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宁 山东省昌邑市育秀学校 山东 潍坊 261300;朱跃东 昌邑潍水学校 山东 潍坊 26130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以工具性为依托,更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如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且课文文质兼美,文辞精妙,篇篇都是文化精品,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文性”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人文性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要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中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一、关注独特的情感体验,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是文与道的关系,文与道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语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相互统一。要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就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应注重引导,在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朗读等手段体会文本,以读促悟,在对文本的熟悉过程中渐渐升华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通过“对话”来得到情感体验,在这样不断的熏陶过程中,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关注语文学科素养,塑造学生人格
语文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母语教育必须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发挥其“育人”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何谓素养?素原有本色本质之说,养指的就是后天习得,素养指的就是足够的能力,良好的素质。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适合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落实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来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学生的人格,懂得做人的道理。如《再见了,亲人》中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白杨礼赞》中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边疆建设者的赞颂;《十六年前的回忆》写出了李大钊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这些课文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三、关注阅读习惯,培养审美情趣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写道:“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使人成长,在读书中培养感情,形成良好的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读书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英国的威·沃克曾说过:“只要读书用心,人的举止自然会一点点优雅起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应是书声琅琅,从读书中领略无穷情趣。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老师也可以通过引导、点拨,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山中访友》中,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景物之美;《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则写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异国人情之美;《老人与海鸥》中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之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和谐课堂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辨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情感熏陶唤起学生的道德感受,在富有感情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体验文章中所包含的真善美。只有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育人”为航标,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以生为本,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论文作者:李亚宁 朱跃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人文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