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根据2001年出版的新课程标准,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一些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在传统教学和新理念之间找到平衡点,语文教学才会更有实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人文性与工具性 实效与形式 自主性与放任自流 合作与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80-01
语文课是一门美妙、轻松、充满文化芳香的课程。
2001年7月启动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它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倡导一下基本观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此,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采取自主与合作式教学。教育教学呈现新局面。
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的角色如何变换?谈自主合作学习,究竟要不要老师的导?要导的话,导什么,如何导,才能更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传统的都要抛弃?
本人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加听课、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反思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
一、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但不可以淡化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是最突出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因素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得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平时教学不重视,上公开课更是如此。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学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独到的见解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时,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突出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仅在“辅助”两字,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文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鉴于此,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决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意。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如在文本的朗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性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四、鼓励学生合作,但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能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这些都是本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思考。简而言之,要多反思课堂教学,在传统教法与新理念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语文教学更有实效。走进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的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唯有如此,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论文作者:夏冬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人文论文; 独立思考论文; 语文课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