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近两年社会经济形势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中亚五国近两年社会经济形势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中亚五国近两年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经济状况论文,近两年论文,五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下半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中亚五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中亚五国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和改革而刚刚趋于好转的经济再次跌入谷底。但由于中亚五国已渐渐摸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增强了应付危机的能力,很快走出了困境,到1999年下半年中亚五国经济普遍出现了活跃迹象,开始缓慢回升,到2000年其经济增长的趋势还在不断得到巩固。1999年中亚五国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1998年,其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加1.7%、4.4%、3.6%、9%和3.7%。增幅虽小,但说明中亚五国社会经济形势从1999年起已保持相对稳定,国家预算赤字有所减少。

一 中亚五国社会经济状况趋于好转和变化较大的主要领域

1.工业。中亚五国1999-2000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工业生产的增长取得的,各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增长速度普遍超过了1998年同期国内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其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1999年与1998年同比工业产值分别增长了2.2%、5.9%和5%,只有吉尔吉斯斯坦下降了1.7%,2000年1-8月,哈国工业又比1999年同期增长了15.6%。由于国际市场石油和金属产品的行情好转,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原料涨价,中亚五国生产企业的工业品价格涨幅较大,刺激了各国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到1999年下半年,工业部门成为最活跃的经济部门,哈、乌、吉、塔四国工业品产值涨幅分别为18.8%、38.2%、53.7%、43.6%。中亚五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采矿业和加工业的生产增长实现的。其中哈国生产增长的是石油,到1999年底,哈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为1975年以来最高,分别为2660万吨和98.55亿立方米。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独联体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煤炭开采量1999年为5819.9万吨,是世界十大产煤国之一;1999年黑色冶金产品和有色金属产量分别比1998年增加34.7%和3%;化工产品1999年比1998年增加4.1%;2000年一季度哈国采矿业和加工业分别增长24.5%和16.8%。

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电力、燃料、石化和机器制造业产值分别比1998年增长7.5%、27.7%、7%和1.9%,200多种重要工业产品中增产的占41.8%。乌兹别克斯坦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跃居独联体各国之首,1999年其工业总产值是1991年的117%,而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分别为41%和45%,其增长行业主要是石油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纺织业。土库曼斯坦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出口,其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四位,独联体第二位;其电力不仅能够满足本国需要,而且有能力向中亚其它国家供电。铝是塔吉克斯坦出口的主要产品,占其出口额的45%,塔国大力发展制铝业,仅1999年一年就出口铝22.43万吨,创汇3.081亿美元;其电力产值在独联体国家中排在俄罗斯之后居第二位,发电量一直没有减少。

2.农业。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增长也是中亚五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亚五国的经济一直是粗放经营,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农业产值的波动较大。1999年中亚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有利,因此农业和畜牧业普遍增产。1999年农业产量增加的有哈萨克斯坦(增28.9%)和吉尔吉斯斯坦(8.7%)。其中哈萨克斯坦许多农作物的增产幅度都超过了其它国家,其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粮食总产量增加1倍(1426.4万吨),土豆增加1/3而实现的;1999年哈国畜牧产品产量比1998年增加了1.8%,主要牲畜头数为1583万头,比1998年增加26万头。乌兹别克斯坦1999年棉花产量达到400万吨,比上年增加80万吨,粮食收获300万吨;由于地少人多,为解决本国粮食自给问题,乌国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某些农业单位和地区每公顷小麦产量达到六七十公担甚至更多,在几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1999年乌国主要牲畜头数比上年增加106.2万头,为1491.9万头,增幅达8%。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农业产值增幅较大,其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都获得丰产,牲畜头数增加了近百万头。土库曼斯坦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从1998年起,首次从粮食进口国转为出口国,提前两年实现了粮食自给的计划,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3.对外贸易。1999年和2000年中亚五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所有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都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999年哈、乌、吉、土、塔五国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113.1、60、10.3、23.5、14.3亿美元,其中哈、乌、吉、塔四国与1998年同比出口分别为87.8%、91.7%、88.3%、115%,进口分别为62.2%、94.6%、68.3%、93%。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主要集中在新疆,1999年哈、乌、吉、土、塔五国对新疆的贸易额分别为92624、369、13186、57、487万美元,除土库曼斯坦外,均比上年大幅减少。在独联体国家相互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中亚国家为哈萨克斯坦,其相互进出口都占6%。大多数中亚国家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额超过了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额。对独联体国家出口数额的减少一方面由于实物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一些国家增加了向非独联体国家的供货,如原油、石油、加工制品、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其中哈萨克斯坦供应的原油增加了70%,未加工的铅增加了30%。在中亚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中占优势的仍是机器、设备、交通工具、日用消费品、化工产品、金属及其制品、食品、烟草及其制品、医药制品、塑料及其制品、家具等。中亚国家向国外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棉花、丝绸、电力、粮食、建筑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化肥、地毯等。进口以成品为主,出口以原来的初级原料占大多数转为半制成品和成品占一定比重,并呈比例上升之势。中亚五国的贸易伙伴国近两年迅速增加,欧盟、美国和中国是较早进入中亚市场的国家,近两年对中亚贸易额和投资比重增长较快的有日本、土耳其、韩国,中国在中亚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呈缩减之势。

