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学习故事”--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_学习故事论文

进入“学习故事”--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_学习故事论文

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西兰论文,幼教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启示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作为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学习故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1996年,新西兰正式颁布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 Whariki》,它为新西兰的0~5岁幼教机构和教师们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一)儿童的形象

      新西兰原居民毛利人文化对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 Whariki》(Ministry of Education,1996)有着深远的影响,毛利文化的世界观和儿童观视儿童为毛利世界中有价值的成员,是连接过去、未来、家庭、社会的纽带(Reedy,1995/2003)。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育儿童意味着要尽其所能和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赋予每一个儿童以力量。因此,教育不是要改造儿童,而是要赋予儿童力量。

      (二)幼儿教育为谁办、怎么办

      新西兰的幼教机构为0~5岁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它们服务的人群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旨在让所有儿童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他们需求的正规的幼教机构。新西兰幼教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私立的全日制托幼中心,为0~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教育服务。

      2.专为3~5岁儿童提供教育的幼儿园,大多为半日制,即4~5岁儿童每天上午来园,而3~4岁儿童每周来园3个下午。

      3.由家长主导的社区型游戏中心,家长志愿者们需参加专业培训,并由家长组织和支持儿童在玩中学。

      4.毛利语幼教中心,旨在保护和传承毛利文化和语言。

      5.家庭式幼教机构,提供小规模、家庭式的幼教服务。

      6.远程函授学校,为边远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远程的函授式幼儿教育支持和服务。

      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可能坐落于某一民族聚居区或面向某些特定人群和家庭,如太平洋岛国文化社区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等;也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法,如蒙台梭利幼教中心和华德福幼教中心等。

      尽管各种幼教机构服务对象不同,教学法也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需要经过新西兰教育部的认证,并统一管理。新西兰政府对不同类型幼教机构的经费支持和评估标准是一视同仁的。每个幼教机构都能得到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数量视每个机构中儿童的人数、每位儿童每周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以及每个幼教机构中注册教师的比例而定。由教育部指派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办公室承担定期评估和督导幼教机构管理和教育实践的工作,每个幼教机构的评估报告都会在教育部网站上公示。

      (三)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首先,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是开放的。

      “Te Whariki”这个词来自毛利语,意为“编织而成的草席”——种传统的毛利手工艺制品。草席是毛利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站立坐卧,甚至披挂身上当做独特服饰。每一张草席都有自己独特的纹样,它有着开放式的边缘,大小长短和用途都各不相同。把新西兰国家幼教大纲比喻成“编织而成的草席”,喻示着,它是为所有儿童、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存在的,它可供所有人“站立坐卧”。作为“草席编织者”——教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和创造草席图案。“编织的过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可长可短,没有完结、没有固定的边缘。因此,选择“Te Whariki”这个词作为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框架的名称,既体现了课程的新西兰身份以及对毛利文化的尊重,又暗示着虽然国家幼教课程具有统一性,但又不失其多样性和开放性。

      同时,《Te Whariki》为幼儿教师们勾画的日常教育教学状态也是开放和广义的。

      第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颠覆了过去的儿童观、幼教观。

      《Te Whariki》正文的第一段明确提出了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宣言。

      “此课程是建立在以下理想宣言上的: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Ministry of Education,1996)。

      这段话是《Te Whariki》的心脏,也是所有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实践者。他们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是为终生发展做准备的,而不是狭义地为进入小学而准备。理想宣言中所描述的是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认为幼儿教育课程需要为儿童成长提供的理想状态,而非培养目标,同时也肯定了幼儿是“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第三,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倡导蛛网式课程模式。

      《Te Whariki》重视儿童成为终生学习者所需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把课程发展视为一个倾听和尊重每一个人的声音的过程,一个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讨论以及“编织草席”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每一个人”不仅包括专家,也包括所有的幼儿教师、家长、儿童,还有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Te Whariki》提出了四大教育原理和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

      四大教育原理是:

      赋予力量(Empowerment/Whakamana):幼儿教育课程赋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整体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Kotahitanga):幼儿教育课程体现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

      家庭和社区(Family and Community/Whanau Tangata):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系(Relationships/NgaHononga):儿童在与他人、所处环境和事物间建立的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

      在《Te Whariki》中,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主要描述的是儿童的学习、发展的状态和感受,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Welling—being/ManaAtua):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保护和促进。

      归属感(Belonging/ManaWhenua):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有归属感。

