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题图像素材溯源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素材论文,高考试题论文,图像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来自学术专著或大学教材
由于高考命题者大多是专家学者,或者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所以他们所用的素材往往来自自己研究的领域,在他们的学术专著或大学教材里,可以看到这些试题的影子。
例1:(2013年安徽卷第32~33题)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图1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这道试题通过提供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考查有关降水、蒸发、气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检测风化与气温、降水以及地域之间的联系,这道题素材可以从《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一书中看到插图(图2所示),该书附图相应的文字内容指出: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深刻,在干旱地区,由于没有水,风化作用不强;寒冷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缺乏,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比较弱;温暖的湿润地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很强,风化壳很厚(答案略)。
例2:(2010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3题)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完成下题。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这道题必须通过读图完成,从图3中可看出5时、20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出现逆温,大气比较稳定。8时以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活动加强,大气不稳定。气温日较差地面比较大,高空相对小一些,由地面向高空递减。这道题素材来自于《自然地理学原理》(美国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中的图4-5(见下页图4),是一幅简化的近地面处的温度剖面图,反映土壤表面在正午变得非常热,而在夜间变得非常冷,作者主要用此图来揭示地面气温的周期变化、土壤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比百叶箱大、无植被覆盖比有植被覆盖变化大的规律,命题人除了保持原来气温日较差的元素之外,又加入大气是否稳定、逆温等新元素,很有创意。
二、来自中学教材或辅导图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中学地理课本呈现出多元化,相应的地理图册也丰富多样,改变过去教材版本单一、地理图册单调的状况。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地图册中,选用的图像资料也不一样,这为高考命题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图像素材。
例3:(2013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8~9题)图5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5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2)图5中a恒星视运动经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图5中所涉及内容,可以看成是截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图1.14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图6)的局部,经加工改造而成。除了地理教材之外,有些非地理学科的教材,由于蕴涵着一定的地理信息,也会当作地理素材使用。
三、来自学术期刊或科普读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地理学术刊物近40种,自然地理类有《冰川冻土》、《地质科学》等;人文地理类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综合地理类有《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地理教育类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琳琅满目的地理刊物所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成为命题专家理想的素材库,有许多高考试题就取材于地理刊物所刊载的文章。例4有关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图与《地理教学》2002年第8期刊发的“日本的樱花”一文插图(图7)密切相关。(说明:插图里的“樱花前线”是日本语中反映樱花开放时间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同一时间段内樱花开花地域最北端各点的连线,相当于“等开花线”。由于日本领土南北狭长,“樱花前线”由南向北推进可达半年时间,每到樱花开放季节,日本的气象预报都要预报“樱花前线”当前的位置,供赏樱游客,由于气候的变化,每年“樱花前线”的预报日期只能大致接近,不完全相同)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9~11题)图8为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参考答案:(1)B(2)B(3)A
四、来自时事新闻或热点聚焦
高考不回避热点,所谓热点就是指高考前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高考试题中,热点内容往往只作为创设情景的素材,而例5中所考查的内容却与时事新闻密切相关,特别是三沙市的轮廓图(图9),在2012年6月的新闻报道中很常见,用百度图片搜索就会看到多幅,当然,试题中的插图比原图要简单许多。
例5:(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程标准卷Ⅰ第42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岛礁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游客。图9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来自模拟试题或高考试题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基本上都是原创题,高考命题者不可能参考模拟题来命题,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撞衫”事件,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这种“撞衫”事件本身是命题者无意造成的,一般认为是低频率事件。“撞衫”虽说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但是对过去考过的高考题即陈题进行改造,还是时有发生,并成为2013年高考命题的特点之一。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3题有关鲜切花;安徽卷第32~33题有关风化壳;广东卷第7题有关黄河含沙量的减少;浙江卷第1题有关大气逆温等,都可以在过去的高考试题中找到“身影”,这些不完全是“旧瓶装新酒”,有时是“新瓶装旧酒”,其中最典型的是例6与例7。
例6:(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图10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例7:(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1题)近几十年来,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远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上述两题虽说时间跨度达6年,呈现的情景稍有变化,但是考查内容没有变,答案也一样,即黄河中上游水库增加,使输送到下游河口地区的泥沙和水量都有所减少,不同的是例6的难度比例7有明显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