4.居民生活水平。中亚五国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均比上年增加,与1998年相比,哈、吉、塔三国消费价格指数各增长8.3%、35.9%和26.3%,哈、乌、吉、土、塔五国通货膨胀率各为17.8%、29%、39.5%、30%、22%,哈、乌、吉、塔人均月工资分别为91.8、59、26和9美元,上述四国最低生活费占平均工资比率分别为18.9%、14%、8%、7%,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分别为95.5、3.91、5.47、5.3万人和3.9%、0.5%、3.0%、3.1%。总体来看,乌兹别克斯坦居民的失业率最低,生活水平最高,哈萨克斯坦贫富差距较大,是主要食品价格涨幅和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且哈国有支付电信和运输服务补助金的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但和其它大多数中亚国家一样,哈国存在严重的工资和养老金拖欠问题。只有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不拖欠工资和养老金的国家,并采取了定向救济制度和连贯教育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二 中亚国家近两年经济发展中有些领域的产量在持续下降

哈萨克斯坦生产的电能占世界总量的0.4%,在独联体国家中无论从发电总量看,还是从人均发电量看都居第三位。1999年哈国发电量为473亿千瓦时,比1998年减少4.9%,1998年又比1990年减少了44.4%。哈国铁矿石储量占世界第八位,其主要消费者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冶金厂,1999年哈国铁矿石开采量比1990年减少60%。近10年来哈国机器制造业的产量只有1991年比上年有所增长,在其余年份生产下降幅度为3%-37%,1999年全年该部门的实物量指数比1998年同期低4.3%,只发挥了不到10%的生产能力。哈国加工业的产值37%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1998年农产品加工的产值比1997年低2%,食品加工业的几种主要产品都在减产,如牲畜和家禽的肉及其可食用屠宰副产品、香肠制品、奶制品和面包等减产8%-30%,其中人造奶油的产量为1995年的1/25,奶油为1/20,香肠、糖果点心、加工过的牛奶和奶皮产量不到1995年的1/10。减产的原因是销售市场竞争激烈,缺少购买原料用的流动资金及农业生产者供应的原料减少了。哈国1999年的食品产量比1998年减少3.9%,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磨粉工业产量下降了13.8%,饮料产量下降了14.2%,鱼及其制品下降31%,水果及干果的加工及罐装量减少90%,净米、通心粉、面条及其类似产品也平均减产一半。

