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之我见论文_陈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之我见论文_陈洁

陈洁(陕西省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陕西 略阳 7243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53-0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是研究日常生活、生产中具有一定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研究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论题。从学生解题的过程来看,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没有养成一定的思维习惯,经常盲目解题;二是被固定思维束缚,解题不灵活;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维目标,教师应该以思维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从下几个环节谈谈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策略的问题。

一﹑读是前提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审题,那么如何才能把题意审准呢?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认真读题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可采用“三次阅读法”,第一次是粗略的读,这次只需了解题目告诉了一个什么信息,说了一件什么事;如:是走路,做工作,还是买东西……第二次是细读,找出关键词,搞清楚题目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单位统不统一等。

如:粉刷一间长8米,宽6米,高3米的教室,门窗﹑黑板面积40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大?很明显,这道题的关键词是:粉刷面积,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关,但却不是完全求表面积。第三次是详读,理清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在脑海中对这道题建立一个完整,清晰的轮廓。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因没读懂题意,导致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如:一段绳子长5/6米,剪掉1/2,还剩多少米?2.一段绳子长5/6米,剪掉1/2米,还剩多少米?很多学生会因没搞清楚1/2与1/2米的含义或没看清题而出错。所以,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二﹑分析数量关系是突破

一般来说,小学生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摘录。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很多数学问题是以现实生活情境的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告诉学生。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收集信息可以采用摘录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并把了解到的信息简要记下来。学生可以记作:一束气球有5个,有4束,一共有几个气球?一瓶水3元,3瓶水要多少元?信息摘录的方式可以有多样化,特别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表述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准备。

2、画图。画图是一项具体化的策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画图包括画线段图、实物图、示意图等。画线段图是一种常见的画图方式,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

如:植树问题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更有效,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先引导学生搞清楚线段图中段与点的关系,再将植树问题分成三种基本类型:1.两端都栽2.只栽一端3.两端都不栽,建立模型,迁移,推广,进而引出装路灯,爬楼梯,敲钟等问题。

3、模拟演示。小学生的解决问题就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例如: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走13米,喷水宽度3米,半小时能洒湿多大的路面?分析这道题,就是要把洒水车洒湿的路面抽形成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答。对于一些较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用人或物模拟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这样一个问题: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两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在这个问题中,对“两个来回”的正确理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来模拟情境,也可以用物体代替进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两地”“同时”“相对”“相遇”这些关键词,为解决问题扫除障碍.根据问题的特点,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具,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策略。通过列表,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集于一体,能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表格,并将有关信息、问题等填入表中,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5、简化。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采用简化的策略。简化的策略一是化繁为简,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减少解决问题时的干扰。二是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使问题的数量关系更清晰。如关于“节约水”的问题:水是宝贵的资源,但在你的生活中,把有些流失的水加起来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量。如果你直到刷牙结束时才关闭水龙头,每10秒流失的水约有500亳升。如果一个人每天刷牙两次,每次大约用180秒,全国约13亿人,那么每天流失的水是多少千克,合多少吨?一年365天又将流失多少吨?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受到节约能源的教育,题目叙述相对比较复杂。分析问题时,可以采用简化的策略,先去除一些无关因素,然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化解成一些小问题,如每秒流失多少升?一天流失的水是多千克?365天流失的水是多少吨?这样简化,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经常用到的分析策略外,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运用尝试、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从相反方向思考等多种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发展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概括归纳解法是保证

同一类型的应用题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相同或类似,所以引导学生解决某些问题时,可以教他们先归纳题型,再找相应的解法,如:分数乘除法的几种基本题型1.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用减法计算,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通过各种题型的概括,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解题思路较明朗,能较快地确定解题方法,可较快地解决问题,错误率必将大大降低,从而保证了解题的高效性和准确度。

四﹑大胆质疑是提高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疑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得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一块半圆形铁皮,直径是4分米,周长是多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铁皮的周长究竟是指哪些边,很多学生都觉得圆周长的一半就是半圆的周长,当提醒学生是否要加一条直径时,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要加一条直径呢?这时,画圆的一半让学生观察,是半圆吗?为什么不是?让他们明白半圆和圆周长一半的区别。通过质疑,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大家解决,从而顺畅的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检验是关键

检验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的方法有:

1.结合生活实际检验,看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有些计算结果不能是小数,如:人数,汽车辆数等。

2.运用逆运算进行检验。把计算结果当做已知条件,逆着推算,看能不能得到某个条件。

3.改变解题思路进行检验。有些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从而起到检验的目的。

4.用估算方法检验。估算检验可大致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如:每枝玫瑰10元,每枝康乃馨5元,妈妈买了3枝玫瑰和5枝康乃馨,付了100元,找回13元。钱找对了吗?可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当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陈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之我见论文_陈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