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类法与主题法的本质分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分歧论文,本质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从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出发,从本质上阐述了分类法与主题法二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也不能融合到一起,只能并存,以满足人们的不同的检索要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企图改变这两种检索语言并存的努力大都收效甚微。
〔关键词〕 主题法 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已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分类,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引入到图书的分类中来是顺理成章的事,自杜威1876年研制出他的《图书馆图书小册子排架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以来,图书分类法在组织和管理图书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谁也没怀疑过分类法的绝对地位。然而,随着计算机这个新技术怪物的出现,分类法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这是因为随着计算机一起出现的还有一种日臻完善的新的检索语言——主题法。曾几何时,分类法与主题法发生了混战,两种极端的观点出现了:“有了主题法,分类法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分类法毫无用处”“主题法在图书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研究研究还可以,但无实用价值”。混战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打败谁,于是,都变得聪明起来,唱起了“和平共处”调,甚至提出了“分类主题一体化”,企图合二而一。
分类法可替代主题法吗?主题法可取代分类法吗?这二者又可合二为一吗?回答是否定的。
一、分类法与主题法处理文献的同异分析
分类法是建立在学科分类体系之上的,对事物进行学科归类,然后层层划分,形成了典型树型结构体系。对文献进行分类时,也是按照这一思路,首先将文献归入某一大类,然后按第二级类目,第三级类目……层层划分下去,直至找到能准确描述文献内容的那一级类目为止。这是一个按照分类法编制者的思路“对号入座”的过程,类目已事先定好,不能做任何更改。显然,分类法的编制是以当时的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现状为背景的,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现实,几乎任何当时的文献都有类可归,这也是一部分类法应具备的功能。然而,社会与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之中,也许就在分类法出版的第二天社会与科学技术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分类法成为落伍的东西,使分类法所反映的某些内容成为历史。这就迫使分类法必须不断地进行修改,以便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现状。
主题法在编制时以提取最能反映某学科领域的核心词汇为基础,再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技术处理,最后编制成主题词表(或称为叙词表)。既然提取的词汇是核心词汇,就能用这些词汇去描述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就是描述各种各样的文献。主题词是散列在主题词表中的,并不象分类法一样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类目都已设置好,使用者所要做的就是按分类法编制者的思路去“对号入座”。主题法描述文献的方法类似于作文,用已有的词汇组成能准确描述文献内容的“句子”——主题。从揭示文献内容的思维方式来说,分类法与主题法是一样的。分类法是用“层层划分”的方法来准确揭示文献,主题法则是用多个主题的组配来准确地揭示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时,首先将文献归大类,然后归小类,每往下级类目走一步,类目越专指,对文献内容的揭示也越准确。越是上位类目,就越是泛指类目,反之就越是专指类目。分类法的类目每进行一次划分,类目就增加了以划分标准作为条件的限定,类目划分的级别越多,类目被限定的条件也就越多,类目就是在这多次划分中越来越准确地对应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主题法为了能达到准确揭示文献内容的目的,采用方法是对文献的主体加以层层限定,使一些泛指的主题词在层层限定中组配出专指的主题来。如“汽车”只是某一事物的描述词,当加上诸如时间、地域、类型、方面等泛指词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变成“1993年美国T型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测试报告”, 这种加限定词使主题越来越专指的过程与分类法中的“层层划分”使类目越来越专指的过程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是由编制者做这一工作,而后者是由每一个使用者来做这一工作。正由于这样,分类法被称作是一种先组式的检索语言,而主题法被称作是一种后组式的检索语言。
