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第一人称代词语频效应
潘 峰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摘 要: 《西厢记》中第一人称高频代词“我、俺、咱、小生”和低频代词“僧、妾、老身、小官、自家、吾”的形成及其差别,与故事发生在普救寺,主角为年轻读书人和前相国之女,以及用北方方言和元代俗文学等要素密切相关,还与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及社会等级观念等语用要素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些语境促使这些代词产生语频效应,被约定俗成一种习性原则,成为后世第一人称代词所遵循的语用生态伦理。
关键词: 《西厢记》;第一人称代词;语频效应;语用生态伦理
从中国知网检索的文献来看,元杂剧《西厢记》[1](以下简称《西》)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文学方面,而人称代词语频①及其效应的研究则极少。本文把凡是在言语中说话人用来称谓自己的词语(包括称谓词和谦敬词②)都视为第一人称代词。《西》中第一人称代词可分为两类:典型代词(通称):我、俺、咱③、吾、自家,语频分别为416次、111次、54次、6次、5次;非典型代词(谦称):小生、僧(小僧、老僧、贫僧)、妾(贱妾、侍妾、妾身)、老身、小官,语频分别为88次、25次、20次、6次、4次。由此可知,5个通称代词和5个谦称代词共现735次,高于均数(66.8次)的有3个(我、俺、小生),低于均数的有8个,其中接近均数的1个(咱)。故此,本文把“我、俺、小生、咱”4个词视为第一人称高频代词,把其余的6个则视为第一人称低频代词。
下面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从语频事实出发,分析这4个高频代词和6个低频代词语用情况、语用义、语频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语频效应。
一、《西厢记》中第一人称高频代词分析
据语料考察,4个高频代词在多数情况下单复数同形,为论述的便利,本文随后一并讨论。
(一)我 它在《西》中是语频最高(416例)的第一人称代词,从甲骨文沿用至今,书面语和口语普遍使用。“我”的使用范围很广。如一本楔子“想我 夫在世”、又一折“着我 在寺中”、二本二折“特谒我 师”中的“我”,分别指代相国老夫人、法本长老、小僧法聪,这样看来从士人到僧侣到百姓,从男性到女性,都可使用,且有强调自我和主观色彩之义。又如一本一折“我 死也”、又三折“我 对你说”、二本一折“将我 与贼汉为妻”、又楔子“不来望我 ”中的“我”,分别指代书生张珙、女仆红娘、小姐崔莺莺和将军杜确。这说明“我”的使用没有阶层和年龄的限制。
“我”有2个词位变体:我家、我们。“我家”的意义有二个:指称自己;指我家的、我们家的。《西》用的是第一义。宋代以后对地位与自己同等或低的人则自称为“我家”,说明“我家”没有谦敬的意味,是个通用的自称词。“我家”仅见2例:三本二折“我家 亏他”、四本二折“我家 去睡了”。前者“我家”是指崔莺莺,后者是小仆人的自称。它同“我”一样,都表示第一人称,是为合词曲音律而用,没有任何色彩义。这说明“我家”的使用同“我”字一样,没有年龄、性别、地位的限制。
上文中,“吾、自家”虽是第一人称典型代词,但语频并不是很高,而“小生”虽是谦敬词充当的第一人称代词,但语频却很高。这又是为什么呢?为此,笔者将《西》中第一人称代词分角色作过统计,其中略去一些次要角色和复数形式,合并一些第一人称代词,因此部分数据与前文有些不相符(见表2)。
可见,“我”字是元代口语中语频很高的第一人称通称代词,皇亲贵族、平民百姓、男男女女都可使用。两个词位变体“我家、我们”也是一个通称,没有使用限制,《西》多数表示单数,其意义需要具体语境来确定。
太常寺作为由秦汉一直沿袭至隋唐的封建礼乐正统思想的中心,它的部分职能是统管宫廷的雅乐。太常寺分为巴蜀四院,其中掌管音乐的机构是,大乐署和鼓吹署。唐代初期,雅乐与俗乐都属于太常寺管理,但随着盛唐时期音乐种类的不断增多,雅乐与俗乐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唐玄宗将俗乐分工于教坊。
