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冯明印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了一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好事,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村危房较多、农房布局比较分散、村庄整体环境还比较差,一些村庄缺少人气、缺乏活力、缺少生机等等。为补齐农民群众住房改善这一短板,自2018年9月份以来,盐都区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省市有关部署,积极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坚持改造老村与兴建新村并举、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同建、产业发展与集中居住齐抓,重点实施5村集聚提升、5村修缮保护、10村集中新建、100村改造整治、每年退出3000户宅基地的“55113”工程,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夯实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基础。截至目前,共退出农民宅基地3360户,改造“危旧破矮散空”农房625户,翻建农房956户,开工建设20个点1044户,修缮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5个。盐都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农民进城入镇购房率达70%。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试点县(区)。
一、突出规划引领,注重政策激励,让群众“想搬出”
在盐都区开展了“千村(1158个自然村)万户(13.5万户)”拉网式、家家到调查活动,主要从农村住房状况、农民家庭收入、村居主打产业、村庄基础设施、住房改善意愿等方面入手,系统摸排、全面掌握了面上农户建设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充分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引导,用看得见的前景、摸得着的实惠,让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工作产生认同,努力实现让群众从“要我搬”到“想搬出”的转变。
一是科学规划镇村布局。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充分融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管控规划,根据盐都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不同片区村民的耕作习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进一步修编完善盐都区镇村布局规划。规划192个行政村、1219个自然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135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7个,城郊融合类村庄4个,搬迁撤并类村庄315个,其他一般村庄748个,基本上达到每个行政村保留一个集聚提升点,每个点集聚规模控制在300-500户。同时,坚持一村一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相对统一建筑样式,着力凸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水绿辉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委托江苏省内外15家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精心编制了30个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方案,力求以科学规划引领集中居住。
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户型面积让群众选,借鉴江苏省住建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荐的民房户型,印制了9种新中式民房建筑图,建筑面积从60㎡到180㎡不等,供农民群众选用。建设过程让群众参与,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指导农户签订委托协议,自主选择统建联建自建代建等模式,优选建筑施工队伍,精选建筑建材用料,应用成熟建筑工艺。工程质量让群众监督,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建设项目均落实工程监理单位和质量安全监管单位。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服务中心主动介入农村集中居住点项目建设,强化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加强监管。同时,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努力建成让群众满意的“安全房、放心房”。
在智慧园区总体构想中,其中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已经有大量不同类型园区,智慧园区经过长期建设和完善,园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此期间必将出现原有园区和新建园区信息化系统对接问题,直接影响到智慧园区建设成效[2]。其二,园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包含二级单位,这些地块开发商由于资质不同,个性化需求同样有所不同,所以智慧园区总体构想需要予以综合考量。结合智慧园区总体构想,建立支撑平台层,实现对系统的统一管理,完善配套接口。此外,当前的智慧园区总体架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尚未完全融合。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印发《关于加快改善全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加大财政奖补力度等8条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的实施意见》,一般农户同意退出宅基地,可获得10万元左右的补偿。下发《关于鼓励农民群众进城入镇改善住房条件的激励办法》,引导鼓励农村宅基地退出户、拆迁户、回乡就业人员进城入镇,切实让农民群众“口袋”鼓起来,努力花更少的钱,住更好的房。
二、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建设难题,让群众“搬得出”
三是突出组织推进。区级层面成立以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包括板块负责人在内的其他人员为成员的区农房改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脱岗办公。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结合到30个示范点,督促指导、会商难题、协调推进。镇级层面也成立相应的农房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居书记任成员,盐都区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体系。按照“周巡回督查、旬集中汇报、月排名通报”的要求,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每月在区四套班子月度工作例会上公布“红黄旗”排名,督促各责任单位加快项目建设。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力。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畅通居住点与外界的“联系血脉”。按照“十有”标准和“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加大集中居住点的路灯、绿化、排水、污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模扩张、承载能力提升。
魏书生老师曾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提升集聚力。坚持党建引领、网格聚力、服务惠民的工作理念,依托社区网格化体系,构建党建领航的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发挥好农村老人的道德约束作用和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推动文明村创建全覆盖,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重整社会秩序、重振乡风文明,推动内在气质与外在颜值同步提升。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吸引力。持续优化市镇村公交运营线路,不断缩短城乡时空距离。按照省、市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要求,同步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停车场、治安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时配建通信、金融、物流等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健身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优质服务。
主控冗余设计当中,总线管理器在运行之前,必须要保障主设备检索其他总线管理器时,可以确保总线设备状态,并且当线管理器恢复到了未配置状态时,此时的条件为总线管理器在成为主设备的过程当中,实现了达到四次的索引修改次数,但仍未成功成为主设备。一个巡回在结束之后,设备会进入下一个状态,该状态为“寻找下一个”,如果被接受,则进入“备用主设备”的状态,如果没有被接受,将产生错误报告。
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与农村康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相结合,推动资源与要素高度集聚,努力实现让群众从“想搬出”到“搬得出”的转变。
三、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让群众“稳得住”
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抬高工作标杆,提高工作实效,实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努力实现让群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的转变。
2018年异常气候对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针对近年异常气候频繁出现的趋势,苹果园管理也应当顺势而为。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居住点配套建设;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修缮保护。2018年,盐都区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1.55亿元,专项用于改善农民群众住房。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拆除1573户,复垦新增耕地1322亩,到省级平台交易补充耕地指标出让资金2.24亿元。以城镇化公司为平台,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构建“借用还”机制,申请办理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项目贷款。2019年,盐都区财政、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三部门又联合下发省、区配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省级8600万元扶持资金已全额拨付到镇村。
一是坚持分类推进。明确推进对象,把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4类重点对象,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户,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零散居住的自然村组和单庄独户,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空关房”和靠近污染源、靠近水源地、靠近生态红线的农房等作为优先推进对象,其他有住房改善意愿、愿意集中居住的农户也可以纳入,做到以户定建、以人定房。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乡”的原则,有序引导、分类推进农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对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鼓励进城购房安居;对家庭经济较好的,支持入镇居住;对家庭经济一般的,引导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对家庭经济欠宽裕且符合规划建设条件的,允许原址改建翻建;对“四类人群”危房实行扶持改造。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活力,让群众“能致富”
坚持就业优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创业、持续增收,努力实现让群众从“稳得住”到“能致富”的转变。
一是打开农业富民“金钥匙”。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佳富、塘桥、三湾等特色村发展桃果、番茄、花卉等现代高效农业,配建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让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可进入家庭农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是搭建创业富民“快车道”。在集镇提档升级全民双创园,做大做强鞋机、涂装、齿轮等特色富民产业,鼓励仰徐、花吉、龙海等村居民就近到工业园区、全民双创园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疏浚打捞、高空作业等创业有成人士,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在示范社区配建“家门口”工程,落实创业场地、小额贷款等帮扶政策,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兴办小超市、小物流等创业项目,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开通电商富民“直通车”。依托区内21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农业园区、渔业园区,发挥大闸蟹、草莓、葡萄、大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打通农产品网上流通渠道,力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做好“接轨上海”文章,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在上海设立直销店、专卖区,积极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四是拓宽生态富民“新路径”。推进农旅一体、产居融合发展,打造龙冈桃花园、杨侍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精品区,培植观光农业、田园采摘、精品民宿等业态,引导晓庄、张本、泾口等蟒蛇河沿线村庄,倪杨、三官、杨侍等大纵湖旅游观光带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