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英国“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英国“托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心理健康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托护(looked after)青少年是指父母无力监护、监护不力以及受到家庭虐待的青少年。这类由政府专门机构或寄养家庭收养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Utting等人(1997)认为,被托护的孩子比同龄的普通孩子更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在英国,大约有0.5%的青少年接受当地政府的托护。McCann等人(1996 )的研究发现,57%在寄养家庭生活的青少年和96%在机构托护的青少年存在精神障碍。相比之下,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对照组青少年中,有精神障碍的约15%。被托护的青少年中,有行为障碍的占28%,焦虑障碍的占26%,抑郁症占23%,精神错乱占8%,远高于对照组的比例(分别为0%,3%,3%,0%)。

一些研究认为,托护青少年的许多需求被忽视或低估,包括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而北美的一些研究则显示,在寄养家庭的孩子更多地接受着心理健康服务。当然,美国的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英国。英美的儿童福利系统不同,青少年进入托护体系的原因及得到的帮助不同,此外,英美对该课题采取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工具也不同。

Rowe等人(1984)认为,许多进入寄养家庭的孩子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如退缩、寻求他人关注、睡眠障碍、易发怒、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男孩比女孩更容易产生问题。在他们研究的145名儿童中,仅6名没有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产生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危险因素能够显示出某一群人的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该群体中的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

儿童精神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的严重婚姻危机;(2)社会地位低下;(3)家庭成员过多;(4)父亲有犯罪行为;(5)母亲有精神障碍;(6)孩子在寄养家庭生活。若儿童所处的环境中只具有以上一项危险因素的话, 儿童一般不会有心理问题;若具有两项危险因素,则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会增加至4倍;若有四项危险因素,则增至原先的10倍。

Stein(1994)认为,个体被送入照顾体系的原因除了家庭破裂、社会剥夺外,还有遭受虐待或忽视等。这些早期社会化时的经历会影响个体情绪和认知的发展。

Dumaret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在成年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在童年期都曾有更不幸的经历,比如家庭破裂、重复多次的创伤体验。此外,长期严重被剥夺与成年期的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

某些经历所发生的年龄阶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由于住院而与最初抚养者分离这一事件,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大于四个月的婴儿或年长的儿童。学龄前儿童的焦虑反应是由于他们已形成了对抚养者的依恋,但他们的认知发展有限,还无法理解这种分离只是暂时的。除了年龄因素外,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或曾有愉快的分离经历的儿童或者在分离前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儿童,不太会产生焦虑沮丧。

Rutter(1985)指出,关于早年失去父母的人容易产生抑郁这一问题,并非失去父母这一单一因素导致个体的抑郁,家庭环境的变化加剧了这种丧失体验。如果失去父母后的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并且情绪不稳定的话,这些孩子更易产生抑郁。如果他们日后形成良好的婚姻关系,那么将会免受抑郁之苦。但是,在社会机构长大的女性比一般人更难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

如果父母一方有心理障碍,并且家中经常发生争吵的话,孩子更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并且男孩比女孩更易产生问题。孩子的气质类型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困难型孩子更易产生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此类孩子更易成为父母争吵敌对的话题。对此的保护因素是,父母中的另一方心理健康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庭处于和谐状态。

在社会机构长大的女性,如果能在学校里表现良好,与同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取得学业成就的话,她们将来的婚姻会更幸福。值得一提的是,逆境往往使年轻人更有责任心,比如照顾生病的父母或年幼的弟妹,这些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为了改善托护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社会机构应致力于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东西。但是很多青少年并没得到相应的弥补,他们被其他青少年欺负和性侵犯,他们逃离社会机构、惹是生非甚至犯罪。他们感到痛苦不幸,一些人甚至想到自杀。

当被托护青少年在16—18岁离开机构时,他们比一般年轻人离家独立的年龄早得多。他们过着孤独、无业、贫穷、无家可归的生活。Biehal等人(1995)认为,这些年轻人比同龄人更快进入成年期。

稳定的生活、持久的支持和维持家庭联系,这些都是保护因素。过着稳定生活的青少年,不论在社会机构,还是离开机构生活后,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水平和职业。托护青少年能否持续受到社工及其他监管者的支持,这对他们的成长也十分重要。此外,他们若能有机会了解自身的成长史,则有助于他们日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即使与原先家庭的关系并不紧密,一种家庭的感觉和认识也能使他们产生归属感与安全感。相反地,那些对自己的过去经历感到困惑不解的青少年则缺乏自尊,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困难。

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心理干预也将是个复杂的过程。面对众多变量,政府和学者该如何制定干预策略?如何确认哪些青少年需被送入托护体系,哪些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改造他们身处的环境。

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先引入两个概念——初级干预、二级干预。初级干预旨在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而二级干预旨在减少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防止病情的扩散。此外还有三级干预,旨在降低心理障碍造成的功能损伤。另有学者采用疾病模型和健康模型这两个术语。疾病模型用于确认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健康模型针对那些防止病情不断发展的因素。这两者对于心理干预都很重要。前者与危险因素相关,后者与保护因素相关。

(一)初级预防Graham(1994)认为,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并且父母有抑郁倾向的话,那么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延迟,并产生情感和行为问题。拥有一份工作也是保护个体不产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之一。生活在贫困家庭(比如需依靠政府补贴生活的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进入托护体系。因此,若政府能提高就业率,则会使进入托护体系的孩子减少。

一些干预措施是针对父母实施的。 母亲的抑郁会影响其抚养子女的质量。Graham(1994)和Newton(1992)都指出,抑郁的母亲必须及早治疗。信任的关系的建立也可以减少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由于父母的心理疾患更容易导致彼此间的婚姻不和谐,从而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干预措施不仅用于治疗父母的病症,使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而且帮助维系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Graham(1994)和Newton(1992)都提出,对于早产儿、体重过轻的婴儿和可能被忽视或虐待的婴儿的母亲,在她们产前与产后,对她们进行周到的照顾与关怀是有帮助的。

(二)二级干预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必须尽早得到确诊。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建议为青少年提供初级心理健康工作者。这些专业人员将与教师、校医、社工等一起工作,主要任务是协助他们巩固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技能并习得新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识别症状,评估并治疗一些程度较轻、尚不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个体。这些特殊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可由很多相关职业的工作者担任,如心理学家、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社工、社区精神科医护者、高级职业心理治疗师等。显然,这些心理健康工作者对于托护青少年和困难家庭的孩子有很大帮助。

Simms和Halton(1994)强调,当孩子进入托护体系时, 要对他们进行彻底的评估。Simms等人发现,这些孩子的记录资料通常不完整, 即使经过整理也很难解释清楚。此外,养父母未经专业训练,很难识别出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

《“托护”青少年评估与行动记录》用于计划、决策、检查和监控这些青少年得到的照料,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它涵盖了6个不同年龄阶段和7个发展维度的问题,7个维度包括健康、 教育、自我同一性、家庭与社会关系、情绪发展与行为发展、社会表现和自理能力。这7个维度都可能与心理健康有关,其中,情绪发展与行为发展问题最能反映青少年的社会情绪障碍,如对自己感到沮丧失望、焦虑、抑郁、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亲子关系问题、同伴关系问题、敌对挑衅的行为问题等。

(译自〈Young People and Mental Health〉,2000 by John Wiley & sons,Ltd.)

标签:;  ;  

英国“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