分类法由于是先组式语言,编制者必须预先设置好各种类目,以便文献有类可归,这就给分类法的编制者出了难题,于是,编制者采用了灵活的做法,设置类目尽可能地不专指,如决不设置“美国T 型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测试”这样专指的类目,甚至连“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测试”这样的类目都不设置,而是用一个更泛指的类目“汽车发动机试验”,这种方法设置出的类目不可能太专指,这就满足了各种文献有类可归,然而类目在揭示文献内容上就有点含混不清了,类目的设置带有模糊性,在检索文献时,会在同一类目之下检索到许多无关的资料,造成误检。或者说,分类法上的类目的范围较大,还必须对这个类目之下的文献进行一次筛选才能找到准确的文献。从这一点上来看,分类法远不及主题法,只要多用一些词汇对文献主题或检索主题进行限定,总是可以达到满意的专指度的。由于主题法是后组式语言,用散列的词汇来组配出某一主题以揭示文献的内容,这类似于我们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客观事物,自然语言决不会贫乏到不能描述客观事物,主题法也决不会窘迫到不能揭示文献内容,这比分类法为“有类可归”而事先设置类目要优越得多。分类法中为了避免考虑不周而使某些文献“无类可归”,设置了很滑稽的类目——其他,任何难以归类的文献都可入“其他”。设置这样的类目似乎违背了提高检索效率”的原则。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从揭示文献内容的思维方式来看,主题法与分类法是一致的,从具体的揭示文献内容的表述形式来看,二者差异很大。
二、分类法的类名索引不是主题法
分类法的类名索引有时也被称之为分类法的主题索引。这是为更好地使用分类法所设置的一种补充形式。使用分类法时,必须按照学科分类的“层层划分”的思路去寻找能准确揭示文献内容的专指项目,可是有时却偏偏找不到专指类目,甚至连文献归入的上位类也找不到,这是因为文献有多种属性,而使用者与编制者的思路又不一致,这种现象就发生了。或者说有的文献可以归入到两个以上的类目,这同样让使用者为难。分类法索引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有一定作用的,它把类目名称按字顺排列起来,使用者以查字词典的方法即可找到类目,进而找到用于标引的分类号。这种索引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索引款目中的关键词不只是类目的名称,而且是类目所包含的内容的细分,一个类名可能包含有多个方面,在索引中这多个方面均以关键词出现。如“其他”类目中可能包含的未列上分类表的类目在索引中都得到了反映,使模糊的“其他”变得清晰准确了。然而,索引的关键词不可能包罗万象,也还是会出现在索引中找不到合适的款目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只好再度回到分类法中去查找含混一点的类目勉强“对号入座”了。
由于分类法的类名索引有时被称为分类法的主题索引,使有些人误以为这种索引具有主题检索语言的功能,这是错误的。类名索引决不是主题法,仅仅只是方便使用分类法的一个工具。索引提供了按事物归类的功能,索引中首先列出事物,然后列出事物的各方面,使人们在使用分类法时也可按事物为核心的这一思路找到分类号,而不是按学科的“层层划分”去找到分类号。
分类法的类名索引的确是一个极好的补充工具,但这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100 多年以前杜威在编制分类法的同时也编制了主题索引,即《图书馆图书小册子排架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只是人们重视了分类法,主题索引却被忽略了。从这一点来看,前人对分类法的认识以及使用分类法所遇到的麻烦一致,所采用的解决办法也一致,只是解决办法的完美程度有差别而已。
三、主题分类法失败的尝试
主题分类法或叫分类主题法,这是企图将分类法与主题法揉合到一起的检索语言,目的在于克服分类法与主题法的缺陷,发挥二者的优势,使之成为一种更为理想的检索语言。
早在1860年英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詹姆士·德夫·布朗就发表代表作——《主题图书分类法》。布朗的《主题图书分类法》就是针对当时的分类法所产生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编制的。他认为:“人类知识的部门是这样的多,它们相互交叉是那样的复杂,它们的变化是那样的频繁,它们的分支是那样的使人混乱,要想表达它们是出于同一源泉,或者想表明能够把它们那样地安排起来,以便任何一个需求图书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特殊问题的全部文献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分类法不合时宜的根源在于“企图按照特殊的观点来将人类知识分类”。布朗提出了他编制《主题图书分类法》的基本思想:“把一个论题的一切资料放在一个经常不变的,不会使人弄错的地方”。“在整个分类表里,我们力图使一个主题保持一个位置”。布朗的想法是在分类法中建立主题体系,以免同一主题的资料被分散到各个类目之下去了。布朗的《主题图书分类法》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很受欢迎,但最后却消声匿迹了。因为他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按主题集中资料所产生的矛盾,当人们从学科的某一方面查找资料时却产生了麻烦,并不象他说的那样“是同样方便的”。
布朗的《主题图书分类法》尽管消失了,但他的改造分类法的思想却依然在现行的分类法中可以找到,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的“I270鲁迅著作”、“K81传记”、“G62初等教育”等类目就是布朗思想的具体表现。
印度的希雅里·拉马立塔·阮冈纳赞创制的“冒号分类法”是对分类法又一次改造,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图书馆学界。阮冈纳赞在编写《冒号分类法》一书之前,对当时流行的分类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分类表对类目的设置没有无限的容纳性;分类法从分类角度集中资料,但从主题或另一分类角度却分散了资料。这是分类法的两个根本缺陷,于是他得出结论:对于分类法的主要作用来说,现有的各种著名分类法都失败了。他认为图书分类“就是把一部书的主题名字,翻译成一种人为的语言,这种人工语言就是用选定的序数来表达图书的主题,并且再用另一套序数来表达图书的思想内容以外的其他特征,从而把关于同一特定主题的几种书一一区别开来”。图书分类法所追求的目的就是“把图书的全部思想内容——它的全部论点、全部纵横交错的主题、形式等等——完全地、逐字地翻译成序数”。
