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盲点”,生机无限——基于“分层教学”提升小学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盲点论文,生机论文,学习兴趣论文,小学英语论文,学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念界定
1.学困生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生。本文的学困生是指狭义的学困生。他们的基本特点是:①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②感官和智力正常;③原因不同,学困生之间有差异;④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逆转的。就英语学科而言,这些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①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持续不久,学得比别人慢,但是遗忘却很快;②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学好英语不抱希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③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低下。
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他们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试图在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取得进步。分层教学既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的措施包括: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练习;实施课堂评价等。
二、课堂出现“盲点”,学困生对举手发言说三“不”
人教版《小学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到了初中阶段差距更加明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对班级成绩排名靠后的8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并对他们课堂说英语、读英语的时间做了统计。统计如下(见表1):
记录显示,这8位学生开口说英语和读英语时间最多的是学生1,但是全部时间5分钟不到。由此可见,这部分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有35分钟都是在听和看,甚至是在开小差。在第1个“热身对话”的环节,老师没有叫到这8位学生中的任何一名学生。在第6个“同桌练习编对话”的环节中,学生8没有参与同桌对话,他一句英语都没说。在最后“听力练习对答案”的环节中,学生2和学生4有发言,但也只是报答案而已。显而易见,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够开口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成了课堂中的“盲点”或“被遗忘的角落”。
当笔者问他们上课为何不举手发言时,他们的回答大致归因为三个“不”,即“不敢”、“不想”和“不会”。“不敢”,即不敢说,怕说错;“不想”,即没兴趣,不想说;“不会”,即不会说。
笔者对照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情感态度的二级目标,发现在这堂课中,学困生都没有达到情感态度二级目标中的1~6条。学困生学习能力弱,如果在课堂里缺乏老师的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学习跟不上,就会落在别人的后面。如果他们作业不做,上课不听或成绩不好,受到老师批评后,他们厌学情绪也许更加恶化,对英语学习更无兴趣。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要缩短差距,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水平,最可行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困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点亮“盲点”
随着小班化教学在我校的实施,班级人数大大减少,使得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只有目标清晰、明确,教师上课才能关注到学困生,而不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优等生身上。因此,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未分层的整体目标与分层目标作个比较:
●整体目标
(1)能听说、认读4个关于食物的词汇:chicken,hamburger,French fries和hot dog。
(2)能听懂、会说“Can I help you? I'd like some hamburgers.Here you are.”,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分层目标(见表2)
整体目标比较笼统,概述比较模糊,不能确切检测目标的达成度,而分层目标具有针对性、分层性,比较具体、可操作,也很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对学困生来说,French fries这个词比较难,因此对他们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在这节课,只要求他们听懂French fries;在第二课时,再要求他们完成读和说的目标。在这节课,只要求学困生能够听懂营业员说的话“Can I help you?”,然后说出句型“I'd like some.…”,表达自己需要的食物就可以了。上述要求既达到了课标的起点要求,又减轻了学困生的识记负担。
2.座位分层
笔者发现,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安排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而随意分组又不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能够关注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座位分层很有必要。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从高到低将学生分成ABCD四大类。全班32名学生分成八组,组名分别为green,red,yellow,blue,orange,pink,purple和brown。每组包含ABCD四类学生。分组以学习水平为主要依据,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见图1)。
座位分层的好处在于,教师心里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规定每组的A同学就是学困生D的“师傅”,师傅有责任帮助D一起进步。在奖励时,也是师徒挂钩,徒弟进步师傅有功,两人一起奖励。师傅的责任包括:练习新单词、新句型时,师傅要教会徒弟;作业练习时,师傅要指点徒弟;徒弟听写不过关时,师傅要帮徒弟重听;徒弟不认真听讲时,师傅要提醒徒弟,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活动分层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教学任务的难度要与学生能力相近,既不能太简单,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完成,也不能太难,以至于他们很努力也完不成,而应该处于“跳一跳,够得到”的程度(吴庆麟,2008)。以往,课堂往往都是优等生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对学困生来说,由于任务太难,他们无法参与其中,往往只能充当默默无闻的旁观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活动要分层,针对学困生的任务应该基于学困生的“起点”,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避免学困生被“边缘化”,让他们也来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让学生用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What's your father's favourite…?”调查同学及同学父母的喜好。
表3要求同学相互询问最喜欢的食物、水果、日期和颜色,除了询问同学,还可以询问同学父母。笔者只要求学困生进行第一项调查,一旦完成后就可以得到奖励;如果他们继续进行第二项调查,一旦完成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任务难度的降低,保证学困生能够参与调查活动;任务项目的减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4.练习分层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学习内容。在练习设计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5.辅导分层
学困生是最需要辅导的群体。一般而言,面对全班同学的辅导方式并不适用学困生。学困生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
6.评价分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尊重的需要(叶奕乾等,2003)。显然,学生也有尊重的需要。当学生没有学好英语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而应该是给予教育和疏导。由于学困生接受批评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应该给他们留足面子,保护好他们的自尊。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学生来说,得到老师的认可是他们最大的自我实现。根据评价主体性、多元性、激励性、形象性、形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笔者对学困生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1)鼓励评价法
鼓励评价法主要采用口头评价和体态评价两种方式。口头评价比较及时,是最直接有效的。面对学困生的举手发言、对话展示和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踊跃发言的行为,用“Good! Super! Excellent! Cool! Wow! Good job! Wonderful!”等进行鼓励。如果学困生的回答非常值得赞扬,教师可以用更加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扬,如:“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today!”体态评价要求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如竖起大拇指、击掌表示肯定,或要求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等等。
(2)奖励评价法
多年来,笔者制定了一套系统的英语课堂奖励制度。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赛,每一个环节都要打分。一节课下来,根据各组五角星的数量进行相应的奖励(如获得鸡蛋卡片)。学生收集的鸡蛋卡片可以逐级兑换,最后可以到大队部换取学校智慧卡。
(3)参与评价法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参与评价法”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纳入评价的范畴。学困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从而达到内省、自律的效果。而同伴互评的结果,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考,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例如,在学习颜色单词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如下评价表(见表4):
根据本节课内容,由学困生进行自我检测。如果能够准确地听说和认读第一栏中的所有单词,那就获得三颗星;如果不会听说和认读个别单词,那就扣除一到两颗星。第二栏和第三栏的评价方法也依次类推。学生对上述评价方式比较感兴趣,每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四、“盲点”变“亮点”,学困生对三“不”说再见
经过分层教学,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困生不再是课堂上的“盲点”,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举手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渐浓,成为了课堂上的一个个“亮点”,为课堂增添了无限生机。
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上,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遇到困难主动请教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与帮助下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任务。为了能得到一只小鸡卡片的奖励,学困生总是积极举手,争取展示自我。
2.举手发言踊跃
不管英语说得标准与否,学困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每一次举手都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们变得敢说了、敢演了、敢做了、敢唱了,终于告别了“哑巴英语”。
3.学习兴趣渐浓
跟着音乐节拍扭动身体,将英语“唱”出来;看着配图故事,声情并茂,将英语“演”出来;就着生活情境,练习对话,将英语“说”出来。学困生学习兴趣浓了。
总之,在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分层、座位分层、任务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和评价分层为学困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感受到成功,产生成就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当然,学困生的成因还包括家庭环境、个性心理、学习习惯等教学以外的因素。在提升学困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应该做得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