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建设发展迅速,美丽乡村建设也在不断的深入发展。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本文将以安徽安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借以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总结,促进规划与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村落;街巷;景观设计;产业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日益进步,城乡一体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必须要做好“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从而为乡村建设工作注入新的内涵。现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和产业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重轻重的作用,而乡村景观设计工作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难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如此方能最为有效地保障景观设计的质量,促成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
1美丽乡村改造现状
1.1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落实,安庆地区的农村特别是潜山县也相继开始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一些地区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做起了绿色旅游生态环境之旅,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色旅游农业,通过品牌效益来提高经济收益,效果显著。一些地区的农业副产品丰富,通过农业产品自产自销等方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之路。当然,也有些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相关行业创造了不错的收益。总的来看,安徽地区美丽乡村改造中的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
1.2政策扶持与落实情况
有关国家政策的扶持情况,无论是国家的美丽乡村改造的专项基金的扶持还是当地政府的专项基金的扶持情况,整体效果良好。但是由于一些地区没有跟上美丽乡村改造的不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为了解决这部分相对比较落后的村落,希望相关政府能够出台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坚持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在能够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好美丽乡村改造的下一步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早日脱离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1.3美丽乡村改造的发展前景
从前景上来看,许多地区的开发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质量,后期的开发的潜力十分显著,以安庆地区为例,有个别县市的村落即将或正在走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一部分家庭也开始张罗着办起来农家乐来,接待城市中来乡村旅游游玩的游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周边创造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通过美丽乡村改造,不但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建设水平,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促进贫困户脱贫,这也是为实现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美丽乡村改造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难点
2.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急剧转变,绿色清洁生产难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双重污染的压力,这已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瓶颈约束。这是因为,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持续下乡,农业和农村受到严重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过量使用,秸秆、残膜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合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要美,作为生产源头的农业必须美。打好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农业清洁生产、农村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基础。
2.2美丽乡村建设缺少产业联动
产业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提升阶段均应高度重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实施中应该注重特色产业的培养,在产业提升阶段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安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较差
尽管农村的生态环境相比城市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许多农村不太重视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村将生活垃圾随意摆放,不但容易滋生细菌更是造成了疾病的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2.4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急剧转变,乡愁记忆保留难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在进城以前,人们都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在他们的心中,总少不了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大量消失,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既没有城市的气息,也没了乡野的质朴。如今再论乡愁,许多人感到欲说还休。因为青山在减少,绿水在变浑,房子被改建,农民被上楼,让人找不到田园的感觉和家乡的味道。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的急剧转变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开发中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搞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无疑对当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极大的挑战。
3美丽乡村改造的思路
3.1恢复原始景观,统一建筑风格
对于原始景观的保护工作一定要贯彻落实好,有必要的话还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原始景观进行修缮,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好一致性建设,统一建筑风格。
3.2对乡村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挖掘及发扬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中所积累下来的特殊文化,其体现了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历史文化风貌,是地区居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详尽地查阅当地的民间故事、地方志等资料,了解曾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现阶段,不少乡村景观设计人员为有条件的乡村规划了家庭农场及生态农村等,在家庭农场周围覆盖绿色植被,使农场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此外,还可以结合乡村的地域文化来设置小型乡村博物馆、农耕馆,在馆内陈设能够反映乡村发展历史的资料,使游客充分了解乡村的地域文化。
3.3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服务意识
强化宣传的力度,要多找寻新的宣传手段,不能拘泥于特定宣传手段,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进行旅游宣传,包括生态农业宣传与特色农家宴宣传等,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一旦村落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每一个村庄的居民都有义务提高服务意识,共同促进村庄的健康发展。
3.4增强村民的民居景观空间设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标准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提,也是打造旅游品牌的保障。对于村民的民居的空间设置,要根据当地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尽量统一,这样在后期的旅游发展中才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提高游客的认可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结语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和胜利,也存在着些许需要改进的问题。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也会为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发展的支撑和后续动力,统筹考虑美好乡村建设和产业布局是村庄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希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各级人员,做好风险抵御,提高防范意识,随时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为老百姓谋福利,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建设村庄持续健康的产业体系,打造“农村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强劲”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军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街巷景观改造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2]李越群.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王婧.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论文作者:周振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村落论文; 农村论文; 地区论文; 景观论文; 农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