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人本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人格论文,人本主义论文,理想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1-0003-06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东西方心理学都有论述,并且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关于中西人格理论和人格模式的比较是跨文化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对中西人格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轻视精神上的需要和发展。社会上的物欲横流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道德滑坡,人格退化。如何使人向健康的道路上发展,这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应该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

正是从以上两方面考虑,本文对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为中西人格模式的比较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格塑造提供借鉴。

1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差异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作为两种理想的人格追求,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两者的人格的内涵不同

人格是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突出成就之一则是西方人格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对人格从来没有一致的定义,各派人格心理学家在自己的人格理论中给出的人格定义有100多种,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把人格假定为一种内在的结构与组织;(2)人格就是人的特色;(3)人格是环境、遗传影响的结果。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很少有人给人格下过定义,但根据他们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格通常是指一种个人内在的结构与组织,如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们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1]

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对人格的探讨出自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人格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人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使人与兽区别开来;一是指人的品性所呈现的价值等级,它使人与人区别开来。”[2]在儒家理想人格中,人格的内涵也包括以上两个含义,而且偏重于人的品性(道德)方面。人格的成长就是培养和体现人的本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1.2 两者的自我的观点不同

在自我的观点方面,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各个部分并不是互相分离的,而且由自我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格与环境之间也不是分离的,而是由自我加以调节的。”[3]因此,谈人格必然要涉及到自我。目前在心理人类学的研究中,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转移到文化与自我的研究上来,把自我放在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在马赛拉等人主编的《文化与自我:亚洲和西方的观点》一书中就汇集了这方面的部分研究。

由于文化的不同,有关自我的观点或理论也不同。约翰逊(F.Johnson)就考察了西方人对自我的概念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也有一部分中外学者探讨了中国本土传统思想中有关自我的观点。如埃尔文(M.Elvin)就涉及了中国的自我观,杜维明则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自我与他人。相比较而言,现代西方心理学探讨的是相对封闭的自我,中国本土心理学探讨的是相对开放的自我。这一点在人格模式中也得到了体现。在人本主义健康人格中,自我是“小我”,而不是大我,是个人主义的自我,是人与他人及自然相区别的自我。在儒家理想人格中,自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是把他人、家庭、国家等都包括在自我之中,同时十分重视自我与他人或社会相联系、相适应和相同化,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1.3 两者的实现途径不同

儒家理想人格的实现是通过内省和践行的途径来达到的。内省指通过积极的内心活动,使道德达到心灵的自觉化。“内仁”、“内韧”、“内乐”等指心理自修的行为或结果。内省是一种思维过程,即通过“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在推敲、析虑、感悟中弄清是非和善恶。内仁意味着道德、善性、良知根植于心理深层,形成深固的精神动源。内韧是一种心理意志,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一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内乐属于乐感体验,即为了一种信仰和追求,为了精神生活的高扬和满足而“乐而忘忧”、“不改其乐”,领略道德实现、人格完善的自我荣耀和心理满足。践行属于人格完善的行为阶段,它把内省所得的道德观念通过实际行动贯彻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之中,把内心的心理功能释放出来,用于“爱人”、“齐家”、“治国”、“平天下”[4]。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方面,健康人格则是通过心理治疗和教育的途径来实现的。人本主义健康人格的观点是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心理治疗专家。如罗杰斯创立了“非指导性中心疗法”,布根塔尔创立了“旅游者中心疗法”,弗兰克尔创立了“意义疗法”等等,目的是通过心理治疗实现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十分重视通过教育来培养健康的人格,特别是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运动。

1.4 两者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前景

一种人格模式应该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提供帮助。经验告诉我们,人格模式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在一个时代里一个民族选择了什么样的人格模式,将影响这个民族的盛衰,而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格模式,将决定他的道路以至命运。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前景。在个体人格的发展上,儒家理想人格注重对个体心灵的自我超越,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儒家理想人格注重德行,注重以德至诚,以诚配天、成贤成圣、天人合一。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关注的是个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人性、人的潜能及实现、人生的价值、心理的成长、内心体验等的探索,着眼的是个人。但是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涉及到高度的自我实现,成就丰满的人性问题时,便会发现此时的个人已经消除自我与身体、心身统一体与所处世界的界限,正是这一步导致了后来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马斯洛在逝世前不久提出:“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滤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后者是超个人的,超人的,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超越人性、超越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没有超越个人,我们就会成为病态的、狂暴的和虚无的,或者成为绝望的、冷漠的。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5]