吉尔吉斯斯坦199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1亿索姆,比1998年减少1.7%,244种重要工业产品中减产和停产的产品分别占38.5%和19.7%,其中有色金属、林业、建材、轻工、食品加工和印刷业产值分别下降4.6%、21.8%、30.5%、7.8%、10.9%和24.1%,库存积压产品(1999年1-11月)价值达13亿索姆。建筑业是吉国支柱型产业之一,1999年其产值为39.6亿索姆,比1998年减少5%。1999年其通货膨胀率是39.5%,是最近五年来的最高值。吉国对外贸易总额1999年1-11月为9.3亿美元,比1998年减少24%,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总额减少32.8%,与非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总额减少15.5%。犯罪率增加16.5%,经济犯罪增加1.3%,物质损失达3.5亿索姆,增长5倍。到1999年底吉国外债已达12.66亿美元,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乌兹别克斯坦1999年是中亚五国中农业产值减少的惟一国家,比上年减少5.8%。1999年粮食产量为300万吨,不能满足国民需求,仅从哈萨克斯坦就进口粮食9万吨,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虽然1999年乌国工业产值比1998年增长5.9%,但由于乌商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独联体国家,自1998年8月经济危机后各国支付能力普遍下降,所以其产品出口滞后。虽然与1998年相比,它从总体上是中亚五国进出口额(进口下降5.4%,出口下降8.3%)下降最少的国家,但对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却大大减少,与中国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98年的2469万美元锐减为369万美元。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对乌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紧缩出口和对货币的控制,这也是造成其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持续的通货膨胀率和恶劣的商业环境使其未来发展暗礁重重,令人难以乐观。

受金融危机影响,塔吉克斯坦1999年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急剧下降,其对外贸易额锐减,1999年对新疆贸易额为487万美元,比1998年的1083万美元减少了1倍多,由于国家政局不稳,内乱不断,其工农业生产不能持续发展,产量波动较大,粮油仍有一部分需要进口。土库曼斯坦本国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靠天然气工业支持本国经济,因此易受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影响,1999年以来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土国经济增长较快。但一旦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将对土国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三 近两年中亚各国经济出现的新迹象和新举措

1.独联体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在逐渐减弱。截至2000年上半年,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四国的贸易伙伴分别超过了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哈国1999年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额比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额几乎多了一半,而从非独联体国家的进口额中所占比例与从独联体国家的进口额同比高出11个百分点;吉国对非独联体和独联体国家的进口比重分别为54.4%和45.6%,出口比重分别为58.9%和41.1%,对非独联体国家均超过独联体国家。这表明中亚各国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多地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前苏联体制下的相互依存关系在逐渐削弱,转而被不受地域限制的利益关系所取代。

2.非国有制形式上的经济主体在中亚各国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私有化改革,中亚各国的经营主体已发生了质的转变,非国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成为中亚各国经济领域内最活跃的经营主体,决定着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如哈国农业领域非国有制形式已成为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其比重已从1990年的略超过1/3达到1999年的99%,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增加了15倍,已彻底完成了国营农场私有化和集体农庄的改革;乌国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都是由非国有经济部门创造的,这表明乌国在制度改革上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吉国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使私营生产在国内生产企业中的比重由30%上升到60%,加速了私有化进程。

3.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中亚国家经济地位的顺序有所变化,使得哈国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截至2000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经济状况最好的国家,乌国的生活水平比邻国高得多,它是中亚国家中惟一从不拖欠工资和养老金并由总统亲自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国家。由于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实行强有力的政策目标和明确地走改革之路,乌兹别克斯坦的宏观经济和财政形势稳定,其生产下滑幅度在独联体各国中最小。自1996年起乌国经济就开始复苏,随之而来的是投资的增长,与1991年相比,该国1999年投资增长规模是哈国的5倍。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比1990年下降了5%,而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下降了34%-37%和29%-32%。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塔什干在谋求中亚领导地位方面信心倍增,在许多问题上不再听命于哈国。

