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妇幼保健院 152000
摘要:目的 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观察探讨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在我院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选取9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行一般性常规护理。观察对比。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分娩,观察组止血有效率、产后出血以及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的SAS、SDS比较,护理前两组数据均不具备差异,护理后两组得分情况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多(P<0.05)。结论 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症患者,选择优质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止血效果,患者情绪更加稳定,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护理方法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inertia. Methods 90 cases of uterine atony postpartum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nam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eneral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and contras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uccessfully completed delivery. The hemostatic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ostpartum hemorrhage,the time of hemostasis,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mpared to the two groups of SAS and SDS,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were not different. After nursing,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high quality nursing can achieve better hemostatic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uterine atony postpartum hemorrhage. The patient's emotion is more stable,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is higher,and the clinical value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 high quality nursing;uterine inertia;postpartum hemorrhage;nursing methods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需求中,我院对宫缩乏力性的产后出血进行了优质护理。产后出血在我国产妇出现死亡中是最关键的致死原因,在妇产科室中较为常见[1]。对这类病症展开及时的救治和护理关系到患者预后。我院占进行为期2年多的优质护理后,将得出的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科室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观察组45例年龄20~37岁,平均为(29.1±3.5)岁,孕周(39.3±1.6)周。对照组45例年龄21~36岁,平均为(29.6±4.2)岁,孕周(39.6±1.2)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纳入标准上,本次均选择单胎妊娠初产产妇,且临床症状符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2],此外本次纳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至少两名副主任医师对其诊断,病情恶化可能性很小,家属和患者均签署
知情同意书。将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止血处理,后对照组行:子宫按摩、宫腔纱布填塞后,对患者进行产程和阴道出血情况的严密的监控,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后展开优质护理。具体来说内容如下:①子宫护理:对子宫进行按摩,帮助患者加速宫缩,但按摩时间应把握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为佳,随后休息10 min,在继续进行按摩。按摩时间不宜过长。②将新生儿放置母体旁边辅助进行新生儿吮吸乳头,有助于刺激所宫缩的分泌,促进子宫收缩。③对患者进行强烈的心理干预:与产妇进行及时的沟通,对产妇的需求需要密切关注,使得产妇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护理操作以及治疗,避免患者出现过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消除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使得患者能加强子宫收缩。④对患者阴道进行护理:分娩后阴道因为残留的血迹非常容易滋生细菌,引起不必要的感染。所以应该及时将血迹擦拭干净并对会阴进行清洁。⑤产后的观察:产后两小时应该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及时的监测。⑥生活上的护理:病房患者因整洁干净,温度适宜,空气因保持流通。产妇需要及时将膀胱排空,
并对产妇进行进食、更衣等活动,对生活护理需要照顾细致。同时,护理人员各需要做好对患者各方面体征检测的记录工作,以便对产妇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3]
对两组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产后两小时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价,主要选择SAS、SDS为评价标准,大于60分则需要重点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80分以上为满意。止血效果上,护理后子宫收缩明显提高,出血量明显减少,则视为有效;未出现明显宫缩且出血量为减少,甚至出现部分加重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行SPSS 21.0的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2.1 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和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均顺利完成分娩,观察组止血有效率、产后出血以及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心理情况比较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AS、SDS比较,护理前两组数据均不具备差异,护理后两组得分情况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多(P<0.05)。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即分娩期出现产道出血症,是分娩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大约为3%[4],且有一半以上会引起死亡。所以产后出血在救治和护理上非常关键。在护理技术发展的现代,人们对护理的需求渐渐提升,待产、分娩以及产后恢复时间上,对患者进行良好的优质护理,能够帮助产妇提高生命健康,更能够对胎儿的安全形成一定的保障,在产科中成为较为关键的、不可缺失的一种护理模式。宫缩乏力在临床上较为容易引起产后出血症[5],所以护理工作应在此进行强调,以更高质量更高要求的护理模式对这类情况进行护理,减少出血情况。
优质护理作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护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产妇对护理的要求。这类护理强调以产妇为中心,注重基础护理概念,能够将护理内容全面落实展开,进而提升我院整体的护理水平。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患者,选择优质护理进行护理,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形成正向的影响,对宫缩乏力症也有减轻,能够达到很好的止血效果和术后恢复[6]。
综上,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症患者以优质护理进行,能够取得更好的止血效果,患者情绪更加稳定,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丽群,吴立芳.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239-241.
[2]吴秀敏.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5,55(9):123-123.
[3]王燕玲.优质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04-105.
[4]罗 敏.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211-212.
[5]刘桂桃.探讨优质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6):91.
[6]李小芬.优质护理模式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效果研究[J].饮食保健,2017,4(20):92.
论文作者:李凤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产后论文; 患者论文; 乏力论文; 宫缩论文; 产妇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