(二)俺 语频仅次于“我”的是“俺”(111例),其语用史比“我”要晚,产生于宋代,明清以后才从方言进入通用语。《广韵》“北人谓我曰俺”,说明“俺”字最初只是北方方言,后才进入通用语。《说文》释“俺”为“大”。北方人身材高大,“俺”可能最初用来夸耀自己高大,久用后取得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义。也因如此,使用“俺”时常会带有倨傲、自豪的语气。这在《西》中仍可见,如一本一折“俺 这里有一座寺”。这是店小哥在向张生介绍家乡名景时所说的话,用“俺”自称,有夸赞之辞。又如二本三折“观俺 姐姐这个脸儿吹弹得破”,这是红娘夸赞崔莺莺的相貌,有自豪之感。
“俺”常用于独白。如一本楔子“俺 孩儿父丧未满”、又一折“俺 到那里”、二本一折“俺 分统”中“俺”,分别是崔夫人、张生、孙飞虎的自称,都是独白,有倨傲的语气。可见,“俺”总带有自豪自夸之意。
③后续检查。后续检查一般由水库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根据详细检查提出的意见以及震损水库险情特点及其发展情况,定期进行巡视检查与监测,包括临时增设的监测设施,观测与记录大坝损伤的特征、位置和程度以及情况变化的速率。相关内容也应同时观测,如库水、尾水水位,天气状况,涌泉或渗漏等,以了解险情发展,判别是否产生新的险情,检查评估应急处置效果等。每次余震后应加强检查,以评估余震对大坝的影响。
“俺”还作区别词,如二本一折“俺 将军成亲”、三本一折“俺 小姐想着”、五本四折“俺 家世清白”中的“俺将军、俺家世、俺小姐”,都是表示“我的~”,强调了“我”,除有自豪之感外,还有亲密之情。
与“我”不同的是,“俺”还可作复数,如二本一折“俺 家谱”、四本三折“俺 夫妻们”。“俺家谱”是“我家家谱”的意思,“俺”代表一个整体,因此作复数义。它同前文的“俺将军”等一样,表示自豪之感和亲密的关系。“俺夫妻们”是“我们夫妻俩”的意思,此时的“俺”表示复数义不是很强,所以才多加一个“们”进行强调。
“这令我们感到非常为难。”Calyx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费德里科·特里波迪(Federico Tripodi)评价说,“消费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接受技术上的进步,但是将技术应用到食品上,消费者却很难接受。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参与公众对话。”
从表2可以看到,“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语用上占绝对地位,语频高、范围广,使用不分男女老少,没有阶层和地位的限制,是真正的第一人称通用代词。也因为如此,它成了第一人称最高频代词。
“俺、俺家”表单数或复数的情况比较复杂。“俺家”从用例来看表复数占主要地位,但例外也有表单数的。它们到底表单数还是复数,需言内语境来确定。但用“俺”或“俺家”之时,都有一种自夸自傲之意,这是与“我、我家”最大的不同。
可见,“俺”语频仅次于“我”,方言色彩浓,当时至少在北方方言使用率较高,且带有倨傲的语气。
(三)小生 “小生”有88例,语频还高于“咱”,是年轻读书人的普遍谦称,自《西》之后,由特称变成专称,专指传统京剧中类似张生样的角色。一本一折“小生 姓张”、同折“小生 书剑飘零”、又三折“小生 仔细诉衷肠”都是张生登场时的自白,可以当作是对当场观众说的话。这里使用“小生”作第一人称代词,表明读书人的身份,也显示自己的谦虚。“小生”毕竟不是第一人称典型代词,是一个谦敬词,使用时比那些第一人称典型代词带有更多的语用义。
(四)咱 “咱”包括“喒”在内共有54例。这两个字形不同,下面分别论述。宋代北方方言代词“咱”,元明之后普遍应用。它4个读音(zá、zán、zan、zǎ)表义不同,语料中共现36次。后两种读音未见用例,下文仅讨论前两种。
除了从矩阵模型抽取构件的局部成组方案之外,还有一些局部成组方案是设计人员直接根据先验知识设定的,这种局部成组方案更多地反映了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经验。
“咱”读zá,32例。《四声篇海》“俗称自己为咱”,“咱”也可说咱家,是我的意思,是自谦之辞。与“自家”有关系,它“从字形上看,‘口’旁往往是俗字的符号,右边从‘自’,跟‘自’字该有关系;从语音方面说,又恰好是自家的切音。”[2]298“自家”的几种用法,“咱”字都曾有过,但“自家”(见后文的论述)的意思更接近“自己”,与“咱”明显不同。如一本二折“非是咱 自夸奖”、三本三折“你也索觑咱 ”、四本三折“咱 家去!”中的“咱”都有自谦之意。前句是张生的唱词,是在夸奖自己恭俭温良,用“咱”是表自谦。中句是崔夫人对法本之言,用“咱”也表自谦,显示出对长老的尊重。后句中的“咱家④”是第一人称代词“咱”的词位变体。