      贡献(Contribution/ManaTangata):学习机会是公平的,每个儿童的贡献都受到重视。

      沟通(Communication/ManaReo):儿童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得到促进和保护。

      探索(Exploration/ManaAoturoa):儿童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

      《Te Whariki》期待着教师们将四大教育原理与五大发展线索和目标编织到幼儿机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允许幼教机构和教师们在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如果说《TeWharirki》是一张供所有新西兰儿童、家长和教师站立的“草席”的话,那么,每一个幼教机构每天所编织的就是一张符合自己机构、所在社区和家庭、所有儿童和教师群体特点的“草席”,一张有独特图案、供自己机构中所有成员(儿童、家长、教师)站立的“草席”。换句话说,《TeWhdriki》不是一种对具体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框架,期待每个幼教机构创造出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点的课程(Lee,Carr,Soutar,&Mitchell,2013)。

      《Te Whariki》是一套文化特色鲜明、教育理念清晰、评价体系完善的幼教课程框架,视每个儿童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1996年正式颁布至今,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都在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框架《Te Whariki》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自己的课程。同时,《Te Whariki》也成了教育部和教育评估办公室管理和评价每个幼教机构教育质量的依据。

      《Te Whariki》颁布之初,新西兰政府就意识到,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式是《Te Whariki》能否真正在幼教机构中实施的关键。新西兰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也认识到,评价不是测试,而是与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他们认为,教师需要改变已有的建立在对儿童进行“客观”观察基础上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做的是去倾听,倾听儿童的心声。于是,以《Te Whariki》编纂者之一Margaret Carr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始寻找一种对儿童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一种能体现《Te Whariki》的四大教育原理(赋予力量、整体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方式。“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就是Margaret Carr教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的灵感(Carr,2001)。

      《Te Whariki》的核心教育理念受到了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Margaret Carr教授研究后发现,故事可以捕捉学习的复杂性,包括对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等内容的捕捉;它可以体现学习的情境性,能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与认知、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还能融入儿童的声音,能强调儿童参与和文化。于是,她提出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学习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首先,学习故事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因此,它是形成性的,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是课程的一部分。

      其次,学习故事是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儿童学习过程的一系列“魔法时刻”,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Can do)、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儿童“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在这些魔法时刻里,儿童展示出一个或几个《TeWharirki》所重视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勇气、信任、坚持、自信、责任。

      再次,教师的计划和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方法、策略和内容是建立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的。

      学习故事的这些特点表明,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方式,那就是,教学始于观察儿童的学习(注意),然后尽力去分析和理解它(识别),然后好好地利用我们所识别到的信息来有效地计划和支持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回应)(Drummond,1993)。

      一个学习故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1.注意:对儿童学习的观察(故事和照片)。

      2.识别:教师对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如“我认为在这个情境中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关于马可,我今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回应: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制定的计划,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以支持、促进和拓展儿童的学习”。

      同时,一个学习故事还可以呈现家长和儿童的声音。

      学习故事不仅将教师的视线聚焦在每一个儿童身上,记录那些学习过程中的“魔法时刻”、那些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引导教师们讨论儿童的学习,对教和学进行反思,为支持儿童学习制定计划;还通过阅读和回顾那些充满魔法的学习时刻,让儿童参与自我评价,并和家庭成员分享信息和经验,使它成为知识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习故事”与《Te Whariki》密不可分。《Te Whariki》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的过程。最初,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对新西兰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性的幼教课程也存在广泛质疑。但是,课题组包容各种声音,与各类教育机构合作,自下而上地研发课程,让《Te Whariki》最终成为了新西兰所有幼教工作者心目中的“自己的”课程,属于每一位新西兰幼儿教师。这也就意味着,学习故事的撰写也是与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有关,撰写学习故事是一个倾听儿童和所有人声音的过程,是一个儿童、教师、家长合作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关注、支持、分享儿童学习的过程。学习故事属于儿童,属于老师,属于家长,属于每一个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人。

      《Te Whariki》和学习故事引导新西兰的幼儿教师们从社会一文化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理解学习、理解发展,引导他们认识到转变是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参与文化实践、使用文化性工具实现的(Rogoff,2003)。这些思想上的转变也带来了实践层面的转变。例如,将每天的教学实践从完成预设教学计划的过程,转变成在一日生活所有环节中不断“注意—识别—回应”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幼儿教师网http://www.yejs.com.cn/yjll/article/id/48692.htm

标签:;  ;  ;  ;  ;  

进入“学习故事”--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_学习故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