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是翻转课堂的操盘手和设计者,课堂熔铸着教师的知识、智慧、精神与情感,课堂的翻转,实际是教师生命形式的多元呈现:课堂多元理论,呈现其深刻性;多元连接,呈现其延展性;多元混合,呈现其丰富性。课堂的翻转,终极是教师生命的翻转,呈现教师生命的精彩面向。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师生命 终极呈现
高质量的翻转课堂,一定熔铸着知识与智慧、情感和体验,生命的气息与脉动、生活的思考与洞见;它一定是声光、思维、信息、意识的流转与汇聚交融,更是师生心智、精神、道德人格的砥砺与和谐共生。因此,翻转课堂的深处,已经不再只是课堂,而是融合多元价值、知识文化、情感态度等生命色彩的超级场域,更是融合新思维新智能、新品行新素养的“时代新人”的孵化器、培育场,里面孕育着生命一切高尚的真善美。而教师,是其整个过程的设计师、执行者和当事人,某种程度而言,课堂是他的创作,是他倾注了知识智慧、嵌入了教育生命的自然呈现[1]。因此,翻转课堂的终极呈现,或者说本质呈现,是教师的翻转,是教师生命的翻转。
一、翻转课堂的多元理论:教师生命深刻性的呈现
课堂的翻转,首先在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颠覆[2],又首先(也是最终)取决于教师思想的颠覆,重新建构起新的理论支撑,而翻转课堂的理论是多元复杂、生态互联的。最终我们的课堂能否打破传统壁垒,有效翻转,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实现理论的翻转,重塑课堂理想。这是牵涉课堂教育教学所有内在和外延、横向交叉和纵向关联、整体布局和细节把控,点、线、面结合,超时空交错,并且还考虑生态生成的超级系统。
重新确立“课堂四要素”观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课堂四要素[3],关键在于教师对四要素的认知、解读以及促成要素间在何种程度上的互融互通、生态连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策划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组织者、帮扶者、促进者及学习伙伴;是学生情感智能的开发者,道德人格的催生者、导师和领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第一主角、首席,是实现知识获取、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主体,是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第一关键人。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同为实现教学目的之手段和抓手,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学实际,恰当予以剪裁、修缮或者补充、拓展,特别是海量、天量的在线教育资源,要大胆整合,为我所用;教学媒体是连接知识与学生认知世界的传递通道,精心运筹、“教”“学”互补,可达到直接、形象、高效、持久的“教”“学”效果。教师实现这样的观念上的翻转,翻转课堂的出现才会有可能,而翻转的效果,则还取决于教师灵活整合“四要素”,实现要素之间的交融互通、互生创建。如此,才能催生出无穷尽的课堂教学可能与精彩翻转,构成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翻转课堂。
教学过程的翻转 翻转课堂的思想观,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流程,最终才能呈现完整的课堂形态,而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也有其固有的理念体系。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是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4],把“学生白天教师上课,晚上回家做作业”的课堂结构翻转,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5]。整个教学的过程实现由传统“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翻转;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交流碰撞、释疑生疑、互动联动、知识运用、巩固拓展的重要场所;教学的面向也由整体推进,转向个性化培育、私人定制[6];教师的辅导,也主要移向于课外,集中在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翻转是翻转课堂最直接的行为体现,其背后,仍是教师观念的翻转。
翻转课堂理论的多元,远远不只体现在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新媒体观以及课堂流程翻转观,它涵盖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与程序,并且还有预设与生成的超时空未来概念。它需要教师的深度理解加工和融合渗透,注重的是创造生成、灵活应用。课堂的内核是文化,是教师生命形式的展示和呈现,而翻转课堂融合教育多元理论,则呈现了教师生命的深刻性。
二、翻转课堂的多元连接:教师生命延展性的呈现