“咱”读zán,4例,是“咱们”的意思,是其复数形式。如四本二折“遮盖咱 ”、五本一折“咱 姐夫”中“咱”,前者是指崔莺莺和张生两人,以示关系亲密;后者是红娘指代“崔家”这个整体,已将张生当作自己人来看待。但是此时的“咱”也可加上“们”,同样表示复数“咱们”,如三本一折“咱们 一家”。“咱们”不仅指说话者,还包括听话者,而“我们”仅指前者。很多时候,用“咱们”可以拉近说话双方的距离感,表示亲近的关系。
“小僧”有两义:未受戒的年轻僧人;和尚的自谦。这两义《西》都用。一本一折“小僧 法聪”、又二折“小僧 通报去”、二本楔子“令小僧 ”中的“小僧”,都是年轻僧人法聪和慧明的自称。前句是法聪的自白,相当于登场时的自我介绍,表明年轻僧人的身份;中句是法聪对张生的自称,后句是慧明对杜确的自称。张生和杜确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使用“小僧”以示尊重对方。
“咱”相对于“我、俺”来看,既有自谦之义,同时还有亲密的色彩。
“喒”字出现19例,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独盛于元曲之中,此后不多见,其用法基本与“咱”相同。《字汇》“俗云我也”,徐渭《南戏叙录》“咱们二字合呼为喒”。“喒”应是“咱”的一个复数形式,与“咱”相当,且来源于“咱”。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曾经探讨过“咱、喒、偺”这三个字,只是一个字的三种。可以说,“喒”字是“咱”一个词位变体,如一本三折“喒 两个口不言心自省”、又三折“喒 前日寺里”、二本三折“救了喒 全家祸”。这里除了第一句是表示单数外,其余的都表示复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喒”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西》中仅有2例是单数,其余都是复数。这也印证“喒”是“咱们”合音之说。
《西》中高频词“我、俺、咱”都是元代口语中第一人称典型代词。其中“我”字用例最多,“俺”字次之,“咱”再次之。“我”字使用广泛,有强调自我和主观色彩之义;“俺”字有自傲之意,“咱”有自谦和亲密之义。它们都可以加上词尾“家”,构成“我家、俺家、咱家”的词位变体,仍是第一人称,表单数还是复数需要语境来确定。高频词还有“小生”这个第一人称非典型代词,相较于它们,作谦称使用范围有限,主要是年轻读书人的自称,能提示语用者的年龄、身份和地位。
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的人来讲,调查方法通常都是需要掌握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甚至比知识还重要。方法是创造知识的工具,所以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后,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创造知识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创造知识的工具,社会科学研究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运用调查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方法的重要性。
二、《西厢记》中第一人称低频代词分析
6个低频代词中的谦称词,与其使用范围有很大联系,在特定语境下,也是第一人称典型代词的替代词。
(一)僧 《西》的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寺中的僧人都是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俗称和尚,“僧”是这一群体独有的自称,不具普适性。它本身并不是第一人称代词,但作为词尾与“小、老、贫”组合成“小僧、老僧、贫僧”,便具有自指之义,在此归为一类一起分析。含“僧”字的代词共现25次,其中“小僧、老僧、贫僧”分别为6例、18例、7例。
