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遭受类动词所带宾语的情况看遭受类动词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词论文,宾语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遭受类动词是汉语动词①中一个很小的封闭的类,典型的遭受类动词主要有以下几个:受、遭、挨、蒙、受到、遭到、遭受、蒙受、禁受、经受、承受、承蒙。②
从句法上看,遭受类动词比较特殊。它不象一般及物动词那样在是否伴随宾语一起出现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它在句法上是不自足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的宾语都必须出现,③因而是一种粘宾动词。从所带的宾语的性质看,它可以带名词、动词、形容词④等不同性质的宾语。
本文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遭受类动词所带的宾语进行考察,探索遭受类动词带宾语时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1 遭受类动词是一个在句法性质上和语义特点上都比较接近的动词群。但由于其内部各成员在音节、语体风格、色彩、词汇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显得各成员的个性都较强,因而泛泛的归纳概括恐不能毕呈其征,我们采取归并小类、一一列举的方法对其进行描写。
第一类:受、受到
受:接受、遭受、忍受⑤
它所支配的宾语有如下几类:
(1)+N:气、伤、罪、风、风寒、灾、难
(2)+A:苦、凉、冻、寒、热、潮、累、窘、穷、旱、暑、委屈、困
(3)+V:压、罚、惩、处、制、害、惊、阻等(穷尽性语料见附录1)
受到:a.得到 b.遭到
“受到”除了不能跟单音节的词语相结合,其余能跟“受”组合的双音节词语均可跟“受到”组合,故不重复。此外,还有以下一些词语可以跟“受到”组合:
(1)+V:好评、支持、信任、信赖、爱戴、警告、惩戒、惊呼、待遇、厚爱
第二类:遭、遭到、遭受
遭:遇到(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
(1)+N:灾(水灾、旱灾、虫灾、天灾、震灾)、洪水、饥荒、蝗虫、瘟疫、泥石流、霜冻、冻害、地震
难、祸(车祸、人祸、匪祸)、罪孽、官司、变故、战争、内乱、挫折、白眼、毒手、报应、恶报、屈辱、损失、冤屈、冷遇
(2)+V:报复、迫害、镇压、暗杀、残害等(见附录2)遭到:遇到、受到
(1)+N:白眼、毒手、意外、冷遇、挫折、报应、(非礼)待遇、天灾、苦难、难处、洪水、地震、(经济)危机、虫害
(2)+A:不幸、危险
(3)+V:侮辱、迫害、报复、算计、抢劫、暗算、杀害等(见附录3)
遭受:受到
(1)+N:白眼、屈辱、冷遇、(非人的)待遇、挫折、磨难、(坎坷的)命运、苦难、人祸、灾殃、灾害、洪水、虫害、水害、损失、牺牲、报应、冤案
(2)+A:不幸、困难、危险、辛酸、困苦
(3)+V:侮辱、欺压、凌辱、迫害、糟蹋、调戏、打骂等(见附录4)
第三类:蒙、蒙受、禁受、经受、承受、承蒙
这几个词词汇意义基本相同,但音节数、语体色彩等不同,其中有些用法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已属固定搭配。
蒙:受
(1)+N:冤、难 (2)+V:(……人)照料、赏光
蒙受:受到
(1)+N:不白之冤、恩惠、恩泽、损失 (2)+A:耻辱
禁受:忍受
(1)+V:考验
经受:承受、禁受
(1)+N:磨难、灾难、压力(刀俎之灾)
(2)+V:检验、考验、检查、训练、磨炼、冲击、锻炼、磨损、攻击、冲击、折腾、折靡、颠簸
承受:接受、禁受
(1)+N:压力、重力、重压、重量、负荷、灾难、苦难、狂风、(严厉的)目光、流言、(不实之)词
(2)+A:幸福、苦痛、痛苦、悲哀、寂寞、孤独、艰辛、劳累
(3)+V:抚摩、爱抚、抚慰、受怜、打击、袭击、反击、报复、惩罚、诬蔑、诽谤、考验、检验、检查
承蒙:(客套话)受到
(1)+V:错爱、不弃、招待、提携、提拔
第四类:挨
挨:遭受、忍受
(1)+N:鞭子(皮鞭)、棒子、棍子、竿子、扁担、枪子儿、子弹、石子、板子.枪托、拳头、刀、耳光、巴掌、(一)脚、炮弹、枪
(2)+A:饿、冻
(3)+V:打(毒打)、骂(臭骂)、揍、掐、整、批判、批评、斗、批、训斥、训、剋、处分、挤、说、(蛇)咬、(雨)淋、(水)浇
2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遭受类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很有特色的。其宾语不仅在语法性质上有分别,而且在音节、语体风格、色彩、意义和句法因素等方面均与遭受类动词存在着比较严格的选择限制。
2.1 遭受类动词既可以带名词宾语,也可以带动词和形容词宾语。带不同性质的宾语,其语义的虚化程度和句法的依附程度也略有不同。
2.1.1带名词、形容词宾语时,遭受类动词的词汇意义比较实在,句法上的依附程度也相对较小。如:
(1)荪甫的家乡遭了匪祸。(子)
(2)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有点缺德。(骆)
(3)他想自己要是到了老年,决不至于还拉着辆破车去挨饿受冻。(子)
例(1)-(3)中,遭受类动词“遭”、“挨”、“受”在句中是动词,其所表示的“遭受”意义还比较明显。这时句子是主动句,所表达的是“遭受了什么”、“遭遇了什么”的意思,不表达任何被动的意义,同时,句中的“遭”、“挨”、“受”等也不可以用“被”来替换。
