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9753(2000)07—0050—04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它是构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要素,不仅在经济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与协调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分析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国际上的竞争态势并研究相应对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清醒地认识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所处地位
《科技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在过去几年中,就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课题组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科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科技竞争力的内涵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由14个主指标31个子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样本国家,采集分析了自1985年以来10余年的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国际比较。从综合评价结果看,中国近年来科技竞争力在16 个样本国家中的排序位次一直处于15~16位。根据对16个样本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对各国主、子指标排序位次分析,我们将16个样本国家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科技强国,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居首位;
第二类为科技大国,日本居第2位,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居第3位、第4位和第5位;
第三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包括第6~8位的荷兰、加拿大、意大利和第9~12位的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
第四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包括居第13~16位的巴西、波兰、中国和印度。
通过16个样本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和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竞争力趋势分析与横向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在科技竞争力要素中中国竞争优势强的子指标很少,而竞争优势很弱的子指标多。因此,从总体讲,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不仅远低于第一类的美国、第二类的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而且低于第三类国家。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有权威性的机构,它们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有关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和国际比较结果同样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产业界经营决策层的重视。中国从1994 年正式参加WEF和IMD的世界和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据IMD评价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在46个(注:1999年增至4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序,从1994年第23位连续下降至1996年的第28位,1997年升至第20位,1998年则升至第13位,1999年又降至第25位。我们认为: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序位次的大起大落、频繁起伏(在短短两年间中国的最高位次与最低位次相差15个),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水平与变化。据我们综合研究结果和对中国近年来科技竞争力的动态追踪,近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若干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综合排序名次增幅不大,没有产生猛增或锐减,更没有产生飙升或狂跌。所以,当我国按IMD评价排序居第13位时, 不应产生盲目乐观甚至认为我国进入世界前10位已指日可待;更不能在我国排至第25位而丧失信心,看不到中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应当承认,IMD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研究工作比较全面系统,且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1 )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研究活动,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IMD每年对指标进行局部调整和增减, 从评价结果反映出其对排序位次会产生敏感的影响,如1999年评价指标体系中新增的6项中5项人均指标,是造成我国排序位次下降的直接主要原因;(2)IMD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未包括全部产出指标以及反映科技与经济、社会内在联系的影响指标,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此外,在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上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例如最为明显的,在IMD 评价中曾采用全世界华裔科学家获奖人数作为中国“获诺贝尔奖人数”这一指标的数据(实际上它不是中国大陆的获奖人数),对中国科技竞争力一度上升带来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IMD评价结果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上述分析说明,我们对IMD评价结果的认识不能带有盲目性,应有所分析;对IMD评价,它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分析和单项指标的对比上,而不是总体排序结果。
二、我国科技竞争力与若干发展中大国的比较
据本课题研究,中国仍属科技发展中国家,在31项子指标(下称“指标”)排序中中国没有进入前3位的指标,而巴西、印度分别有2项、1项指标居前3位;中国有一些指标,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仅略高于个别国家,甚至没有竞争优势。下面,就若干主要指标侧重与印度和巴西进行比较。
从R&D人力投入看,中国在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S.E )这一总量指标方面有优势,1995年为42.27万人年(FTE —全时当量)居第4位,高于印度(第9位)和巴西(第16位);中国与印度、 巴西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从相对量看,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的S.E人数,1995年中国6.8人,居第15位,仅高于居第16位的巴西(3.8人),低于印度(第14位,36.0人),1996年中国增至8.1人, 仍远低于印度;企业从事R&D的S.E人数占全部从事R&D的S.E总数之比例,1995年中国为28.6%,居第11位,高于印度(第15位)和巴西(第16位)。
