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制造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黄晓露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在谈到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时提出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延续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怎么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打造成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成为当今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智能制造;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国制造2025》在谈到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时提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说就是要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怎么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打造成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制造的相关理论概要
(一)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
智能制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而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2]。智能制造的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无论是“工业4.0”还是“工业互联网”,无论概念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最终都要回归到产品的交期与质量,工厂的成本与效率上。实现智能制造就是要回归制造的本质,让生产制造的过程变得透明可视。正确的数据信息、合理的决策流程、及时的干预等等是回归制造的本质关键。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和竞争,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美好愿景。在智能制造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新的讨论话题。与此同时,继续教育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构建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需求分析
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实施,“智能制造”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最热词汇之一。智能制造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多重性的,既要求高等教育为其提供高级技能人才以及创新型和智慧型人才,同时还要求高等教育为其提升现有产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为了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的多样性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网络化的监管考评机制等。
人体内确实会产生一些无法吸收的代谢产物,这些“废物”主要是通过排便和排尿的方式排出体内,也有一少部分是通过汗液排出。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任何排泄都是有快感的”,仔细体会一下,确实如此!哪怕是抠个鼻屎,都觉得爽!而且,憋得越久,快感来得越强烈!
在智能制造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其特征表现为图像化、感性化、多样化和高速化。“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紧密结合,通过构建规模庞大且复杂的信息物理系统,并采用智能化控制整个生产体系,不仅实现了大数据的充分利用,还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并且能够超越传统固定流水线生产的差异化管理模式,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优改善,最终促使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3]。具体而言,在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2.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开发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课程模块。从非学历教育层面看,作为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办学资源,促进“互联网+教育”非学历培训研修改革,开发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块。由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智能制造时代的继续教育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内容,更新培训知识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重建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训数据模块。鉴于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需求涉及众多新型技术领域的客观实际情况,在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及教育培训课程建设层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技术基础、专业交叉等三个层面,适应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融合新技术和反映新产业需求的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开发一批与专业融合的交叉型教育培训课程,加强继续教育学员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强化继续教育学员信息化集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构建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非学历教育培训课程模块。
作为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要从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培训研修,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历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在智能制造时代,加速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领域,赋予了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组织形式。概括起来,智能制造时代的继续教育呈现以下显著特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在继续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继续教育的内容大多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人化、虚拟化等时代特征;继续教育的形式表现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与时俱进的特征。
1.通过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继续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课程选择、交流讨论、网络学习、课程考试等互动,解决继续教育学院的“工学”矛盾。
二、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的特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的特征
2.人才需求特色鲜明。传统机器化生产时代,产品生产、供应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个环节的人员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独立性。相比而言,在智能制造时代,产品的生产是通过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等方式,将生产与服务融为一体,不同层面的技术人才要直接面向客户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各种不同层面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具备个性化定制生产理念,满足客户需求。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能够掌握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操作各类专业的应用软件,具备熟练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能力,即创新型和智慧型的“扁平化”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对智能电网保护装置的所有组成板卡,按照板卡类型进行分类。一种类型是保护装置都用到的板卡,比如CPU板和电源板,这些板卡在装置上的插槽号是固定不变的;另外一种类型板卡在不同型号保护装置上的插槽号是变化的,这些板卡种类较多,同一种板卡可以同时插在几个插槽上。对不同型号的保护装置同时配置的板卡使用固定测试连接线,将该板卡与测试仪背板接点直接连接;而对于保护装置在相同插槽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板卡,则通过移动式总线背板实现间接自动连接。通过切换,完成装置板卡接点与整机测试仪背板接点的自动连接。
(二)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中,继续教育学员普遍存在“工学”矛盾的突出问题,即学员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培训,提升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时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人类带入全新的网络环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人们的学习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继续教育学员可以随时根据自身需求,规划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课程,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无论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地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学习交流,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了继续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
1)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过程中,密钥始终没有被放到网上传递,不存在被截获、被篡改、被破译的威胁。密钥被SHA1-HASH后,其值放到网络上传,长度160位,即使被截获也很难破译获得原文。
三、构建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造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全链条
近年来,为了应对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高等院校一直在调整优化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制订继续教育本科、专科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认证评估机制,对现有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进行了数字化评估。通过评估,优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为了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设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根据智能制造时代人才需求预测,实施开放的学科专业设置评价制度,增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撤销不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业。
1.从学历教育的层面看,作为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要依据智能制造时代的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设如“工业机器人”等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本科专业,培养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适合地方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完善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科和专业布局,面向智能制造布局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培养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
1.“扁平化”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构成为发展趋势。在机器生产制造时代,由于生产的需要,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强调人才对技术的掌握和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操控能力,属于单一专业型人才。然而,在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单一专业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各层次间的人才相互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扁平化”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能掌握技术理论、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智慧型人才,尤其是能熟练应用各类生产软件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从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到培训研修非学历教育,满足智能制造业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历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打造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实验室、探讨继续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共建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继续教育学员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注重继续教育教师发展,加强继续教育工程团队建设,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制造时代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多渠道培养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4]。通过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性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全链条,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历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
(二)构建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以致用。继续教育学员有相对固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智能制造时代的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通过调整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实践性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持续的实践改进,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分析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企业实际运行需要具备的技术技能,对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载体等层面进行系统设计,优化课程结构,让继续教育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促进学以致用。
3.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出台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技术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做了具体规划。智能制造时代人才需求类型是创新型与智慧型智能相结合的“扁平化”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特征,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智能制造时代,传统岗位的工作人员数量大规模削减,甚至消失,新岗位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突出,“扁平化”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之一。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构成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围绕创新型与智慧型“扁平化”人才的培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说来,继续教育学员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这些学员的短板是应对智能制造时代应用型人才需求所必须的知识系统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智能制造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解决了继续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历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
信息化技术已逐渐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过去的一些会计手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的会计手段正得到认可,因此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这就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一些高校在信息化会计教学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增开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相关的课程,但是教学模式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软件简单介绍和有关技术的简介等,同时会计教学思维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会计教学体系仍不够完善,因此,这样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信息化会计人才。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的地方:
3.建立共享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共享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国家政策实行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商讨确立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硬件基础,服务地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搭建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同时,与地方制造企业一起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环节构建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培养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和优化适应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提高继续教育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员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弥补网络学习实际操作训练相对薄弱的不足。
(三)构建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智能制造时代,互联网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获取知识的途径。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可通过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完善和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探索“互联网+”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开发多元化学习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通过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的网上查阅、浏览和分享学习方便快捷;通过数字化的虚拟图书馆和网络视频,分享“互联网+”创新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广泛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如微视频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丰富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总的来说,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托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以及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水泵加水箱)选型及施工……………………………………………………… 许毅彬(7-20)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时代,人才需求特色非常鲜明,人才需求结构的发展趋势是“扁平化”的应用型人才,对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继续教育学员学历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面对智能制造时代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响应,根据智能制造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继续教育自身特点,构建适合时代要求和继续教育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2025[C].国发〔2015〕28号,[2015-05-19].
[2] 张银南,罗朝盛.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9(5):32.
[3] 付红,徐田柏.智能制造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95-96.
[4] 张银南,罗朝盛.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3):10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535( 2019) 04-0102-05
[收稿日期] 2019 - 06 - 18
[作者简介] 黄晓露(1969-),女,广西桂平人,玉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教师发展、继续教育。
(责任编辑:高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