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五”扩大居民消费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九五”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出现,居民消费需求不振和居民消费率偏低,导致最终消费率偏低及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广西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把握“十五”时期广西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研究提出促进广西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对于保护广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率偏低是造成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最终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是先升后降。1979~1985年首先经历了7年上升阶级,于1985年达到最高值84.4%。据有关统计资料,从1985年至1998年13年经济运行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基本以平均每年1.2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到1998年已经降至68.6%的水平。
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最终消费率偏低既可能是由于政府消费率偏低也可能是由于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从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广西的政府消费率无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还是同高收入国家相比都是不低的,甚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通过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90年代以来广西居民消费率与国际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居民消费率相比,要低18~15个百分点。因此,广西最终消费率偏低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居民消费率偏低,不但使经济增长严重缺乏需求拉力,而且由于过多的储蓄流向投资领域,最终会使生产环节面临更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的不良循环。居民消费率偏低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广西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消费结构出现断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消费结构总体上仍处于温饱型阶段,难以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换;二是城镇居民虽已完成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变,但向“住”与“行”为主要消费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困难重重。
1985~1998年的13年间,广西城镇恩格尔系数由56.6%下降到46.32%,标志着城镇消费结构已经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但这13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由62.19%下降至57.17%,仅仅下降5个百分点。这13年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由于温饱型消费阶段的核心内容“吃、穿”的消费比重没有明显下降,消费结构并没有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更大的问题是,广西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消费的巨大断层。1998年,广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是2.74:1,而消费水平之比是3.1:1,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城乡居民的这种巨大消费断层,导致高档消费与低档消费难以有效衔接,无法形成相互承接的消费梯度,使得城镇市场上已趋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
从城市来看。90年代以来,广西城镇居民已经完成了从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的转变,“吃、穿、用”等一般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进入由吃穿用消费为主转向“住”和“行”消费为主的升级阶段,但“住”和“行”消费还没有能全面启动,城镇居民“住”和“行”的消费支出比重与国际上同一经济水平的消费水平相比仍然偏低。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居民总体的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合理的、无序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1980年,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62:1,1981~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从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开始扩大,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率有所加快,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2.74:1。
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所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妨碍农村市场的启动。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市场尚不具备平衡承接城市市场的能力。这是造成广西目前消费需求增长放慢原因之一。
其次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造成全体居民的整体消费倾向下降。1998年广西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463.07元,消费倾向为0.974,最高收入户人均年收入为10719.83元,消费倾向为0.714。这种情况决定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越来越向少数高收入户集中,总收入中消费倾向较低的那部分收入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必然导致整体消费倾向下降。
3.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和支出预期上升,加上价格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倾向于更多的储蓄和更少的消费。
近几年广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增幅减缓,加之下岗职工增多,失业率上升,导致消费者长期收入预期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来集中推出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都要居民从口袋里掏钱。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未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以及这些改革透明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导致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增,将过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防范未来风险,防范风险的储蓄倾向随之上升,即期消费减少。
4.消费环境不完善限制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福利型、供给型消费方式以及限制消费的政策,制约了城镇居民消费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升级。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一些涉及人民生活的公共设施如城市供水、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受到制约。
5.信贷消费制度的滞后也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张。
目前,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于生产信用的发展水平。近两年,虽然扩大信贷消费的呼声日高,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是办理信贷消费的各种手续和环节过于繁锁,低压担保过于严格,使广大居民望贷兴叹;另一方面,广大居民没有负债消费的习惯,对消费信用这一新的消费方式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制约了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
6.城市化滞后是造成广西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199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4%,而广西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7.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2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不仅造成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别,而且城乡分割体系对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各种体制性约束,阻碍了非农业农村居民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将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
三、“十五”时期广西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预测
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它反映了人们对各类商品的需求结构。在广西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80%以上,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微观结构变化对宏观消费结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把握住整个“十五”时期广西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就等于把握住了宏观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打下基础。
