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海云

潍坊市潍城区于河卫生院 山东潍坊 261057

摘要:目的 探究给予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行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本院自2016年6月-2018年4月接收的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肝病红外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ibroScan分级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郁脾虚;肝硬化;红外治疗仪;针灸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病,呈慢性、进展性。发病原因主要为酒精中毒、肝炎病毒以及代谢异常等各类因素对肝脏造成损害,进一步引发弥漫性感损伤而至。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脘腹胀痛、两胁疼痛、失眠、乏力等。当前对于该疾病尚无法彻底根治,临床治疗多以抗纤维化和护肝为主,效果并不显著。为探析肝郁脾虚型肝硬化的有效治疗措施,此次对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法展开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16年6月-2018年4月接收的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为24-64岁,平均(42.14±3.55)岁;病程1-14年,平均(5.21±2.07)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25-66岁,平均(43.15±3.68)岁;病程2-15年,平均(6.08±2.17)年。纳入标准:①与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相符,且处于代偿期;②符合肝郁脾虚中医诊断标准;③Child Pugh分级属于A、B级。排除标准:①肝腹水患者;②合并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纤维化、护肝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纠正低蛋白、利尿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肝病红外治疗仪治疗(仪器为杭州大力神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型号为DSG-III),患者为平卧体位,在指套式换能器内放入患者中指或食指,调节全功率、半调制,适当调整灯管照射角度,使光线照射在患者京门、章门、期门、日月部位。每次30min,每天1次,30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部位为阳陵泉、期门、太冲、足三里、中脘等主穴;三阴交、支沟、天枢等配穴。进针后为平补平泻,留针时间为30min/次,每天1次,30d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失眠、厌食恶心、胁痛、腹部胀满、乏力、腹泻,根据症状轻重程度分为0、2、4、6分,分值越高症状越明显。(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ibroScan分级评分,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判断。

1.4统计学处理

将此次研究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前者用x2检验,后者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情况(±s)

注:*表示本组治疗前后具有差异,P<0.05,#表示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ibroScan分级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评分为(15.75±8.75)分,治疗后为(11.32±9.68)分;治疗前对照组评分为(15.84±8.47)分,治疗后为(14.26±10.74)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近些年中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融合,在肝硬化治疗中应用中医疗法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肝硬化在中医学中属于“胁痛”、“积聚”范畴,肝脾为主要病变脏腑,主要病因即为肝郁脾虚。虚即为脾气不足之表现,实即为肝气郁结,长期如此则导致气滞血瘀,肝郁脾虚不停的变换在虚与实之间。因此对该病的治疗需以行气化瘀、舒肝益脾为主。本次研究应用的肝病红外治疗仪可穿透血管、淋巴结、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等,提供ATP转化所需能量,进而对肝脏新陈代谢和血流量起到促进作用,免疫功能由此提升。将京门、章门、期门和日月作为照射穴位,具有显著的舒肝理气效果,针对因肝郁乘脾造成的乏力、恶心、腹部饱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太冲、三阴交、中脘、阳陵泉、足三里、神门等穴位,其中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对虚劳之证有治疗效果。肝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症状体现出来,《灵枢》中指出脾胃之邪均可通过足三里调节寒热。中脘具有健脾和胃之功。针刺诸穴并联合肝病治疗仪可提高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之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ibroScan分级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采取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姼姼,陈晓蓉,徐庆年,等.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5):1138-1140.

[2]王东梅,周洋,高星亮,等.解酒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肝病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8):694-696.

[3]原萌谦,刘志诚,徐斌,等.针刺加叩刺联合耳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疗效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2):250-255.

[4]党剑.逍遥散联合IFN-α与利巴韦林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4):2704-2706.

[5]靳小磊.红外肝病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5).

[6]叶小丹,朱肖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13,41(4):116-117.

[7]李朝晖,谭玉民,戚忠玺,等.针灸辅治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腹胀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24-125.

[8]张燕霞,张晋波.自拟调肝理脾方联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4):529-531.

[9]李芹,陈玮,林恢.肝病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慢性肝衰竭[J].肝博士,2012(6):36-36.

[10]谈慧颖.肝病治疗仪联合保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9):35-36.

论文作者:刘海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肝病红外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海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