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高等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早期教育≠高等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早期教育≠超前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早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生轻养”曾经是我国民间习见的传统的育儿观念。今天,早期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心与重视,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进步。但是,目前在早期教育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把早期教育仅仅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还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早期的或超前开始的认字、计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一些在报纸上大作广告的早期教育方案往往把1、2岁孩子能认字多少,数数多少,背多少首儿歌、唐诗作为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和指标来吸引家长,招徕生意,这是对广大家长的一种不负责的误导。

早期教育既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也不是提前、超前开始的对婴幼儿进行的读、写、算知识技能的训练。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早期教育关注的是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它要引导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发展,但不是要人为地加速婴幼儿的发展;它要以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基本依据,而不是不顾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过早地把那些婴幼儿还不能理解的知识和技能教给他们,人为地造就出一批早熟的“小大人”,缩短人的童年期。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童年期比任何高等动物的幼年期都要长,这是自然进化赋予人类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低级动物几乎没有幼年期,它们的后代从一出生就是成熟的,因为它们从遗传获得的本能足以使它们应付生活,而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动物在进化的阶梯上所处的地位越高,幼年期就越长,越不能仅仅依靠遗传本能来适应生活,越需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来积累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存条件。

人的童年期不仅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大量研究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人的童年期就越短,儿童参加成人劳动的时间就越早;社会发展水平越高,需要儿童学习与掌握的东西就越多,人的童年期就越长。较长的童年期保证着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如果把早期教育理解为提前开始,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把应当让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提前要小学生学习,把应当让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提前要学前儿童去掌握,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把人类较长的童年期看作一个缺点,试图人为地缩短人的童年期。这无疑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婴幼儿学习能力的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可以掌握以前被认为要比他们年龄大得多的儿童才能掌握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例如,经过专门的强化训练,可以教会1岁半的孩子阅读和打字,可以让四五岁的孩子掌握相当复杂的数理逻辑运算等等。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早期训练的“辉煌成果”时,应当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任何训练都不应以损害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代价

婴幼儿正处于机体全面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还不完善,工作能力是很有限的。花过多时间强化训练孩子去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必然要以牺牲其它方面的发展作为代价。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通过训练,孩子能够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这种训练要占据婴幼儿多少活动时间,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要在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方面付出多大代价。

第二,任何学习与训练都应当适宜于该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每一发展阶段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任务。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教育应当主动促进该年龄发展特征的形成并丰富这种发展,而不应当把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人为地提前到这一阶段来完成。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能够记住些什么,还要看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对儿童总的发展有多大好处。

以识字为例。文字是一种符号,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刺激物,它代表着一定的事物或现象,总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教儿童认字,首先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基础,同时要以儿童能够在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实际事物与现象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与联系为基础,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符号功能或象征性功能,这种象征性功能的萌芽,最早以“以物代物”的形式出现在2岁以后幼儿的游戏中,到4岁以后才比较成熟,表现在幼儿能够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当前的一个物体假装当作另外一个不在眼前的物体来使用。例如,用棍子当作马来骑。作为一种具体的符号功能,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有助于幼儿理解文字这种比较抽象的符号,形成较高水平的符号功能。

对于一二岁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重复训练(包括所谓“游戏训练法”)来教他们认字,但形成的只是关于这个字本身的形、声之间的简单联系,而不是一种符号功能。孩子极有限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他只可能是把字当作一个具体的“物”来感知的,而不是当作一个符号来掌握。认字不能代替婴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实际感知。缺乏婴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实际感知的识字训练好比是没有坚实的地基支撑的楼房,很可能成为孩子心智的负担而不是心智的营养。

研究表明,早期或提前开始的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无论短期或远期效果都不利于儿童发展。六七十年代,美国也曾形成过“早期教育热”,让幼儿提前学习字母、计算等情况屡见不鲜。结果发现,这种提前开始的知识技能训练,只对小学后短时间内的学习成绩有有利的影响,在三年级以后这种影响开始减弱,到中学阶段已表现不出任何痕迹。这种强化训练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儿过度紧张,出现疲劳、厌食、头晕、耳鸣等症状。长期危害则是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当他们在外力的推动下,(包括奖励或惩罚等各种强化手段)去学习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时,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他们学会了按照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对”或“错”,只相信成人而不相信自己的思维,丧失了主动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而这种主动探索与创造的精神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基本素质。

科学的早期教育应当致力于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身体的、智力的、社会性的和情感的发展就越是密切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哺喂或进食、换尿布或盥洗等都寓有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而不是只有那些特殊设计的训练才是“教育”。

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确实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早期智力教育应当以婴幼儿智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从动作到思维”,婴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对物品的实际操作以及与人们的交往来认识和表现周围世界。

早期智力教育的正确途径应当是为他们创设一个能激励他们主动探索的环境,引导他们接触并认识周围生活中的物体、情景和人们,发展他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积累和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认识与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把认字、认数作为早期智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婴幼儿智力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科学的早期教育,不应当造成“凛然如成人”的少年“博士”,而应当培养聪明可爱、天真活泼的儿童。200多年前卢梭的告诫仍然值得我们记取:“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标签:;  ;  ;  ;  

早期教育≠高等教育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