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研究论文_葛洪奎

葛洪奎

(莱西市中医医院 山东 莱西 2666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统计分析我院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腹外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两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外疝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整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腹外疝;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104-02

腹外疝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腹部外科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临床常见腹外疝类型包括股疝、腹股沟疝等,主要诱发原因在于腹壁强度降低以及腹腔内压力升高等,且患者容易出现脱红、呕吐和咳嗽等临床表现。以往临床上通常使用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外疝,这一治疗方法对于腹外疝病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近年来,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成为了腹外疝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对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统计分析我院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腹外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46例,年龄20~78岁,平均(53.5±22.4)岁,其中,18例股疝,24例腹股沟直疝,58例腹股沟斜疝。纳入标准:第一,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第二,MSCT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确诊为腹外疝[1]。排除标准:第一,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是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第二,肝肾功能障碍或是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5±15.3)岁,9例股疝,12例腹股沟直疝,29例腹股沟斜疝,实验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4±17.5)岁,9例股疝,12例腹股沟直疝,29例腹股沟斜疝,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腹外疝类型差异比较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常规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保持平卧位,手术治疗期间对疝囊进行高位游离,疝环中充分填充疝囊,对疝囊填充物和周围组织进行常规缝合,与腹股骨沟疝后置入补片,术后常规缝合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具体方法:患者术前8h内禁食,常规实施全身麻醉,有脐部位置10mm左右处置入套管,脐下水平位置置入5mm左右,腹膜剪切部位距离疝环3cm左右,将腹膜前间隙完全分离,疝囊完全剥离。对于大疝囊致密黏连的患者,可通过横断方式剥离。分离腹膜前间隙过程中,外侧需要分离腰大棘与髂前上棘组织,内侧需要分离耻骨中线部位,下方需要分离精索腹壁化部位,上方需要分离联合肌腱3.5cm以上部位,完全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保证腹直肌为完全分离的状态,由腹直肌后鞘出将10mm套管置入腹膜前间隙部位,将二氧化碳气体置入,控制气腹压力为12~15mmHg,通过300镜直视观察,保证充分正确显示腹膜前间隙层面。随后对耻骨结节进行分离处理,充分暴露Cooper韧带,在腹腔镜辅助下将第2、3个套管置入腹膜前间隙,分别处理补片、腹膜前间隙和疝囊等,其他术后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第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情况。第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黏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和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分析

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腹外疝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外科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时腹股沟疝,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腹外疝治疗方法,常用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等[3-4]。但常规的疝修补术仅仅是修复腹股沟管壁和高位结扎疝囊,并治疗腹股沟韧带和缝合腹内斜肌、腹横筋膜及腹横肌,因而这一治疗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术后容易出现复发问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承受痛苦较大,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整体应用价值有限[5-6]。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腹外疝的治疗技术和手术方案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成为了腹外疝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基本取代了常规疝修补术[7-8]。同时,微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有促进了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率的提高,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传统术式,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且术后恢复速度较快[9-10]。本次医学研究针对100例腹外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证实,接受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接受常规术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远远低于对照组的32%,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外疝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整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益强.56 例腹外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5,2(17):33-34.

[2]英辉.无张力疝修补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外医疗,2015,34(32):38-39.

[3]王植云.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82-183.

[4]刘智.腹外疝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1(4):33-35.

[5]梅郑洲,郑振华.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370-1371.

[6]侯贤琼,廖康雄,魏文波,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1):59-60.

[7]黄海锋,张春军,喻海波,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分析[J].浙江医学,2015,37(2):140-142.

[8]汪磊,李宏.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经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2):183-184.

[9]李龙,李梦娇,张阿龙,等.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对比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52-53.

[10]张方有.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68例腹外疝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429-430.

作者简介:葛洪奎(1965.12-),男,汉族,山东省莱西市,主治医师, 大学学历,研究方向:胃肠肿瘤.

论文作者:葛洪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研究论文_葛洪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