产力功 能。自然科学来源于生产斗争的科学实验,着重探索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其主要的属性与功能是生产力属性与功能。虽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样,作为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作为一种无阶级性的、非上层建筑的、特殊的 意识形态,其意识形态性与功能同其生产力属性与功能相比,比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 与功能要弱得多。可见,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属性与功能各有侧重。这种状况, 主要是由于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来源相对独立,两大门类科学脱离综合而分别发 展造成的。这就是一些论者把社会科学归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范畴,把自然科学归于 生产力范畴,并据此反对“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既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它又来源于由三大社会实践 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社会实践体系,因而决定了它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生产力二重性, 它既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又可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因而 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生产力二重功能,二者并不自相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科学 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 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6]科学一方面是“观念”形态,具有社会 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具有“实际”财富的性质,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它是一种具有 两重性的社会现象。这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本质区别所在。

三、社会科学也是“硬”科学

最早明确提出社会科学也是“硬科学”的是西方未来学家贝尔。他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的社会科学》一书中指出:社会科学早期的成就是理论性的,用专门术语来说, 主要是定性的,而后来的成就主要是数学和统计方法的改革,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导出 来的理论,如信息论或经济学中的增长模式。“随着尖端新技术的急剧进展,特别是引 进计算机以后,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辞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形式加 以阐述的命题,再用专门的术语来说,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7]与贝尔的观点相一致,并且明确提出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是法兰克福 学派第二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他在1968年提出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的同时,进一步指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也具有生产力功能。[8]

笔者认为,以贝尔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社会科学也是“硬”科学,也是 “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其本意是企图反对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 论,对此,我们必须持批判态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观点本身总结概括了当 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科学性质、功能的嬗变,亦有其合理之处,对此我们不应盲目 排斥。难能可贵的是,早在10多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就肯定地说:“为什 么不能说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呢?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里说的科学技术要包括社 会科学”。[9]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及趋势,我们的结论只能是: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中的“科学”,绝非仅仅指的是自然科学,而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大科学技术 ,社会科学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二者并不矛盾,并且随着社会的 不断发展,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将愈来愈明显突出。正像江总书记在2001年8月7日接 见社会科学工作者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同等重要”。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正处于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新旧秩序交替的时 期,也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十分关键的时期。中国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关键取决于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否自立于世界科技之林。这不仅是我国自然科学家的历 史使命,也是全体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抓住机 遇,迎接挑战,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战场,切实发挥社会科学的第一生产力功 能。

标签:;  ;  ;  ;  ;  ;  

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