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体育与健康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11-074-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直接的学到许多体育的运动技术、技能,同时从中也能学到体育的基本方法、体育运动的生成规律、人体的运动学规律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也就是常说的“授之鱼,和授之以渔”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
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际执行者,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标准,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真正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运动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培养情操,改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教学目的。同时,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自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兴趣的促使下,每天保证活动一个小时,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调整学习与业余生活,并切身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该改变过分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丰富和完善学习方式。这里指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小学生有一种天真、活泼的天性,经教师指导完全可以从“游戏”里面生成很多类似的学习方法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多,归纳可分为下面几点。
1.鼓励法。
小学生喜欢表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多种的鼓励形式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手段,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这在课改后的体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目标和观察学习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即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出某个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视、听器官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等有关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以强化目标的导向和动力作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完成动作的顺序及方法,感知教材,对所学技术动作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理解技术动作和模仿练习的基础,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提。
3.自主和合作学习法。
老师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等因素,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在不同阶段、时间、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练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大家通过互相探讨、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观察各人完成动作技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进一步促进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特别是对新内容的理解能力。
4.模仿练习对比和评价学习方法。
模仿练习法是学生实践模仿反复练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建立基本技术动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5.理解思维与创造学习方法。
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的同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发现一些问题,边练习边思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长,加快技能的掌握,从而能使学生从个人或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习性升华。
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引导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够,只盲目注重学生的智育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体质素质不高漠不关心。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开家长会议、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体育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家长了解、体会到体育运动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总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达兴.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04
[2] 张建英.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探究.《赢未来》.2018.10
论文作者:张毅涛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3
标签:体育论文; 学生论文; 学习方法论文; 健康论文; 小学论文; 动作论文; 教师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