“咱”还可以用在人称代词后面,如二本二折“嘱咐你咱 ”、三本楔子“央及你咱 ”中的“你咱”,与“你”并没有区别,但元曲为何要用呢?“……其意义既与单纯之你或我无别,而音缀则有两个,正合协律之用,此你咱、我咱之所以多见于词曲也。”[2]278本文持同此说,不用“你”而用“你咱”是为了合元曲的音律,使词曲唱起来更朗朗上口。
与“妾”不同,“老身”是老年女性的专称,也有自傲之义。崔夫人是前相国夫人,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人,无论是对法本长老还是杜确将军,她都大可不必使用谦词。她使用“老身”,说明这个词有一定的倨傲语气,还可以显示其性别和年龄以及身份的不一般。因此,“老身”不仅是老年女性的专称,更是社会地位较高人的专称。
“小僧”虽有自谦之意,到一定年龄的僧人却用“老僧”来自称,如一本二折“老僧 偌大年纪”。“老僧”是老和尚的自称,语例都是法本长老的,这与他的年龄和身份是分不开的。句中的“老僧”是法本对张生说话时的自称,相对于张生,年纪较大,地位较高。
正想得出神,桌上的电话响了。高潮抓起听筒,就听到了田卓温婉可人的声音:九点半,到我办公室开会。高潮答应了一声,放下听筒,就开始收拾桌子上开会需要的资料。高潮知道这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与“十大本土最具发展潜力房地产企业”的评选有关。这个项目是高潮策划的,一拿出来,就获得了田卓的高度认可。于是,项目很快就分解下去,由各部门分头实施。
小僧和老僧主要是就年龄、地位而言的,而“贫僧”则不同。如一本四折“贫僧 一句话”中的“贫僧”,是僧人自谦辞,这是法本对崔夫人之言。崔夫人是前相国夫人,地位较高,因此法本对她说话时明显与张生不同,用谦辞“贫僧”以示其尊重。
使用“贫僧”没有年龄、资历、地位的限制,如一本一折“俺 师父不在寺中,贫僧 弟子法聪的便是”、又四折“说是贫僧 亲者”。这2句分别是法聪、法本之言,说明“贫僧”是所有僧人都能使用。其中前句中法聪除用“贫僧”外,还用了“俺”,文中也多次出现僧人使用其他人称代词的情况(参见表2)。这说明僧人的自称代词不限于以上3个词,也可使用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但专用的自称代词会带有自谦之意,也能表明身份。它们使用有细微差别,小僧是年轻和尚的谦称,是对地位高的人的自称;老僧是老僧人多用于对地位低的人的自称;贫僧则是僧人通用的自谦代词。
(二)妾 “妾”有20用例,语频不高。它本义为女奴,后引申为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小老婆,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妾”有地位卑微之义,战国后逐渐引申为女子的自谦之辞。二本三折“明日妾 来回报”、又“妾 见先生”、五本三折“使妾 喜之如狂”中,红娘、崔莺莺对张生都用谦称词“妾”,女子间未见到用“妾”。这说明“妾”是所有女子对男子说话时均可用的自称代词。其中,后句是崔莺莺给张生的书信,说明它还可用于书面语。
“妾”有多个近义的词位,如一本二折“夫人使侍妾 来问”、二本二折“贱妾 奉夫人严命”、又四折“把妾身 作诵”、五本二折“薄命妾 崔氏”。它们的语用范围稍有不同(见表1)。
表 1女性人物使用“妾”的情况
从表1可知,崔莺莺和红娘使用的词位是不同的。“贱妾、侍妾”红娘使用,而崔莺莺完全没用过。这应是与其社会地位有关,崔莺莺是主,是相国之女,红娘是仆,是个女婢,两人虽情同姐妹,但也要遵循等级制度。“贱、侍”体现出红娘的女婢身份,因而地位较高的崔莺莺不可能使用。“弃妾、薄命妾”都是修饰语加上“妾”构成的,出现在崔莺莺给张生的书信中,这是她的自谦之辞,以示对张生的尊重和思念,也反映出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至于两人都有使用“妾、妾身”来自称,这如上文所说的,应是女子的通用自称词。
“小生”也是《西》中第一人称高频代词之一,这与主角张生有关,语例全是年轻读书人张生的自称。表2中显示,张生用“我”79次、“俺”12次、“小生”88次,说明他除了使用“小生”以外,还使用其它人称代词。用“小生”是显示自谦,尊敬对方,在对崔夫人和法本等年长者时多用。与平辈或者仆人交流时,会使用“我”等人称代词,如一本一折“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便知?”
