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丽 潘理贤
(福建省南安市中医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体温异常产生的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儿疾病恢复,防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体温异常患者的发病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82例新生儿体温异常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造成新生儿体温异常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体温异常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不升或异常升高,应给予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这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体温异常;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236-02
新生儿常见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现象,一方面提示可能患有疾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虽已发育,但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常常表现在体温上极不稳定,很容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引起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异常[1]。但不管是生理的因素还是病理的因素所引起的体温异常升高或体温不升,都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必须认真查寻引起体温异常的原因,结合新生儿的面色、睡眠、呼吸、哭声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护理,才能有效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新生儿体温异常患者82例,其中男婴48例,女婴34例;足月出生的患儿51例,早产儿31例;体温低于35℃的患儿22例,体温超过37℃的患儿60例,其中有11例超过39℃。经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82例体温异常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生儿体温过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1 原因分析
正常新生儿的肛温在36.2~37.8℃之间,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之间。新生儿腋温超过37℃或肛温超过37.8℃即为发热。造成新生儿体温过高的常见原因有:①保暖过度,如衣被过厚过暖,包被太紧,造成散热不良。②炎热的夏天室温过高或暖箱温度过高。③母乳喂养奶量不足或喂养过晚,哭闹时间过长,出汗过多或喂养不当引起呕吐等出现一过性新生儿脱水热,没有及时摄入其他水分。④新生儿感染致高热。如产前不洁的阴道检查、羊膜早破、产时助产不当等引起感染。
2.2 护理措施
新生儿出现发热时应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护理,不主张给新生儿用退热药,以免对新生儿造成毒副作用。新生儿低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体温高达38.5℃以上,可给予物理降温。常用的措施包括:①打包散热。可根据新生儿体温情况,一般每20至30分钟将衣被包裹打开一次,方便热量的散发。②调整环境温度不要高于30℃,降暖箱箱温避免箱温过高。同时采取皮肤降温法,用毛巾浸湿温水,稍拧干至不滴水,在患儿颈部、前额、腋下、四肢、胸背、腹部及大腿根部轻轻揉擦,以促使皮肤散热。但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中毒。③脱水热时,增加母乳喂奶次数,适时补充水分,可加喂5%或10%的葡萄糖水,帮助排泄毒素。出现危重之症时必须立即处理,可静脉补液抢救。④有感染者,可选用适当的抗菌素治疗。
3.新生儿体温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3.1 原因分析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容易失衡,体温过低为其主要表现。新生儿体温在35℃以下为体温过低,是促使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有文献报道,当患儿体温低于32.0℃,病死率达20~50%[3]。造成新生儿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有:①体表面积大量散热。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重为成人的5%,而体表面积则占成年人的15%,造成散热大于产热。当保温措施不够时容易导致低体温。②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发育不良,产热不足。皮肤单位面积血流量相对较大,隔热效果差,体温容易散热。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熔点高,温度稍低易凝固,导致体温过低。④新生儿分娩时与母体宫内温度相同,分娩后通过蒸发传导,对流失热较多。⑤疾病因素,如围生期窒息、感染、败血症等均易发生低体温。
3.2 护理措施
预防新生儿低体温可以大大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至于使已产生的病症进一步加重[4]。常用的措施包括:①控制产房的温度在20~24℃,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室内温度可略高。严格按护理操作规范助产,在远红外线婴儿辐射台分娩,整个接生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暖。②复温。改善环境温度,给患儿增加衣物被褥保暖,必要时使用热水袋保暖,水袋内水温应为40~60℃左右。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放入电控保温箱中,依据患儿体重调节箱温,体重越低箱温越高。复温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复温的原则。③尽早母乳喂养,产后30分钟即开奶。增加母乳喂养频率,保证新生儿奶量和水分的摄入,必要时静脉供给一定热量,有效保证足够热卡供给。输液时要掌握合适的液体量和较慢的速度。④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各种并发症,预防感染。有感染者选用适当的抗菌素治疗。
4.护理体会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在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与年长儿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发育,但功能尚不完善,出现体温波动较大,临床变化有诸多特殊性[5]。当体温不升或异常升高时常出现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因此,对新生儿体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尤其重要,护理人员必须严守无菌操作,按规范助产,加强对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一旦发现新生儿体温不升或异常升高,应给予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这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琼,杜满红.做好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年9期.
[2]田素杰.新生儿低体温的探讨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年9期.
[3]边军飞.新生儿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年10月9卷20期.
[4]曹冬梅,张晓玲.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第7期.
[5]潘世艳.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23期.
论文作者:陈娜丽,潘理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新生儿论文; 体温论文; 异常论文; 早产儿论文; 患儿论文; 原因论文; 措施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