2.1.2 而当带动词宾语时,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所带的是一个在性质上接近名动词的动词或宾语自身带了比较复杂的修饰语,其中的遭受类动词不能轻易地用“被”替换。尽管遭受动词前的名词在语义上与充当宾语的动词之间构成了受事动作的关系,但句子所表达的主要还是“遭受”、“遭遇”义,被动意味也不强。如:
(1)我县十六个乡镇普遍遭受了一个半小时的暴雨袭击。(范)
(2)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很大束缚。(范)
如果所带的是一个单个的及物动词,这时遭受类动词可以用“被”来替换,表明其在语义上的虚化程度和句法上的依附程度已相对较高,遭受类动词在此时跟“被”基本相当。范晓先生将这种情况下的遭受类动词归入“先导动词”⑥中,说明其已虚化成一个只有语法作用的形式动词了。随着遭受类动词语义上虚化程度和句法上依附程度的加深,其表达重心也随之后移,落在其后所带的宾语身上。如:
(1)相同的是这两项传统降至现代,不但未被湮没,反而推陈出新,愈受注意。(布)
(2)我听到人们挨打、被强奸、遭杀害、而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范)
以上的分析说明,遭受类动词在语义上其实是实虚兼备的,其语法性质也不太稳定,比较游移。这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所致。与“被”相仿佛,遭受类动词也正在经历词汇意义逐渐虚化的过程,只不过不像”被”虚化得那么彻底罢了。
这正好为如何认识遭受类动词与“被”的关系的问题提供了一点佐证,即既不能因其在历史上的相似性和在现代汉语中有间或的同义替换关系,便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进行简单的合并,又不能无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遭受类动词在不同分布环境中意义和功能的分别正好对应于“被”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分布环境中的意义与功能。回顾以往研究中对于二者关系的看法,都较绝对,未免失之片面。
2.2遭受类动词内部各成员在音节、语体风格、色彩、词汇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现出其与宾语组合时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在总体上,还是有一些较一致的特点的。
2.2.1音节限制。从上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遭受类动词的宾语一般以双音节的居多,单音节的较少。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
2.2.1.1 从节奏上看,双音节比较稳定,便于组合。无论是单音节的还是双音节的遭受类动词都以跟双音节的词语组合为主,尤其双音节的遭受类动词后面只能跟双音节的词语组合,不能跟单音节的词语组合。如:
(1)背叛了正义、亲人的安适之,由于是男人,就得到宽容,而被迫离异的静雅却常常遭到冷眼的射击。(故)
(2)我受大家委托,送他回去。(骆)
(3)他受了上级的关照。(故)
2.2.1.2 从动词的活动能力来看,双音节的动词比单音节的动词,活动能力有所下降,呈现出由动词性向名词性过渡的趋势,这也正符合其充当宾语的要求。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动词做宾语。如:
(1)他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范)
(2)如果人家不愿意受我们的“救济”呢……(子)
2.3语体风格的限制。遭受类动词的宾语在音节上的限制与语体风格上的差异有关,与古今语言的差别也有关。其中书面语中多用双音节,口语中常用单音节。如:
(1)说不定要挨一顿没有来由的斥骂。(骆)
(2)巡警要是不肯挨骂,那么打一场也没什么。(骆)
(3)这个从大巴山来的姑娘,尽管已经受到大城市文明的熏陶,本质依旧是大巴山的女儿。(故)
从古汉语继承下来的语言格式多用单音节,而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言格式则多用双音节,如“受制于人”和“受别人的控制”等。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个大致的趋势而已。现代汉语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因其口语色彩较浓,原本的双音节宾语,也常常会简化为单音节的,如“挨批判”、“挨批斗”、“挨训斥”,都有“挨批”、“挨斗”、“挨训”等简化形式。
2.4意义、色彩限制。与“被”不同,遭受类动词是实词,有词汇意义,它所带的宾语要受实词之间的意义搭配的限制。这是遭受类动词句在表示被动意义时其使用范围比被字句小得多的原因之一。
遭受类动词表示“遭受或被动地接受什么”,其宾语因限于表示所遭受的事物或行为,一般多为表示不如意、不愉快意义的词语,表示别的意义的词语一般不能与其搭配。其中“受”、“受到”两词义项较多,结合面较宽,除了可带表示不如意意义的词语外,还可带褒义色彩较浓的词语。如:
(1)他挨了多少毒打,只有你知道。(范)
(2)他知道吴荪甫并没有受过金融界的压迫。(子)
(3)生前并没有受到多少称赞、褒奖与表彰……(故)
(4)有了这个事实,或者他不至于干到快死的时候遭了恶报。(骆)
