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

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

潘侃[1]2001年在《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正在出现新一轮变革,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趋势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WTO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在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微型汽车和农用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企业、生产、市场、产品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车用发动机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针对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柳州机械厂的竞争优、劣势,提出柳州机械厂的发展战略。

谢智敏[2]2013年在《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文中指出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汽车制造的五强城市之一。汽车产业作为柳州市叁大支柱产业之首及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之一,在柳州、全区经济发展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中占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因其带来创新激励及产业成本降低的集聚效应而成为产业保持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是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创新和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效组织形式。柳州汽车产业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具深厚产业集群基础及特色,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心东移及全国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在对西部大开发仅以效益和速度为圭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中,以产业集群的视角客观、全面评价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经济生产方式转型,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评价的核心在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系统。通过打破以往以现实状况为主而忽略历史脉络梳理、以企业为主体而忽略政府政策作用的研究框架,关注企业同时关注政府政策作用,关注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关注普通工人,以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从社会、政府、企业、职工四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系统。文章分四阶段对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其已形成具深厚产业基础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快速向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的结论,为评价系统更客观地发挥效用打下历史基础;继而通过所构建的评价系统对集群发展质量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分析集群自我发展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各关键要素提出产业集群战略,即社会层面需调整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建立完整产业链和健全产业间联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载体与人文力量的作用以营造产业良好发展氛围;政府层面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政策并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应以长远眼光看待自主品牌建设,重视开发新能源汽车,实现服务网络“下移”;职工层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与引进同重,关注普通工人以建立产业未来资源。以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促进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外推转向内生、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契合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需求向成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成为西南地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

石杰[3]2005年在《从技术引进视角剖析近代广西机械厂发展之衰荣》文中提出近代广西机械厂是一个带有普遍共性的工业个案,本文通过这一典型个案的历史性分析,研究该工厂的产生背景、办厂经过、发展过程、历史变迁及其成因。深入揭示了近代广西机械厂内部各种自然—人文因素,如自然资源、技术来源、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文化背景等对广西近代工业布局与发展承载的深刻影响。试图以“技术引进”为主线索,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工厂发展的历程及背景;工厂技术引进的历程;社会背景对工厂技术影响的相互作用:工厂技术引进的经验教训及其地位和作用;观念更新比技术引进重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会涉及讨论到其它相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描绘出广西机械厂近百年兴衰的主要原因和经验,以图为现阶段广西工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认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注意吸取该厂在过去的兴衰起伏中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某个工厂或企业,只有多点开花才能收获丰硕成果;其次,过分依赖技术引进不是明智选择,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以克服在发展中对外的严重依赖;再次,必须要善于培养人才,特别是自我培养人才;第四,对引进技术要注意自我消化和提高,惟有如此才有赶超的可能;最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超前意识,必须更新观念。

赵劲杨, 何远志, 雷芝[4]2013年在《柳州,后工业时代的遗产与精神(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大发展的时代,往往会裹挟着大多数人,意义鲜明地去生活与行动。这意义鲜明的生活,是一种饱含时代使命的奉献生活,时代使命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成为个体的内在生命体验。这体验在后人看来无论显得多么的幼稚或简单,但它在那具体的个体生命中却是丰满真实的……

何丽[5]2011年在《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文中提出以广西四大城市的区域军事体系与城镇经济体系作为宏观分析课题的切入点,在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发展与城市形态叁个研究对象中建立宏观~微观的研究视野。以个体城市发展及其城市建设关系的研究为重点,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唐~民国期间柳州的城市发展规律,柳州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剖析影响两者的历史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四部分研究内容组成整个论述过程: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全部章节,是对“学科及方法、概念的梳理与分析”;第二部分为第二~七章的全部章节,分别阐述柳州城市的萌发条件及其历史沿革、柳州城市发展的历史人文条件、柳州城市职能及其性质的历史发展、封建时期柳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近现代柳州城市的空间转型、柳州城市建筑的发展,属于“个案的历史研究”;第叁部分的“历史规律的总结与归纳”与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索”为“结论”部分。五方面的历史实证表明:1、中央王朝对该区域的政治、军事、民族政策与策略,是决定该发展趋势的首要因素,它们的作用力通过形成广西“桂柳邕梧”(军事与经济)城市体系对柳州形成外部驱动:柳州在四城鼎立不断形成或消长的格局中后来居上,即清代大发展,民国赶超其它叁城;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城市的研究,应考虑区域民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应结合“城”“郭”两方面的关系来展开;3、影响柳州城市发展与形态演进最主要的内在要素有:自然地理要素;科学技术(交通技术、城市防洪技术、营建技术);主要的驱动力有以下叁项:民族矛盾;军事战略地位升降;社会文化变迁(民族结构与文化变迁、商绅与军职阶层主导地方自治、政军精英建设导向);4、不同尺度“城-堡”建筑形式的运用,是人文对立背景下柳州开城立地、形态拓展与演进的重要手段;5、从柳州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历史阶段考察,唐~民国柳州城市的发展,可概括为:唐宋吸收中原文化阶段,明~清初的“城-堡”发展阶段;清中叶后的“桂中商埠”发展阶段;民国~解放后的“西南交通枢纽”阶段。其城郭形态相应呈现为:封闭-对立、空间分化-融合、开放地疏散发展叁种特征。总之,唐~民国时期,随着自身城市职能的不断完善,柳州城市发展,是一个由被动式发展(区域城市体系外部驱动)逐渐走向主动式发展(本城社会与经济力量发动)的渐进过程。其城市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以舌形凸岸的山水环境为依托,“民”进“夷”退,不断向南、西南方向拓展,形成中原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山城水”形态特征。以柳州城市为例的理论研究表明:1、古代区域城市体系通过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联系促进体系内部个体城市的发展,可作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史研究的一种思路;2、明代“子城-罗城”构城形态,在地方军事形势加剧时期仍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形式;3、经济条件和地处流域上游的丘陵河谷因素促进了城市的被动式防洪策略,使城市防洪成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无法呈现典型布局的因素之一;4、经济用地由附郭(野战堡垒区)向“城”(永备筑城区)内部突破与发展,促进军镇向“城+市”转变,是边疆“城-堡”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5、民族矛盾是影响古代西南边疆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因素;6、粤西少数民族建筑与中原建筑、岭南建筑文化,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改造功能空间形式、改进建筑构造、借鉴装饰题材、建材等形成相互交流与影响。