2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相似之处

尽管人本主义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两者的人性观相似

任何一种人格理论或人格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定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是基本相似的,都主张人性是善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性善恶的问题,但其理论隐含的意思中以说强调人有潜在的善性。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这里的性虽然有多种解释,但从孔子的核心观念“仁”作为人都可以具有的心理动机来看,可以说孔子信赖人性善良的一面。孟子则明确提出了人性先天是善的观点,因为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儒家的后继者们基本上发展了孟子的性善学说,只是强调知其性求其学的后天人为作用。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研究健康人格的过程中也主张人性是善的。马斯洛认为,过去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断言人的深层本质是危险的、罪恶的、贪婪的和掠夺性的,所以社会、法律和教育被看作是控制、约束和塑造人性的工具。其实,人性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罗杰斯提出人有建设性的倾向,恶是环境派生的现象。马斯洛和罗杰斯把人的善性称为“潜能”,潜在的善不是生而完善的,它的充分实现有赖自知、自我指导和环境的有利条件。

2.2 两者面临的心理问题相似

虽然儒家理想人格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本主义健康人格产生于物质生产发展的当代社会,然而,两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儒家宗师孔子所面临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生灵涂炭、动荡不安的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他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原因在于人自身,是人心麻痹了、堕落了、失去了节制,才使人的行为与理智之间产生了疏离和脱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所急需的不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征服自然的巨人,而是能给天下带来太平安乐的圣王,能感化天下的道德领袖。道德修养比创造发明更有价值,更赋于现实意义。没有崇高的品德就不能拯救世人肮脏的灵魂,也就不能改变无止境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状况。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健康人格的追求产生于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代社会。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郑重指出:由于现代工业社会中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这种境遇给人类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穷于应付而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人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危机、孤独感强烈、意义性的丧失等。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2.3 两者都重视人的内心生活及生存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重视人的内心生活、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有相似的伦理目标及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不过在自我完善方面,儒家理想人格偏重于道德上的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尽管自称是一种建立“社会伦理心理学”的尝试,但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在自我完善上仍注重的是内在心理体验的丰富。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对生存意义的探索。生存意义的问题,是人所独有的问题。人是有思想的,人与其他物质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的心灵能够自觉。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所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全部的优异,并且他全部的义务就像他所应该地那样去思想。而思想的顺序则从他自己以及他的创造者和他的归宿而开始。”[6]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称为“向死存在”,即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向死亡的存在。人的生存是一个必死的生存,死是生命的唯一“终点”,这种否定性的生存是有其悲剧性的人类命运。但人类不甘于屈服命运,自古以来就在寻求对否定性生存的超越。超越之路分为相对的两条:一条指向外物,重视外物的获取和占有,以增加生的快乐;另一条则指向内心,重视对心灵的提升和超越,以消除死的恐惧。儒家理想人格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而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则认为人生存的目的在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 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区别以及相似之处,这对于我们在塑造现代人格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3.1 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要性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日益认识到了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的现代化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众多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化运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要实现科学技术、经济与政治的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详细讨论了人的现代化对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他指出:

“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的国家。”[7]

因此,在研究人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时,心理学家都集中在人格问题上。关于人格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1)人格是现代化的动力;(2)人格是现代化的结果;(3)人格是现代化的中介变量。

3.2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对塑造现代人格的启示

3.2.1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的启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探索,目标都是寻找人类生活的更佳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人本主义健康人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实现人的现代化。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人的个性,使人的个性受到约束、压抑甚至扼杀,而人本主义健康人格正相反,它重视人的个性,倡导和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意愿、思想、情感、创造性、潜能、自我实现及生活意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输入人本主义的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在“人”这个问题上不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而恢复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

其次,应促使社会提供条件,发展和满足个人的高层心理需要,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价值。心理需要,如归属与爱、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等能以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无疑是好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是无法以物质条件真正满足的。它的满足受人的行为的支配。而社会制度、行为规范、风俗文化等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直接对这种需要的发展及满足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高层次需要之所以较难满足,不但由于这种需要的发展无法脱离现实人生,而且也因为这些需要获得满足的方式无法脱离现实人生。

3.2.2 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价值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儒家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然而,在历经近代一味反传统的浪朝的冲击之后,其宝贵之处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人正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地区冲突频繁、人际关系疏远、心态失衡和加剧等众多危机,因此重新审视儒家理想人格,从中发掘其对当代社会克服危机、健康发展有所裨益的精神价值便成为一种必需。如儒家人格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助于当代人协调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又如儒家理想人格中崇德尚仁的要求有助于当代人改善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协调社会矛盾、人际冲突,具有崇德倡和的教化劝谕作用。再如儒家理想人格中乐观进取的情趣有助于当代人调整日趋失衡的心态。当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商业化,往往使人们产生情感孤独、人生意义失落等心态失衡现象,这就需要每个人加强自我调整。儒家理想人格在这方面是有借鉴意义的。它不反对进取,力求真善可以上下求索不息,但它也强调在进取中求乐观,在劳顿中求安逸,在独处中求自娱。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对我们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蓬勃地展开,它固然为我们民族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不能忽视“市场取向”特征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谋利思义”的义利观。孔子说:“见利思义”,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达了利必须合乎义的道德观。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要合理地追求利润,增加财富。而义所指的正是“合理”或“应当”的意思。当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项经济活动都要有利可图,但不能唯利是图。可见,儒家理想人格的义利观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促进市场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人本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