2.5约定俗成的限制。由于遭受类动词内部各成员在音节、语体风格、色彩、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遭受类动词与其宾语之间失去了自由组合的任意性,如双音节遭受类动词必须与双音节的词语组合,书面语色彩较浓的遭受类动词常与双音节词语或也比较文的词语组合,因而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约定性和习语性,显示出各成员在带宾语上的独特性。同时也制约了遭受类动词句的能产性,使得遭受类动词句在数量上大大逊色于其他句式。
2.6句法因素限制。遭受类动词带动词宾语一般多带及物动词、不带或很少带不及物动词;且所带的及物动词本身也不能再带宾语,因为该及物动词在语义上的受事成分已在句中遭受类动词前的名词位置⑦上出现。
3结论
本文主要从静态平面考察遭受类动词带宾语时所表现出的特点。通过分析遭受类动词带三种不同宾语—一名词,形容词,带修饰语的动词,单个动词时所表现出的词汇意义渐趋虚化,句法依附性渐趋增强的事实,证明了遭受类动词在语义上是实、虚兼备的,句法性质不够稳定,比较游移。正是这种实虚兼备的特点使得它结合面宽,能够跟各种不同性质的宾语相结合,表达出不同的语法意义。跟“被”相比,遭受类动词的由实而虚的衍化过程⑧表现为随分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虚实的差异是一种共时的、横向的差异。这个结论的得出希冀为解决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遭受类动词与“被”的关系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不同的遭受类动词在与宾语组合时在音节、语体风格、色彩、意义等方面存在的严格的选择限制,并以约定性、习语性来概括这个特点,这样做也是为学习者掌握遭受类动词句这类习语性较强的句式提供一些资料。
注释:
①本文中遭受类动词主要是指“遭、受、挨、蒙”等词。遭受类动词是个有争议的类,不同的学者对其认识不同。关着眼于历史上与“被”的相似性和在现代汉语中间或的可替换性,不少学者把它跟“被”作了划一的处理,如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称之为“被性助动词”,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语法》称之为表被动的“兼语动词”,李人鉴《关于“被”字句》则将“被”也看作表示“遭受”义的动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词表》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分别将“受”和“挨”列入介词;也有些学者意识到遭受类动词有较典型的动词特点,与“被”词性确实不同,将它们作了分别,但一般也是避而不谈二者之间的真正差异,均认为不论是由“被”还是由“遭受类动词”所构成的句子都是被动句,只不过前者是用“被”作标志来表示被动意义,而后者是用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意义。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遭受类动词是用来表示被动的被动动词(曹逢甫)。关于这个问题,文中第二部分将作讨论。
②关于“遭受类动词”的数目,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文中只选取了最典型的作为代表进行讨论。
③作者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曾发现一例宾语未能伴随动词出现的,但因用例是个固定短语,且相互照应,似不影响这一结论,例附上:“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④遭受类动词所带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宾语,因其表示的意义比较抽象,且有时已经习语化,无法按字面去理解和判断。加之汉语中名动词和动词、抽象名词和形容词、心理动词和形容词的划界不甚清楚,因而有时在词性的判别上不免迷惑,疏漏甚多。
有些学者认为小句、兼语亦可做某些遭受类动词的宾语,作者认为这样的情形似应看作施事作定语的情况。如“村庄遭了水淹。”有些学者多半根据“的”字的有无来判断是小句还是偏正短语,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⑤有关“遭受类动词”的义项解释和宾语搭配情况的描写,材料主要来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张寿康、林杏光编)、《汉语构词字典》(中国人民大学语文所编)、《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及现代文学作品。
⑥“先导动词”见《汉语动词概述》,范晓等编。
⑦作者认为“被”的虚化表现在历史过程中,是纵向的,同时并不否认在不同分布环境中的横向差异;但“遭受类动词”的虚化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共时差异,其由实到虚的虚化过程分别对应于带名词、形容词宾语,带有修饰语的动词宾语,带单个的动词宾语等不同的分布环境,跟“被”的虚化异曲同工。
⑧对于“遭受类动词前的名词位置”,作者没有从众说而采用“主语”的 说法。原因在于主语是个目前还无定论的概念,谈论“遭受类动词”的特点不引进它也完全可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