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设心理培育课可行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论文,心理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素质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养。其优劣对一个人后天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而且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才能发展的方向,起着助力(阻力)作用和预示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使人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抵御内外环境不良因素的侵袭,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均给予心理素质以极大的关注。如,美国的丹尼尔·戈尔曼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情绪智力一说,实质上论述的也是心理素质的有关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智商高低与人们的成长趋向并不存在相关。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20%取决于智力因素,80%的其余因素则预示着他后天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能否与人友好相处、怎样取得成功等等。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学校已经进行或开始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育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若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仍存在令人遗憾之处。因为对心理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在多数中小学还远远未达到像对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那样的重视程度。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尚未真正列入学校专项工作的议事日程,呈现出说有亦有、说无亦无的不均衡、不明朗状态。尤其是小学,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就更显得薄弱。就是已经开展心理素质培育工作的学校所采取的,也大多是专题报告、辅导讲座、个别咨询等分散方式。这样做,尽管也会取得一些效果,但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方面来看,却是零散的、孤立的、局限的,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融汇贯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长远看,这种间歇式的教育,也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甚至会延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时间。无疑,对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无益的。
另外,良好心理素质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培养教育,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学校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可以用授课形式,从内容上、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做到教育经常化,知识系统化,使心理培育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而早期受教育状况,对个体后天的发展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持之以恒,才会取得好的效果。鉴于目前这项工作在中学开展较多的现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培育的研究,探索在小学开设心理培育课的可行性。
对象与方法
我们选择了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一班、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原有学生各为44人。测试的有效样本各为35人。其中,男学生各为19人,女学生各为16人。年龄均在10—11周岁之间。为了使实验能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得到比较真实、客观的结果,关于实验一事,我们仅与校长、实验班班主任进行了商讨,未向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学生家长透露有关信息。同时,要求两个班的学生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基本相同。
关于心理培育课的内容选择。我们结合学生现状,确定分为两个单元,即“我是谁?”“我怎样长大?”具体内容包括:他们表现为什么不同、我的喜好、我是怎样一个人、我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怎么会变了、我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好习惯坏习惯、成功的体验、在困难面前、我能行、谁的责任、言行一致,在家(校)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成功等课题。以此让学生认清现实,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增强适应能力,去获取成功。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因此,我们把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作为衡量心理培育课是否取得效果的标志之一。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我们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用儿童14种个性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即CPQ问卷进行测试(其中,A、B、C、D、E、F、G、H、I、J、N、O、Q[,3]、Q[,4]分别表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恃强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状况。一年心理培育课程结束后,又用CPQ问卷再次进行测试,两次测试结果相比较,看其个性变化情况。另外,在实验班,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阶段性的授课情况调查。心理培育课结束后,又对两班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得到心理培育课的反馈信息。我们预计,经过学习,实验班的学生在自我认识、面对现实、轻松愉快、自信心、责任心等方面应该有一定的改观,这种变化在C、G、I、J、O、Q[,4]等因素上应该有所反映。
在时间安排上,确定实验班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改上心理培育课,对照班仍上思想品德课。其他课程不变。
在心理培育课的教学方式上,我们采用了讲授、小品、讨论、评议、自我评价、采访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分析、自己体验,并得出结论。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大胆地、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的宗旨是,心理培育课要注重生动、活泼,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会知识,懂得道理,得到锻炼,改变自己。
测试结果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14种个性因素问卷两次测试的平均分数变化情况
在第一次CPQ问卷测试时,实验班35人,除因素A、C、G、Q[,3]所得平均分数低于对照班外,其余各因素的平均分数均高于对照班(见表1)。第二次CPQ问卷测试时,实验班除因素B、D、E所得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班外,其余各因素所得平均分数均低于对照班(见表2)。即实验前,实验班学生的个性,在聪慧性、恃强性、轻松性、敢为性、世故性几个因素上的平均分数优于对照班,其余各因素均不如对照班。实验后,实验班在聪慧性、恃强性、充沛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等几个个性因素上的平均分数优于对照班,其余各因素不如对照班。这说明,实验班在I、J、O、Q[,4]等因素上的平均分数优于对照班;C和G因素的平均分数虽不及对照班,但第二次与第一次测试所得平均分数之差却略高于对照班,而这几个因素恰好与心理培育课的内容有关。
表1 儿童14种个性因素第一次测试平均分数比较
表2 儿童14种个性因素第二次测试平均分数比较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个性因素发生积极变化的人数的情况
我们将被试各因素得分向好的方向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视为积极变化。实验班在C因素、G因素、I因素、O因素、Q[,4]因素上发生积极变化的人数均超过对照班。J因素发生积极变化的人数,两个班相同,但发生积极变化人数占发生变化的人数的百分比,实验班为63%,高于对照班的52%,而且从J因素发生积极变化15人的人均增分看,实验班为2.0分高于对照班的1.5分。
下面分述有关因素的测试结果。
C因素。C因素代表稳定性程度。若该因素得分呈增加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说明个性向情绪逐渐稳定,正视现实,社会意识相对成熟,能沉着地应付现实问题的方向变化。实验班35人中,该因素得分发生变化的有25人,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46%,占变化人数的64%。对照班,发生变化的有25人,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4人,占样本人数的40%,占变化人数的56%(见表3)。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有关因素发生积极变化人数情况比较
[注]百分比①表示发生积极变化人数占样本人数的百分数,百分比②表示发生积极变化人数占发生变化人数的百分数。