(三)吾 “吾”仅有6例,也是个低频词。一本一折“听吾 号令”、二本楔子“愚弟作书请吾 兄”中的“吾”,前者是仿古用语,孙飞虎和杜确都以“大小三军,听吾号令”号令三军,这是所处场合的需要,是一种官话,带有明显的官腔,以示威严;后者用于书信中,是书面语,庄重正式。
“吾”语频低,与“我”形成鲜明对比。上古它们是同源字,“鱼歌对转”[3]135。《说文》“吾,我自称也”,“秦汉以后的口语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吾’字只见于书面了”[4]2。它们是上古时书面语和口语的语频都较高的第一人称代词,秦汉以后,“吾”在口语中逐被“我”替代,只在书面语中并存。为什么会这样呢?元代叙事文学居于文坛主导地位,雅俗文学继续分裂,俗文学的元杂剧开始产生、发展和盛行。元杂剧《西》是采用通俗语言写成的,因此少用书面语“吾”也是理所当然的,偶用“吾”也是文人敬畏儒家经典仿古之风的遗留。
“我、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有些区别:“我”常表示对自身的强调,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吾”常用来表示礼貌、自谦,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庄重正式,口语中极少使用。
(四)老身 “老身”也有6例,语频较低,与上古第一人称代词“身”关系密切。《说文》释“身”为“躯也”。它本义是指人或动物的身体,引申为反身代词“自己、本身”,后为自称代词,相当于“我”。“身”作为自称代词,宋代以后已经很少用,到元代“在书面语中消失,新产生了一个用以自称的词‘老身’,只用于老年女性自称……元以后就不再使用。”[5]56语例中的“老身”全是崔夫人自称所用,如二本一折“老身 年六十岁”。
英当然吃不下任何东西,她一天天憔悴,身体骨瘦如柴。放疗,无疑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魔力,摧残着纠缠于英子宫里的一个个活跃的癌细胞,更无情地折磨着弱不禁风的英。她感觉到无法承受的疼痛,但同样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希望。每天,看到丈夫为自己忙前顾后,英有时候甚至觉得,哪怕是现在离开,她也觉得知足了,也毫无遗憾了。
(五)自家 “自家”只5例,语频很低,“宋以后出现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6]32,其义接近于“自己”。“自”是“由‘鼻’义引申为‘自指’之义”[7]868的。“自家”更偏于自指义,有强调的色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我”。
检测装置选用超低功耗的电子元器件,增加检测装置的使用时长,本文设计的检测装置的电池电量能够使用两年以上。由于检测装置安装在大型机械设备的吊臂前端,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抗振动、防水、防老化、耐高温和便于安装的外壳结构。检测装置的实物图如图5所示。
一本一折“自家 是……”、二本一折“自家 姓孙”、五本三折“自家 姓郑名恒”中的“自家”,都用在角色独白部分,前句是店小二哥之言,中句是孙飞虎上场时的自白,后句郑恒上场时的独白,都是用于角色向观众自我介绍时的言语。《西》为什么独用“自家”,而不用“我、俺、咱”等人称代词呢?“自家”有强调自己之义,也是元曲人物登场自我介绍时惯用的自称词,“为后世道白所袭用”[8]22。
教学之初,发现每每我教授新单词时,孩子们会用笔在书上写些什么,走进一看原来他在ruler 旁写汉字“路了”,在pencil旁备注“盆手儿”。最初遇到这些情况,我都会及时制止并严厉教导不可以这样备注读音。但是,在后来的教学反思时,我意识到不可以一味地封杀这种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方法确实是最适合他们的,能帮助学生迅速地读会单词并在遗忘时快速回忆起读音。这其实也是知识的迁移,只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正迁移。
《西》中“自家”还有1例与上文不同:四本三折“是自家 亲眷”。这里的“自家”有“我们家”的意思,相比“我家、咱家”而言,它有亲近之义,相当于对张生说“是我们自家人”,这更显示出崔夫人对张生的热情。
(六)小官 “小官”只有4例,只用这种含义:官吏对自己的谦称。二本楔子“小官 去捕了”、五本二折“小官 奉圣旨”中的“小官”,前句是杜确的自谦,后句是张生中状元后之言。这一人称的变换显示张生身份的转换,从一介书生变为朝廷官员,也是对前场戏听闻张生中状元消息的照应。可见,“小官”既是官吏的谦称,也是说话者的身份,但只有男性才可使用。
依据“‘以学评教’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向笔者所在学校《网络营销策划与实践》课程发放了调查问卷56份,将各数据按照评价等级统计并计算出隶属度,并且对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等级隶属度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隶属度。同时,为了得出具体的评分结果,可以通过等级赋值法,给出评价等级评价集的等级赋值集 λ ={95,85,75,65,55},对应的分数区间为[90,100],[80,90],[70,80],[60,70],[0,60]。
三、《西厢记》中第一人称代词语频差异缘由
第二个词位变体“我们”有表复数的,也有表单数的,不过《西》中仅见1例:五本一折“我们 就此吃饭”。它还是单数“我”的意思,据语境判断,指的是琴童一个人。
表 2《西》角色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语频统计表