根据我们所建立的“十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数理模型,预计“十五”期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为10%,通货膨胀率为3%,GDP实际平均增长8%。经计算,“十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6%,实际增长6.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实际增长6.92%。我们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双对数模型等常用消费结构预测数量方法测算出多个预测方案,再考虑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乡电网改造、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政策性因素,对“十五”时期广西城乡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结构预测(见下表):
“十五”时期城乡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项如下:
1.食品消费。如果广西食品价格保持稳定,预计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将由小康型过渡到富裕型,2005年降到37%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2005年降到49%左右。全区平均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44%左右,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2.衣着消费。广西衣着消费比重总的趋势是下降。预测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由2000年的7.07%下降到2005年的5.75%,农村居民衣着比重则基本保持在3%左右。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城乡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不同。考虑到住房、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在“十五”时期力度加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以及1995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已经逐步下降的实际情况,预计城镇居民用品消费比重将下降到2005年的5%左右。农村家用电器市场一直是人们力图开发的潜在大市场,但农网改造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后,农民购买家用电器时首选项目是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大量进入农村家庭仍不现实,而彩电属于文娱类耐用消费品,不属于家庭设备用品范围。“十五”时期农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将基本稳定在4.5%左右。
4.医疗保健消费。有四个主要因素将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一是人口结构老龄化;二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三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加;四是农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给农民就医创造了条件。预计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将由2000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6.2%,农村则由3.4%上升到4.8%,全区平均由3.9%上升到5.3%。
5.交通通讯消费。近几年,广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了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化进程加快,这些都为“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扩大交通通讯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交通通讯支出2005年将提高到8.8%左右,农民消费结构达到小康型,交通通讯支出比重2005年将达到5.4%,全区平均比重上升到7%左右。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将有三个因素促进城乡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一是市场化改革使就业竞争加剧,个人教育文化科技水平逐步上升为就业竞争决定性因素,使得城乡居民对子女教育和自身的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收费体制改革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使城乡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度上升;二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彩电、VCD、摄录像机、家用电脑等广教娱乐类耐用消费品不仅成为娱乐工具,更成为居民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这类耐用消费品的商品不断更新和价格下降使其家庭普及率迅速上升。
7.居住消费。“九五”时期广西基本完成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和住房消费商品化的改革,“十五”时期城镇居住消费比重将稳步提高,预计到2005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比重将上升到16.7%。农村居民用于居住的比重在“十五”时期将略有下降,下降到12.9%左右。
四、“十五”时期促进广西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
“十五”时期,促进广西居民增加消费,要从政策、措施上想办法,从体制和机制上寻求突破,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必须把城市化作为核心课题之一,放到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关键,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推进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合理的人口转移机制和制度,努力消除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二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适度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城市群发展,走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05年广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
2.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特别是注意增加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现金收入。在城镇,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分配制度市场化进程,减少福利性、供给性、实物性分配,尽快实现分配工资化、货币化。同时,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补齐拖欠的职工工资、养老金、医疗费和其他各种应发的欠款。在农村,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突破口,拓宽流通渠道,发展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民实际收入。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心理预期。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职工过去的劳动积累补偿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问题,使各项保障金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宣传力度,增加改革透明度,消除居民对改革措施不了解而产生的各种误解和不安定感,使居民正确认识各项改革,稳定居民心理预期。此外,今后凡涉及增加个人支出或增加个人支出预期的改革措施,要把握出台的时机,要集中在一起,以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即期消费。
4.制定促进消费的配套政策。一是清理住房建设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严格控制管理费标准和利润水平,切实降低房价,加快已购公房上市,尽快把住房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二是规范购买汽车各种附加费,在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的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取消汽车消费的各种限制政策,为汽车进入大众家庭创造条件。三是加快电信行业的反垄断步伐,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电信电费,为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扫除障碍。四是实施鼓励消费的信贷政策,支持个人消费,金融部门的业务要逐步从以支持生产信贷为主向支持生产消费信贷并举转变。五是全面清理短缺经济时代出台的限制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尽快出台鼓励电力消费,实行民民用电价格边际递减的优惠政策,降低并逐步取消电话初装费,增加通讯收费的透明度。改革现行某些产品的专营政策,制定用好、用活专项基金的政策。
5.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市场。一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农村生产与消费特点,引导企业研制、开发和生产农村适销对路的经济实用产品,解决工业生产与农村需求的脱节问题。积极改善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更多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家庭。深入探索新的农村流通组织形式,引导工业企业、国有商业向乡镇村延伸销售服务网络,建立起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合作与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二是巩固和扩大城市市场。根据居民消费需要,抓住城市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促进城市消费。三是努力开拓区外市场。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大力开拓西南市场,努力提高广西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市场份额。
6.拓宽消费领域,深度开发服务消费市场。大力推进旅游、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的产业化。外出旅游等闲暇需求是正在迅速成长的现实需求,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要积极迎合这种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其培育成广西新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通过改革,逐步减少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的福利型消费。提高市场化、货币化比重,不断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促进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的健康发展。要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不断拓宽新的消费领域,使社区服务市场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