4.中亚国家在本国产业结构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与苏联时期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不同。中亚国家逐渐意识到,在对外贸易方面中亚地区各国主要是作为丰富的原料产地才引起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趣的,而这对中亚国家意味着更大的资源掠夺和浪费,是很不公平的一种贸易,只有大力发展加工工业才可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另外,中亚各国的民用品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使其严重依赖进口,也促使中亚各国很想建立起自己的民族产业。如哈萨克斯坦就大力发展轻工业生产和食品生产,把食品和消费品生产、建筑建材工业、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深加工、科学密集型产业和机器制造业等作为本国优先发展的领域,近几年先后建立了哈韩合资彩电厂、哈萨克斯坦铬铁跨国公司等民用品和具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哈国轻工业生产体系和加工工业已初具雏形。乌兹别克斯坦利用其棉花、黄金、铀等国内资源和国外大投资商的资金建立起独立的工农业经济体系,在工农业中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矿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在独立后的9年中,已有包括布哈拉石油加工厂、阿萨克市的汽车制造厂、外商投资的大型纺织企业等数十个新大型生产项目顺利投产。

5.中亚各国政府针对经济领域的情况变化相继出台了一些新举措。哈国政府要求慎重对待举借外债,加强了税收监管;并实行“第一,向国外尽量多卖,向国内尽量少买;第二,外汇进入越多越好,外汇流出越少越好”的政策,以努力制止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乌兹别克斯坦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根据政府出口发展纲要,棉花出口比重从1997年的45.39%下降到2000年的28%;政府还大大减少籽棉出口,改为自己加工棉花再出口;国家还将裁减1/5的国家官员;减轻工厂、企业、个体户和商人的税收负担;将很大一部分预算投资到经济优先发展部门;同贪污、营私舞弊作斗争,对所有官员重新审查。吉尔吉斯斯坦加大税收监督力度;取消不合理优惠,坚决同贪污、营私舞弊和影子经济作斗争;并制定《国家1998-2000年投资纲要》,大力吸引外资。土库曼斯坦增加了国家预算;由总统批准了《土库曼斯坦石油产品和润滑油料销售许可证颂发办法》;并已开始实施跨里海输气管道方案,计划每年向土耳其供应16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塔吉克斯坦议会通过《2000年国家预算法》,据中立专家的观点,认为预算“过于紧缩”;1998年塔政府将进口税率从10%降到5%;塔国还改变了以往由政府投资生产棉花的方式,与外国投资商一起合作生产棉花,仅1999年第一季度就与奥地利等国签订棉花生产及购销合同67项。

四 中亚五国未来经济走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亚国家经济仍会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改革将继续深入,在工业领域消费品、化工产品、矿产品等产量仍会增加,农业方面粮食和棉花产量将继续增加。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中亚各国会继续努力吸引外资,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合作,并改善交通运输及各项基础设施条件。但要使中亚国家恢复独立前的水平,彻底走出低谷,仍需8-10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增长期。这主要是由下列有利和不利因素决定的。

有利因素为:(一)中亚国家独特的地缘和资源优势,使得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冒多大风险都愿意为其投资;(二)目前中亚各国政局稳定,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放在了首位并给以特别的关注;(三)各国在近10年的摸索过程中已逐渐找到了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基本上走出了左右摇摆的时期;(四)新“丝绸之路”和“欧亚运输走廊”的建设正在改善处于内陆地区的中亚国家的对外运输条件;(五)中亚各国国内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可通过增加内需拉动经济。

不利因素包括:(一)中亚各国经济结构仍不平衡,比其他国家仍较单一,易受到外界冲击,如世界油价一旦有变,就会严重影响中亚各国经济;(二)近两年,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日益广泛的影响和激烈的冲突破坏了中亚各国的外部环境,对其经济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三)中亚国家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影响了其改革的深入;(四)生产设备和工艺普遍急需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但由于中亚国家税收体制不完善、国际支付能力较差和贷款额较少,资金普遍紧张,外债增加使中亚国家经济负担更重。

总之,21世纪前10年对中亚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消除消极因素影响,抓住中亚区域经济已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本地区突出的资源及地缘优势等有利条件,快速稳步地发展本国经济,使之走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中亚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  ;  ;  ;  ;  ;  ;  ;  ;  ;  

中亚五国近两年社会经济形势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