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圳特区三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特区论文,三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难题之一:如何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追赶人类第二次现代化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两个重要情况必须考虑。首先是中国的情况,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其次是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情况。以18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由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次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逐步崛起,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转变,从而将人类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二次现代化。我国将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其目标是追赶第二次现代化,否则就会落后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是生产力落后;另一方面,又要追赶人类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要解决这个难题,唯有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探索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深圳特区的经济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它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说:“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这显然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看作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深圳经济特区是靠对外开放发展起来的,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目标。在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两个方面,深圳都走在全国前面,从而使特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桥头堡。20年来深圳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三资”企业已成为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其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深圳工业品以出口为主,工业出口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因此,外向型经济是深圳的传统优势,是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依靠。1999年深圳进出口总额504.34亿美元,其中出口282.11亿美元,已连续七年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出口贸易对深圳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圳经济特区应在按照国际惯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方面继续走在前面,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的经验。
深圳特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还得益于大力发展高科技,带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正是在深圳讲的。从90年代开始,深圳经济特区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创新优势的一项紧迫任务。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新形势,深圳再次抓住了历史机遇,确立了科教兴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突破口,带动相关产业,狠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使外向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有利条件。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1999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上升到4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46.76%,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并且有了相当的创新能力。20年来,深圳不仅基本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移,而且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可以说,它用2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现代化中数百年的路程。它的成功实践说明,实现中国现代化,可以走工业化与知识化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探索实践,对于我国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难题之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二
邓小平同志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石破天惊,提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而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又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因为在此之前,从理论到实践,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恰恰是既不同于前者也不同于后者的新的试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创举。在这个新的试验和伟大创举中,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先行先试和探路作用。
深圳特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是在全国最早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地区之一。80年代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价格改革,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僵化的价格体制,逐步形成了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此为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与此同时,它还在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调配制度、计划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试验。8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从承包制发展到股份制,标志着深圳企业改革已进入到深层的产权关系的改革,这是迈向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以此为契机,深圳也加快了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步伐,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企业产权转让、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发行股票、债券并开放证券市场等等,从而使市场的活力和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之时,从深圳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党的十五大前夕,国家体改委总结深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经验,认为深圳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已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有步骤地实行了体制的全面创新,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新体制框架。
有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喻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深圳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便从国有企业改革入手,积极进行股份制的探索。1986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的暂行规定》颁布,这是我国关于股份制的较早的一个文件,随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逐步在全市推开。到1993年,深圳已改造建成股份有限公司183家,其中上市公司31家,它们以高资产增值率和高投资回报率,成为当时深圳富有活力、效益较好的公司。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圳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陆续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等多个法规。到十五大之前,深圳已有50%的一级企业、70%的二级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以资产关系为纽带的新型母子公司体制。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圳还在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建立公司激励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同时,努力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形成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企业三级构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近年来,深圳不仅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而且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和完善城乡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从而促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深圳经济特区的探索和改革实践证明,只要突破僵化观念,从新的实践出发,努力寻找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并使国有企业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那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这个世界性难题是一定能够解开的。
难题之三: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效地遏制社会丑恶现象,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
新时期开始的改革,邓小平同志把它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新的革命要将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并将越来越有力的显示出来。但是,伴随着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另一方面的问题。由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体制和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还由于对外开放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趁机而入,以及旧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仍有相当影响,因而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腐败行为在一些地方蔓延,道德失范在一些领域滋长,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
有人把市场经济比喻为双刃剑,从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所起的作用来看,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是极为明显的。就积极面讲,它解放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财富增值,加速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就消极面讲,它唤起了拜金主义、利己心以及对物质享受似乎永远不会满足的贪欲。发展到今天,它已使西方世界陷入了价值观念空前大失落、大混乱的文化大危机。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西方国家物质上富有和精神上堕落的问题,大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丹尼尔·贝尔是一个,预言“文明的冲突”的塞缪尔·亨廷顿又是一个。不过他们开不出救治的药方。
面对这个全球性难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一直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折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是又一个崭新实践,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又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央要求它不仅要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且也要在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这就更增强了深圳经济特区努力探索和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使命感。
深圳经济特区的探索表明,遏制社会丑恶现象,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扫除丑恶现象,反对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加强法制建设,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这些方面,深圳特区都先行一步做了许多探索,显示了法制试验场的效应。深圳特区于1992年被授予立法权后,特区立法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法律经验和超前立法方面进行了试验探索,取得了新鲜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探索还表明,遏制社会丑恶现象,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搞两个文明建设,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危害社会风气的问题,要用法律和教育两个手段。他还强调,教育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新要求,深圳特区努力探索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主体的新型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和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教育。同时,还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弘扬和塑造“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的新发展,深圳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如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镇和评选文明市民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等等。所有这些探索,都为特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经验,推进了特区精神文明建设。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特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继续印证邓小平同志的论断:社会主义不但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