从R&D经费投入看,R&D经费总额,1995年中国为34.25亿美元, 在16个国家中居第13位,1996年为39.33亿美元, 在总量上略高于印度和巴西,1995年印度为23.92亿美元(第14位),巴西为23.33亿美元(第15位)。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中国1995年R&D经费占GDP比例为0.5%,1996年以来该比例呈微升的趋势,但仍低于印度(0.81%)和巴西(0.76%)。从事R&D的S.E人均使用R&D经费,中国仅有几千美元, 1995年居第15位,巴西和印度同年分别为8.7万美元和2.4万美元,为中国的10.9倍和3倍;1996年韩国和印度分别为中国的18.5倍和3.4倍。
从教育经费总额看,1995年中国为142.97亿美元,居第13位,低于居第12位的巴西(147.59亿美元),略高于居第15位的印度(110.28亿美元)。从教育经费总额占GNP比例看,1996年中国为2.3%,低于同年巴西(5.5%)和印度(3.4%)。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加入互联网客户数均不断增长。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然落后,在发展中国家也属中下水平。1995年中国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居第12位,高于巴西(第14位)和印度(第15位),同年中国加入Inter网总人数居第15位,低于居第12位的巴西, 仅高于印度(第16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加入Inter 网总人数也已超过巴西。但是,在送上网的信息量和从网上提取的信息量方面,中国仍落后印度,印度近年来已发展成软件大国,而中国在自主版权的软件制作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产出的总量看,中国在本国国民发明专利(国内)授权量和国际科技论文发展总数方面,均高于印度和巴西。中国本国国民发明专利授权量,1995年居第9位,为1530件,1997年1532件,增长甚微, 1995年相当于日本的1/62,美国的1/36,韩国的23.2%,而居第15位和第16位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515件和415件。按国际三大检索工具统计,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数,1995年为26395篇,居第11位, 多于居第13位的印度(22341篇)和居第16位的巴西(9030篇);1998 年中国为35003篇,居世界第9位,仍多于印度和巴西。从“SCI ”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看,1995年中国为13134篇, 占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比例为1.54%,居世界第15位,而同年印度16068篇,占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比例为1.88%,居第12位,印度为中国的1.22倍,中国为巴西(6693篇)的1.96倍;1998年《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中国19838篇,居第12位,高于居第13位的印度(17189篇)和居第18位的巴西(10001篇),但与居前8位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98年美国、英国、 日本和俄罗斯分别为中国的15.1倍、4.1倍、3.8倍和1.3倍。
从从事R&D的S.E人均专利成果和人均科技论文数看,中国的科技产出效率相当低。从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明专利(国内)授权量看,中国在16个国家中居最后,1985~1995年间(除1993年外)均不到4.0件,1995年为3.6件,而同年巴西和印度分别为19.6件和4.2件,分别为中国的5.4倍和1.2倍。从事R&D的S.E每千人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中国1990年为32.3篇,1995年为62.4篇,在16个国家中居最末位,1995年中国为居第1位英国的1/12、居第7位美国的1/7、为居第10位巴西的18.5%、居第13位印度的38.9%。
在科技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方面,从单位能源消耗创造的GDP看,中国1995年为0.43美元/千克(标煤), 在16个国家中居第15位,而居第2位的巴西和居第13位的印度分别为4.73美元/千克和0.85美元/千克;中国分别为巴西和印度的1/11和1 /2,分别为居第1位日本和居第5位法国的1/17和1/10。从单位一次能源排放CO[,2]量看,1995年中国居第15位(1.033千克/吨), 仅略强于居第16位的印度(1.047千克/吨),而居第3位的巴西(0.528 千克/吨)远优于中国。从这两项指标的情况反映出,中国在科技对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仍处于劣势。
三、我国科技竞争力现存的问题与差距
通过上述我国科技竞争力与若干发展中大国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竞争力在R&D人力投入、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教育经费及其投入强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科技产出以及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很多指标的竞争优势很弱。一国的科技竞争力是该国国内经济和产业实力的强大促成要素,一国的科技发展环境及其机制是该国科技竞争力成长的基石和重要的支撑。研究科技竞争力就不能不研究科技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不研究科技发展环境及其机制。下面着重从科技对产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的科技竞争力。
1.产业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是一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强大推动要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高科技产品出口和技术贸易等是其科技竞争力的全面体现。
第三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与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正相关关系,其本身又是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来反映科技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中国该项指标,1995年为30.7%, 1997年为32.1%,在16个国家中居末位,而1997年美国和加拿大均在70 %以上,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均超过60%
制造业一直是R&d活动和吸纳科技成果的最大产业。 制造业增加值和增加值率是衡量一国科技对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作用的重要指标,它既代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同时体现该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产业技术水平。中国制造业增加值,1995年为1455.8亿美元,1996 年增至1739.52亿美元,与第一、第二类国家仍有很大差距;1995年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中国的11.7倍、9.4倍和2.0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1991年以来波动较大,一直在30%以下,1995年为27.6%(在16个国家中居第15位),1996年为26.2%;与第一、二、三类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仅高于印度。
从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看科技对产品出口的贡献程度,按本课题统计口径(美商务部1982年和OECD1986年高技术产品分类标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0年的22.9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39.77 亿美元,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且已初具规模。在16个样本国家中排名从1991年的第11位升至1995年的第10位。但是,中国高技术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类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95年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中国的10.8倍、8.0倍、4.6倍和2.2倍。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看,1995年中国为6.2%,远低于第一类的美国(15.8%)、第二类的日本(14.5%)、法国(11.9%),比第三类的韩国、加拿大(9.2%)和第四类印度(12.5%)均低。