G因素。G因素代表有恒性程度。若该因素得分呈增加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说明有恒性增强,社会价值观趋向成熟,学习比以前认真刻苦。实验班,有27人发生了变化,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46%,占发生变化人数的59%。对照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3人,占样本人数的37%,占发生变化28人的46%(见表3)。从发生积极变化的人均增分看,实验班为2.39分,高于对照班的1.75分。
I因素。I因素代表敏感性。该因素得分若呈减少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说明个性向着讲究实际,具有一定独立性,不感情用事,面对现实的方向发展。实验班中,有28人发生了变化,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46%,占发生变化人数的57%。对照班发生变化的有30人,其中13人发生了积极变化,占样本人数的37%,占发生变化人数的43%(见表3)。
J因素。J因素代表充沛性程度。若该因素得分呈减少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表明个性向着精力充沛、热情、敢于发表意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变化。实验班中,该因素发生变化的有24人,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5人,占样本人数的43%,占发生变化人数的63%。对照班中,该因素发生变化的有29人,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5人,占样本人数的43%,占发生变化人数的52%(见表3)。
O因素。O因素代表忧虑性程度。若该因素得分呈减少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说明个性的忧虑性降低,向安详、自信、沉着的方向发展。实验班,有25人发生变化,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16人,占样本人数的46%,占变化人数的64%。对照班,有30人发生变化,其中14人发生积极变化,占样本人数的40%,占发生变化人数的47%(见表3)。
Q[,4]因素。Q[,4]因素代表紧张性程度。若该因素得分呈减少趋势,可视为积极变化。说明个性的紧张焦虑度降低、向镇静安宁、心理平衡方向发展。实验班有24人发生变化,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有8人,占样本人数的23%,占发生变化人数的33%。对照班中,发生变化的有25人,其中发生积极变化的6人,占样本人数的17%,占变化人数的24%(见表3)。
三、学生个性变化调查(家长问卷)情况
为了广泛、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变化情况,心理培育课结束后,我们召开了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当场发卷,请家长当场作答。就“您认为与以前相比,最近二、三个月,您的孩子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为主要内容,请家长回答。其中,在积极变化中,我们共列出18个项目供家长选择。从结果看,35位家长中,有21人次选择了“不乱花钱,更爱惜东西”;20人次选择“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19人次选择了“更加尊重、体谅父母”;17人次选择了“懂得成功要靠自己”和“能与同学团结合作”;13人次选择了“知道自己的责任”;11人次选择“敢于发表意见了”、“自信心增强了”。在“您觉得,最近二、三个月,您的孩子发生的最明显变化是什么”的问答题中,家长中有23人次回答“孩子比以前更懂事了”(包括知道自己在变化、懂得成功要靠自己、知道自己的责任、体谅父母);有20人次回答“学习比以前自觉了”。在“您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一题中,有31位家长希望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与动手能力的教育等等。
结论与分析
心理培育课的实验已告一段落,结合测试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心理培育课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已初见端倪
小学阶段是个体个性正在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心理培育课恰好是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形成、心理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从理论上讲,抓紧在个体心理发展尚未定型之前进行心理培育,很有必要。从实践中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培育课在加强小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现实方面;在减少压力、降低忧虑、稳定情绪方面;在讲究实际、增进独立性方面;在增强自信心、责任心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验班在原来与该课内容相关因素的基础不如对照班的情况下,不仅有些个性因素的发展能赶上对照班,而且还超过对照班。这说明,心理培育课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缩短他们尝试人生、摸索人生的时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认为,对小学生开设心理培育课,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我们相信,如果该研究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二、心理培育课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但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知识和一些生活经验,具有初浅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较强的求知欲望,这些都为他们接受心理培育课的知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心理培育课也必须“因材施教”,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与水平,做到理论知识深入浅出,方式灵活多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需要、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体验去领会相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这样才能实现开课的初衷。我们的心理培育课力求这样去做,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普遍表示,喜欢上心理培育课。在分阶段对学生测试的问卷中,35名被试均选择了“喜欢”心理培育课一项。认为该课内容寓理寓情、方式欢快活泼;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敢于说出心里话;同时还学到了其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回答“自己主要的收获”一题中,实验班有29人次回答“懂得怎样面对困难、怎样获取成功”;19人次回答“知道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8人次回答“知道自己在发生变化,了解自己和他人”。
一个同学写道:“通过心理培育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知道在学校、在家里自己应该怎么做,懂得了如何去获取成功,从而激发我向自己宣战。”另一位同学写道:“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每个人的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想法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一样。我有信心去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还有一位同学写道,“通过心理培育课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品质比以前好多了,知道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在不断发生变化,我知道了怎样做人。”通过一年的实验,我们从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无所顾忌的欢快气氛中,从学生得知下学期不再上此课的惋惜、遗憾的表情中,从学生踊跃要求表演小品、全神贯注观看、又用心思考的神态中感到,学生已经从中获益,小学开设心理培育课是完全适合的、可行的。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属于准实验性质。所开设的心理培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亦未发参考材料,全凭授课者参阅有关书籍、资料,在向校方了解学生倾向性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讲课内容,因而难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课时少也是心理培育课的一个缺憾,这在客观上影响了该课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对该课效果的评价。再则,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安排室外活动,因而给观察、了解学生行为上的相应变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以上几点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
几点建议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小学开始就开设心理培育课是必要的、可行的。为此,建议:
1.在小学,分低、中、高年级,有计划地、系统地、由浅入深地开设心理培育课。
2.培训心理培育课的专(兼)职教师。
3.组织有关人员编写适用各年级学生的、通俗易懂的心理培育课教材。
4.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式教育;注意心理培育课和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各方协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培育工作。
我们相信,只有科学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有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合格人才的培养才有实现的可能。
[注]百分比①表示发生积极变化人数占样本人数的百分数,百分比②表示发生积极变化人数占发生变化人数的百分数。
标签:对照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