自称词“俺家”与“我家”类似,也有两个含义:指称自己,单数;指我们家,复数。如五本四折“张生,俺家 何负足下?”这是崔莺莺对张生所说的话,指的是莺莺一个人。书中仅此1例表单数,其他均表复数。二本一折“俺家 无犯法之男”、五本三折“负了俺家 ”中的“俺家”都是崔夫人之言,指的是崔家这个整体,表示的是排除式的复数义。“俺家”同“俺”一样,有自豪之感。前句是崔夫人对莺莺之言,当时孙飞虎围困普救寺,使用“俺家”表明崔夫人的自傲,以及不得不屈从孙飞虎的悲愤。后句是崔夫人在误解张生中榜背弃崔莺莺后,怒斥张生。这里使用“俺家”有一种崔氏家族的自豪感,抬高自己而贬低对方,表示对张生的强烈不满。
“俺”语频也较高,“咱”(“喒”)再次之。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元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儒学丧失了以前的官学地位,文人失去了以前的仕进机会,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多数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共同遭受统治者的迫害。大量的俗文学带有浓重的口语,记录的是当时的口语面貌。二是《西》是元杂剧的代表之一,主要用北方方言写成,所以“俺、咱(喒)”这种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的第一人称会被频繁使用。而“咱(喒)”在表2中的数据较小,是因为没有计算它们的复数形式。
过采样有3种不同的策略[2~3]:①“SAFE”策略:在“少数类”样本S高占比区域进行过采样。虽然“安全”但新生成的样本可能不容易体现“真实”样本的分布情况。②“NOISE”策略:在纯“多数类”样本L区域进行过采样。容易生成大量的“脏数据”。③“DANGER”策略:在“多数类”样本L高占比区域进行过采样。在产生“真实”分布的数据的同时,减少“脏数据”的引入。
《西》中第一人称低频代词多为谦敬词(如“僧、妾、老身、小官”),由于使用限制,语频不高。这源于社会的等级观念,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是不能使用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的,则需要使用谦敬词。
从表2中还可看出,谦敬词使用有诸多要求:和尚只能用“僧”,女性只能“妾、老身”自称,“老身”还只能年长女性用,官吏自称只能是“小官”。因此,这些第一人称代词语频较低也是理所应当的。
第一人称低频代词除谦敬词以外,还有“吾、自家”。“吾”是书面语,《西》中有语例是仿古,或是书面语的遗留,因而少见。“自家”只用在人物登场时的自我介绍,致其语频不高。此外,《西》运用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同词位,使得表达丰富多彩,如一本三折“我 替姐姐祝告:愿俺 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 ”中用了3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多使用在对话中,有一种强调的语气;“俺”多用于独白之中,带有倨傲的语气;“咱”与“我”义相当,但其复数表示的是包括式,同时还带有自谦之意。这样三个人称代词将三种不同的语用义和谐地统一于这句台词中,既丰富了词汇,又表达了多种语义。
四、《西厢记》中第一人称代词语频效应
语频效应是指“因词语及句式在语用中出现次数的多寡而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的不同影响。”[9]前言1本文的主要影响是对第一人称代词语用义的影响。由上文可知,《西》中“我、俺、小生、咱”4个第一人称高频代词和“僧、妾、老身、小官、自家、吾”6个第一人称低频代词的形成,除了与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这些要素之外,还与杂剧故事发生在普救寺,主角是年轻读书人和前相国之女,用北方方言写作以及元代俗文学等要素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就是它们的语用生态环境,也是这些代词语频效应形成语内生态伦理的语用前提。
“要钱不能再随意,花钱必须讲效益。”公共财政是公众的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有权知道财政资金用在何处,而且希望财政资金高效使用,力争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大财政绩效监督满足了社会公众需要,是加强和完善人大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由“资金分配”监督转向“使用绩效”监督,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推动人大财政监督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转变,这一创新举措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数字学术的出现对英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国高校图书馆界逐步意识到数字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数字学术支持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置相应职位、开展具体服务等方式支持数字学术。英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实践,对我们多角度地了解数字学术环境及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英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学术服务实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提供参考。