按科技部统计显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的100.91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202.51亿美元,1998年进口额达到292.01亿美元,二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应当看到,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直是主要贸易方式,这种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当年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1996年和1997年分别高达54.5%和57.9%,而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份额分别为22.7%和20.4%;由于我国高技术产品仍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赖进口,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89.5亿美元;在计算机与通信等领域虽然能保持贸易顺差,但多为进料加工贸易,在电子技术、CIM、 航空航天领域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仍较大,差额高达30亿~50亿美元。
再来看科技对技术贸易的贡献程度。中国的技术出口额1995 年为25.30亿美元,1998年为66.87亿美元,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26.7 %。按本研究测算,1995年中国技术出口额在16个国家中居第6位, 说明中国技术出口能力有一定增强。仅从该项指标数值看,似乎我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实际上中国技术出口额数据中包含了大量成套设备出口额,这部分金额在技术出口额中占相当高比例,1995~1996年达85%以上,1997年为66.6%,而按国际统计口径,OECD成员国均不将此部分金额考虑进去。因此,可以说中国在技术出口方面尚无竞争优势。我国的技术贸易一直是进口大于出口,技术进口合同金额从1990年的12.74 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63.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7.6%,随着技术进口的大幅度增长,技术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1995年达105 亿美元,近两年仍保持1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十几年来, 中国花几百亿美元引进了上万项技术,但在引进技术构成中,除设备、元器件、原材料外,能够对工业后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设计技术仅占5%。 长期以来,中国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使得中国工业长期依赖外来技术,技术引进费用及其增长速度一直高于R&D经费支出及其发展速度,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
2.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发展环境,在此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对本国科技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并通过科技管理体制、运行和激励机制及相关措施,为本国科技发展创造的软环境。它是一国科技竞争力成长的重要支撑要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和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我国科技活动的国家化和行政化,导致创新系统结构不合理、科研开发与生产脱节,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部分科技力量仍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2)现行的科技体制在整体上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 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等弊端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技活动主体的行为;(3)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比较薄弱, 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机制尚未形成,在科技产业化、市场化的合作机制、利益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尽管国家已出台了许多法规,但协调和监督显得十分无力,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协调监督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4)现行科技体制的严重缺陷,加之技术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均缺乏良好的环境。由于科技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缺陷,导致科技产出效率低、研究开发效率与质量不高,人才利用效率低。
我国虽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R&D人力投入的总量上有一定优势, 但R&D活动产出效率低。有资料表明,我国R&D活动机构约有5000个,平均每个机构125人,近一半的R&D机构一年竟然没有一篇论文;从《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也可看出,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在全国1000余所高校中,有600 余所院校没有一篇论文被SCI系统收录,有100余所高校仅各有一篇论文被收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高校的科研效率和水平。我国科学研究至今还缺少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顶尖级科研成果,至今也无人获得诺贝尔成就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属世界前沿的、领先技术领域的成果少。我国专利规模不大、高质量的发明太少,具有独自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大多在跟着别人后面跑,给人家“添叶”。
由于现行科技体制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 加上R&D经费投入强度低,导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浪费、人才利用率低,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事管理失控情况下,科技人员的流动又带来科技人才和知识资产的严重流失。从在校大学生人数看,我国在后备科技人才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分不出去,对某些专业和女大学生而言更为严重,这种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的失衡和浪费现象,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现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自1985年第一部《专利法》实施以来,专利事业发展迅速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十分淡薄的状况仍很普遍,加之相关体制和机制仍不完善,技术管理水平落后,致使知识资产遭到严重的流失。在高等学校中知识产权伴随着智力劳动成果流失而遭受十分严重的侵害,这种普遍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这种状况必将影响我国良好科技发展环境的建立和科技竞争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