陆家刚[6]2003年在《发动机气门试漏装置的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机械厂以前用煤油进行发动机气门试漏存在的问题,利用流体力学和密封学的特点研制发动机气门试漏的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及改善工作环境等。该装置在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机械厂已广泛使用,并取得很大成效。

金戈[7]2003年在《柳州机械厂:产权重组又一春》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1997年以来还债近8000万元,2001年将历史上的亏损全部填平,如今职工收入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这是来

李斯祥[8]2002年在《从五菱重组看微车发展》文中指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变化,微型汽车在中国已形成四大生产巨头,它们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市场表现各有千秋。为了今后的进一步发展,重庆长安、哈尔滨松花江、江西昌河有着各自的计划和战略,发展势头强劲。柳州五菱为了迎接更残酷的市场竞争,开始了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的"中

林丽萍[9]2007年在《基于网络组织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将网络组织这一组织范式研究的前沿问题与中小企业竞争力问题结合起来展开研究,提出并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路径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及其管理对策。论文在综述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以及网络组织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非价格竞争与合作竞争的特征,构建了动态产品优势与企业竞争力演进的理论模型,提出价值创造的竞合系统。论文构建了基于知识协同进化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中小企业赢得竞争力的网络组织路径。同时,从环境适应性、合作效应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了网络组织对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促进作用,并以网络组织的协调管理和风险管理,共同构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分析为基础,分析了WTO规则对企业非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基于博弈参与人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构建企业合作竞争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2、分析企业竞争特征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特点,在企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知识协同进化的企业竞争力模型,提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网络组织路径。3、研究网络组织环境适应性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以企业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柔韧结构特点,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资源集聚功能、信息流特征,并构建网络组织路径的企业创新模式。4、提出企业竞争力结构,并进一步分析网络组织的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促进影响。分析了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共生特点及其对企业间合作的影响,构建企业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跨企业边界网络组织对中小企业资源选择子系统的信息效率产生的影响,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多人、多目标谈判模型。5、提出企业参与网络组织的约束条件、协调内容和协调方式,分析企业间网络组织决策权配置的特点及其效率,提出了分析企业间网络组织和谐结构的基本方法,提出政府部门协调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6、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风险特点及其管理过程,建立了网络组织风险结构体系,并提出风险的模式识别方法,构建了企业间网络组织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提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风险预控措施,提出企业参与网络组织时的风险规避措施,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特殊风险及其防范。

韦剑国[10]1996年在《介绍一种简易的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文中认为介绍一种简易的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柳州机械厂韦剑国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第叁次工业普查中作为一项“隐指标”而显得更为重要。必须注意和重视工业增加值这个统计指标。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有“生产法”和“分配法”(收入法)。其计算公式是:工业增加(生产法)=工业总产值(...

参考文献:

[1]. 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D]. 潘侃. 南京理工大学. 2001

[2]. 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D]. 谢智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3]. 从技术引进视角剖析近代广西机械厂发展之衰荣[D]. 石杰. 广西大学. 2005

[4]. 柳州,后工业时代的遗产与精神(上)[J]. 赵劲杨, 何远志, 雷芝. 广西城镇建设. 2013

[5]. 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 何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 发动机气门试漏装置的设计[J]. 陆家刚. 广西机械. 2003

[7]. 柳州机械厂:产权重组又一春[N]. 金戈. 经理日报. 2003

[8]. 从五菱重组看微车发展[C]. 李斯祥.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 2002

[9]. 基于网络组织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 林丽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10]. 介绍一种简易的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J]. 韦剑国. 广西会计. 1996

标签:;  ;  ;  ;  

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