语内生态伦理是指“国家语言(方言、土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的发生、发展与规范生态伦理。”[10]152这种伦理“完全不涉及现实存在的事物,而是涉及应当存在的事物。”[11]67这种伦理“在人心中会表现出一种驱迫感,要求全然独立于外在目的,去做一些事情…………不做一些事情……就人毕竟是人,因而这样一种驱迫感在他心中必然要表现出来而言,我们把人的这种性状称为他的一般道德本性或伦理本性。”[11]14这种“应当存在”“内心驱迫感”就是《西》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频效应。
这种语频效应表现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用生态伦理的“律己德性”[12]31,那就是在元代口语中,“我”字使用普遍,不受年龄、性别、阶级、职业的限制,强调自我,主观色彩较浓;“俺”字是北方口语词,带有自夸之意;“咱”带有自谦和亲密的意味;“自家”强调自己,也是自我介绍的惯用语;“吾”字自谦、庄重,也是书面语的遗留。《西》还用“小生、僧、妾、老身、小官”谦称词,实际上是这些人物的称谓词做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语用范围有限:“小生”只可自称年轻读书人,“僧”是僧人专用的自谦词,“妾”只能是女性的自称,“老身”只可用于老年女性的自称,“小官”只能是官吏的自称。在正式场合,它们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礼”的体现,同时也蕴涵着社会等级观念,不同身份使用不同的自称词比较固定,而“小、贱”等更能体现出社会等级的差异。这种语频效应规律被“约定俗成”为一种“习性原则”[9]242,成为后世第一人称代词所遵循的语内生态伦理。
总之,《西》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各有其特点,基本上反映了元代汉语口语的语用生态,其语频效应规律形成了后世的第一人称语用生态伦理,因而研究它们的语频效应是十分有价值的。
注释:
①语频就是语用频率,是指“词语及句式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中运用的次数。”(参见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前言第1页)
②由于文中出现的称谓词如“小官、僧”等也属于谦敬词,所以后文仅用谦词来统称此类词语。
③语料中“喒”是“咱”的词位变体,共计使用19次。
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咱(zá)家”和现在的“咱(zán)家”是不同的:前者是第一人称,是“我”的意思,单数;后者是词组,表示“我们家”,复数。此外,前者语料中还可做语气词:一是用在祈使句末,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如一本三折“拖带红娘咱!”、三本二折“等一等咱!”、五本二折“索回书去咱。”二是用在陈述句末,表要做什么的语气,如二本四折“我近书窗听咱。”、三本四折“与我将去咱。”
参考文献:
[1]王实甫. 西厢记[M]. 王季思, 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吕叔湘. 吕叔湘自选集[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3]王力. 同源字典[K].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4]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5.
[5]陈翠珠.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蒋绍愚, 曹广顺.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8]吕叔湘.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9]邹韶华.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0]潘世松. 语言生态伦理的性质及原则[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151-156.
[11]费希特. 伦理学体系[M]. 梁志学,李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潘世松. 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6):30-37.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20(2019)05-0036-06
收稿日期: 2019- 08- 29
doi: 10.3969/ j.issn.2096-7020.2019.05.08
作者简介: 潘峰(1966- ),男,湖北罗田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YJA740026;黄冈师范学院高级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817203。
责任编辑 张吉兵
标签:《西厢记》论文; 第一人称代词论文; 语频效应论文; 语用生态伦理论文;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