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县论文,对策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思路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模式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为实施这个决策,中央政府可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制定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但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政府来说,基本没有上述宏观调控手段。市县政府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职权范围内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推进循环经济,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市县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态度
面对中央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地方政府一方面有切实保障中央政府各种职能行为在本辖区内有效实施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使本地收益最大化的责任,政府领导也有出政绩的压力。目前,地方政府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内在动力,主要原因是:其一,由于所处的层面不同,地方政府对全国性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制约的情况不了解、不关心,缺乏全局观念和忧患意识;其二,地方政府对循环经济缺乏深入了解,将其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简单等同起来;其三,由于政绩考核还是以GDP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政府领导有任期限制,地方政府一般还是倾向于选择短期性的快速增长模式。所以,地方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处于被动执行而不是主动实施的位置。
市县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地方政府要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要认清循环经济的内涵,即它不仅是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以项目为载体,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结合在一起,与政绩考核要求结合在一起。市县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循环经济。
以高水平规划为基础。现在的规划已不再是过去的“规划、规划,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概念。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精神,今后项目审批首先要看项目是否列入规划,不列入规划的项目不批。规划对项目的立项等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市县政府来说,规划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其理论水平如何,而在于其中的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一个高水平的规划更是向上申请资金、土地等指标的重要砝码。例如,某县按清华大学为其编制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来实施项目,在申请用地指标时直接进入了省国土资源厅预留土地的盘子,并以此向上级政府申请到10亿元的资金计划。这让其他虽然也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进行高水平规划的县羡慕不已。
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突破口。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生产链条,使一个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以被另一个企业作为原料,实现物质闭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开发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突破口。首先,从内部激励看,由于建园区可以促进投资增长,企业投产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有很高的积极性。其次,从外部约束看,中央政府正在清理整顿园区。一般性的所谓高新技术园区已经得不到批准,而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符合国家发展的思路,有可能在立项、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再次,从可操作性看,建设生态园区在市县政府的事权范围之内,容易操作。市县政府可以从直接投资、贷款贴息、设立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行政许可手续办理速度等方面来加以扶持。
以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目标选择,是要把启动当地经济的内在动力、追求地方系统综合效益的优化作为产业布局的中心目标。要在产业布局时考虑以某种产业为主导,再配置以主导产业排放物为原料或以其排放物为主导产业原料的共生企业。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运行体系。产业布局的空间选择,对于市县政府而言,由于辖区范围有限,仅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优,还很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因此,最好是进行区域合作,通过分税等手段,在更大区域内进行产业布局。
以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要找准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来加大资源的分配力度,引导资源流向,扶持主导产业的成长,并引导非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前后向联系中增加投资,以求得与主导产业发展相均衡,并求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形成产业循环模式,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与环境系统开发、持续利用。对于农业,主要是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工业,要注意发展环保产业;对于服务业,则要强调产品的重复使用和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利用,逐步发展环保功能服务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念开发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地方的优势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启动器。但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应对其进行保护性、节约型的开发利用。如某县矿产资源丰富,以前以卖矿石为主,收益并不大,而且对环境影响较大;现在则完全不卖矿石,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进行矿产品加工,总的开采量变化不大,收益却增加很多。
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循环经济在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各个地区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某些城市能搞出特色、形成经验,必然会在全国造成影响、提高知名度。如贵阳市虽然处在西部不发达地区,但将循环经济当做“城市名片”来打造,通过借助各种媒体对其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大大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以循环经济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发达的信息系统,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资源利用状况、企业间产业链接和资源整合等都需要庞大的信息收集、贮存和处理的平台。政府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应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数据库,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市县政府可以此为契机,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市县政府发展循环经济须注意的几个具体操作问题
为了顺利发展循环经济,在操作层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组织机构。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避免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最好成立以市县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内很多地方将办公室设在环保局,但从职能来看,环保局的协调力度有限。最好是将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综合部门,有协调各部门的职能,本身又掌握着项目、资金的安排,有较强的能力来完成日常工作。
目标考核。将推进循环经济的目标分解,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应该说,与经济增长、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硬性目标相比,区县、乡镇的领导干部并不会特别重视循环经济的目标考核,但考核方式的转变,可以引起他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注意。
立法和立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循环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是《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为了弥补现有法律的不足,结合地方实际,地级市人大可以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手段推广循环经济。如贵阳市就制定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县级人大虽然没有立法权,但县级党委、政府可以制定决议或出台规定,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进循环经济。
公众参与。推进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特别是在建立绿色消费系统时,更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加强引导和宣传,积极吸纳公众参与立法、规划、管理等工作,将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转化为公众的自身利益,使公众积极投身于循环经济建设之中。
标签: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