阮冈纳赞按照自己的新的想法把《冒号分类法》设计成一个大的分类体系,每个类之下设计若干组类目,这些类目是散列的,可以组配以表达某一主题。为了避免组配的杂乱无章,他还设计了一个组配公式:
,〔P〕;〔M〕;〔E〕·〔S〕‘〔T〕
其中P表示本体,M表示物质,E表示动力,S表示空间,T 表示时间。
然而各个主题的特征是不同的,不可能严格地按照这个组配公式来组配主题,于是在各大类之下,根据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又设计了一些更具体的组配公式,使《冒号分类法》更加复杂了。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是无法掌握《冒号分类法》的。
《冒号分类法》的实践是失败的,现在就是在印度本土也没几家图书馆再使用《冒号分类法》了。但理论却是成功的,对以后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现行所有著名的分类法中都可找到阮冈纳赞的影子。如《国际十进分类法》、《中图法》中的各种各样的组配表——复分表、细分表、仿分表、地区表、年代表、多重列类等都是应用了阮冈纳赞的组配理论。
四、范畴索引不是分类法
范畴索引也可理解为分类索引,这是主题法中使用的辅助索引。在使用主题法从主题集中文献资料时,人们以分类习惯认识事物的方法受到限制,感到了不方便,于是将主题词以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把散列的主题词归类到应隶属的类目之下去。使人们从分类的习惯方法也可以找到主题词来标引或查找文献。
主题词虽然有可能组配出分类法中任何一个类目,但没有一个分类的体系,使习惯于使用分类法的人觉得很不方便。主题法从主题这一角度集中文献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却违背了以分类认识事物的习惯,二者很难兼顾,于是,只好编制分类索引了,就好比分类法要编制类名索引一样。
有些主题词很难归属于某一个类目,有的主题词又可归属于多个类目,这是编制分类索引时的尴尬。所以有些主题词的归类在编制者与使用者之间产生了分歧,使用者有可能在索引中找不到某个主题词,这是常有的现象。
分类索引的设类是不太严谨的,因为主题词毕竟不是类名,不是通过“层层划分”得来的。所以主题词的归类不可能按照分类的原则,“每一度划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划分后的子类不能交叉或重叠”。
从以上分析看,以分类来处理文献或以主题来处理文献是人们识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基本方法在“集中与分散”文献上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如果集中这两种检索语言的优点,就可产生一种完美的检索语言,然而这方面的探讨与尝试都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以主题来集中文献和以学科分类来集中文献是以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各有着特点,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代另一方,而二者的矛盾又不可能使它们融合到一起,于是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在分类法中适当地吸取了主题法的长处,在主题法中也适当地吸取了分类法的长处,两种语言还是保持各自的特点独立存在。
从检索文献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使用哪一种检索语言,总可以达到目的,当用分类法检索某一事物(主题)的文献时,无非就是到该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各个类目下去查找,如“羊”的资料,就可能分散在“兽牧”、“兽医”、“毛纺织”、“乳品加工”、“皮革工业”等类目之下,要找全“羊”的资料的确很麻烦,而且发生漏检的可能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用主题法查找某一学科的文献,无论如何也无法系统地查到一个学科的资料的,因为主题法本身就缺乏这种功能,勉强按学科门类提供资料的话,其误检的文献量会很大。
其实,我们用不着强调某一检索语言,企图用一种去取代另一种,也没有必要将二者合并起来,就让它们自然存在。在手工检索文献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检索语言,觉得很麻烦,处理文献的工作量大,但用计算机来处理文献,手工检索中的麻烦变得轻而易举了。计算机这种先进的处理文献的设备可以使分类法与主题法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手工检索中,检索工具的组织必须按照检索语言的要求来组织,如按分类号排列卡片,而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文献的“卡片”(记录)的排列可能脱离检索语言的束缚,自然的排列在数据库中,检索语言提供的检索方法只是作为索引存在。不仅可以用分类法或主题法的方法检索数据库,还可用其他方法,主题法与分类法可以很好地和平共处,并列存在,谁也不影响谁。
以分类集中文献或以主题集中文献,是人们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二者在处理文献上各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都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另一种检索语言的优势。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产生的检索语言欲合二而一是不可能的,欲互相替代更不可能,这是根本点,这就是结论,再做这方面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不过是对这个结论多做一次证明而已。
收稿日期:199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