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主权理论的基本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权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D801
与国内外传统和现代主权理论相较,邓小平主权理论特点鲜明,没有过多论述主权的内涵,而置重点于结合中国实际——维护主权。就维护中国的主权而言,其坚决性、策略的灵活性和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等特点突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权思想和世界主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维护主权的坚决性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国家主权,认为主权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没有主权,国家就不能自立;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没有国家主权,便不能维护国家利益。小平同志1989年12月会见外宾时指出:“国家的主权…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48)“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
新中国建立后,邓小平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既使作出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决不屈从国际斗争的压力,不屈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进攻,不屈从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不屈从新老霸权主义的制裁和干涉,国际交往中“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要损害我国的主权,“半个指头都不行”,“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态度坚决地维护着我国主权完整。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整个中英谈判过程中,邓小平主权理论的坚决性特点十分突出,为香港按时顺利回归祖国和回归后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曾对英方严正指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针对英国想在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的图谋,邓小平严肃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1997年要收回香港”,中英两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他坚决地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9、12)“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1992年邓小平严正声明,中国“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85)英国政府曾试图用主权换治权, 其结果最终还是损害中国的主权。对此,邓小平指出,这是行不通的。从而迫使英方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
对待台湾问题也能十分清晰地表明邓小平维护主权的坚决性。实际上,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但台湾岛内有人闹独立,国际反动势力也想插手台湾,阻碍我国统一。因而,台湾问题也涉及主权。为此,邓小平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决,认为统一的“条件只有一条,即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我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 那样“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就要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即使现在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一些差距,但“差距是暂时的”,“距离正在缩小”,经济差距并不是不统一而分裂祖国的理由,“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9 )台湾问题虽然也是主权问题,但根本上仍是内政问题,邓小平坚决反对将其国际化,特别强调“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0)邓小平认为,如果台湾闹独立或国际势力插手,就要采取非和平方式统一。“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也要记住这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86、87)对待台湾问题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放弃非和平方式,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主权理论坚定性的特点。
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亦表现了邓小平维护主权的坚决性。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反对外来控制和干涉,是毛泽东制定的我国外交路线的核心。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结盟和不参加任何大国集团。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4)从而向全世界表明, 中国不依附于任何超级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同它们结盟;任何时候对任何重大国际问题,完全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坚持原则,声张正义,绝不受任何人的左右,按照我国的价值标准和和平共处等项原则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内的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等方面,充分表现了我国主权的独立自主性,体现了邓小平维护主权的坚决性,为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主权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主权理论,坚持维护主权的坚决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于新时期我国的主权理论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5)
二、主权理论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毛泽东和邓小平主权理论对于维护主权的原则性都很强,凡涉及主权问题,“半个指头都不行”。相对而言,邓小平主权理论及其实践在策略的灵活性方面更为突出。
对于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回归祖国或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等问题,涉及主权则决不让步,但同时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付诸实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8)
对于香港问题,只要恢复我国在香港行使主权,其他方面均相当灵活。1982年9月,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指出, 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我们对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8、67)采取灵活政策,是为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也是为了香港的主权事实上、长远地真正回归。
对于台湾问题,只要坚持统一,国际势力不侵犯我国的主权,政策也十分灵活。邓小平指出:“祖国统一后,台湾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政府留出名额”,“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依旧”。(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31)如此灵活性, 不仅没有丝毫损害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更有利于祖国早日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既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实事求是,“不损害这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它“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充分照顾到”“历史和现实情况”,“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9、60)“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主权理论的灵活性和实践操作高超的艺术性,也为世界上某一些国家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范例。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邓小平主权理论也充分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存在领土、领海纠纷,甚至武装冲突。由于有关各方的分歧较大,问题很难一时解决,我国在南海和东海等地区亦存在类似问题。对于南海和东海,主权肯定属于我国,但具体解决仍有较大难度。邓小平主权理论对此问题显示了策略的灵活性,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全新思路和办法。邓小平在1984年2月22日《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的讲话指出:“我还设想, 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问题,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49)根据邓小平主权理论,我国向有关各国提出了“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主张,受到有关国家普遍赞同,也为解决同类国际问题提供了灵活可行的思路。
对于处理国与国的关系问题(不损害我国主权),根据邓小平主权理论的灵活性要求,我国提出国际关系高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积极地发展国家关系,特别是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与所有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国家关系的障碍”。根据8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风云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坚定地认为,中国应广交朋友不树敌,尊重各国选择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我们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尊重别国在主权范围内的选择,是邓小平主权理论灵活性的重要方面。根据邓小平主权理论策略灵活性的要求,我国在处理与苏联、东欧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问题时,尊重这些国家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从而使我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维持和发展了正常的良好的关系。
邓小平主权理论策略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争取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对稳定国内局势、发展本国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发展了马克思主权理论。
三、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以维护国家主权
在中国近代,外国势力多次发动战争侵犯我国主权,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新中国建立后,帝国主义主要用武力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包围,并对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很大威胁。所以,毛泽东等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时期内提出用“革命战争制止反革命战争”,用积极准备打仗,“把帝国主义战争狂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中”的作法维护主权;用积极发展“两弹”,打破核垄断等作法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是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唯一的选择。
邓小平主权理论并没有放弃用革命战争制止反革命战争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如“教训一下地区霸权主义”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如果外国势力以武力插手台湾,我国必然使用武力,必须在回归后的香港驻军等,但邓小平主权理论更强调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以维护主权。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4)的思想,认为侵略战争固然是损害我国主权的可能因素,但已经不是主要的必然因素,“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注:人民日报.1998—01—21 )国际势力损害我国主权主要的因素是非战争,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即用西方的所谓人权、民主、自由等干涉我国内政,用“超越遏制”的方式损害我国主权,用经济制裁、制造种种谣言、混淆国际视听的方式危害我国主权;用西方的价值标准凌驾于我国,在港澳台问题上用非武力的形式侵犯我国的主权。这是基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冷战结束,两极瓦解,多级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等)作出的判断。基于这种判断,邓小平提出用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而制约战争、维护主权,“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4),“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力量就大大增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5)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就更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实力,迫使外国势力不敢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主权、破坏我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的能力必然更强。中国的近代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主权就要被侵犯,领土就要被分割。当今的国际关系也表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十分盛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国力弱了就要受欺负。没有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实力的极大增强,必然没有政治的独立自主性和主权的完整性。
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以维护主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最重要手段,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