翻转课堂应该是走向生态互动的课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生态哲学是整体论世界观[7] ”。因此,翻转课堂应该重视课堂内部各要素的互联整合,更应关注课堂之外的多元连接,互动互通,让课堂回归到与整个世界的知识、智慧,师生的生命、生活的超级生态系统之中。生态效应认为“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即“一切皆在互联网中”,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起来,“由此生成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8]。所以,优质的翻转课堂,多元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才是硬道理,“拥有自由的、动态的、有序的、高品质的教育互联融通,才是教育发展之道”;课堂翻转之下,“不再把让人实际拥有知识、能力作为唯一重要的育人指向,而是把致力于提升人自由互联的智慧作为其核心追求[9]”。
作为翻转课堂直接操盘手和设计师的老师,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教育资源的各种连接,并进行必要的提取、筛选、整合、优化、配置,主动关联,为我所用,实现资源有效的互通。比如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具体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对知识进行裁减、加工,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适配;再寻求最恰切的知识传输渠道,恰如其分地让学生习得知识;之后,教师再设计诸如课堂交流、激辩、测试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固化知识,真正把知识融入学生生命的血液与灵魂,成为自己的精神、素养的固有关联。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外联”过程,其实都已经倾注了教师多少的心血和智慧,更何况,有时候,这样的劳动只是针对某个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量身打造”、“私人定制”[10]的课堂翻转,而每一个教师实际面临的学生,往往可能上百人,工作的艰辛和难度,可以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实,任何知识的“外联”,最终都会经过教师自我的“内联”、甚至“内化”之后输出,才能打上教师自我风格的印记,只有经过教师智慧的创造,也才能生成高品质的“翻转课堂”。教师必将自己的知识、智慧、精力熔铸进工作的细节中,把一切可能收集、获取、分析,甚至可预见的教学生成的学习资源,揉进自己的生命世界,挑动每一根活跃的神经,在自己的“教育世界”兴奋,让多元、天量的信息自由翻转、有目的地互动碰撞、交流生发,建构起“课堂场域”广阔、深刻的生态连接,互融互通,最终打造出精彩高效的翻转课堂。课堂的翻转,最核心部分就是教师在连接多元信息时的内外跌宕、腾挪跳跃、信手拈来。教师若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宏大开阔的视野、敏锐独到的教育智慧、另辟蹊径的创见、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满腔的教育热情,断不会打磨出理想的翻转课堂。从这个意义而言,课堂的翻转,就是教师生命不断扩展、不断延伸的表达,某种程度其实就是教师生命的翻转,翻转课堂的多元连接,就是教师生命延展性的呈现。
三、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师生命丰富性的呈现
翻转课堂的多元连接,主要基于课堂创建的角度而言,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设计、组织中,教师将自己内部体系及身外的学习资源、要素、信息等相关物互联互通,生态连接,体现教师生命向内、向外的延展、扩充和超越。而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则侧重于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有效整合、运用学习资源,生成多元的学习方式,依据具体学习需求,灵活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言以蔽之,“多元连接”是指学习资源的生态互联,“多元混合”则是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化互补。
人们总在企图建模,一统课堂范式,这或许并不现实。课堂翻转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课堂”、“××模式”一统江湖,而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丰富多彩。再优秀的老师,或许有其固有的课堂教学风采,但也绝不可能课课“三板斧”,一成不变。回视课堂使命,一是知识的传递、习得,一是知识的内化、同化[11]。因此,凡是能够更高效、高质实现这两大使命的课堂,都是好课堂,都值得翻转,而翻转的面向,似乎求异重于求同,多元重于一统。教师的教育智慧,更多地体现于此。
翻转课堂的面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自身意义建构的过程[12],翻转课堂就是要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13]。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视频学习、电子书包学习、任务清单学习单等多种方式自主、自助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场所也不仅局限于上课的教室,而是可以转向课下、课外,居家学习、方便学习、泛在学习;甚至在“玩中学”、体验中学、人机互动、交互学习。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具选择性、自主性、个性化的色彩。学生完全可按需择取、随性学习,实现自主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翻转课堂主张学习要知行合一、学习致用、主动建构。学习过程讲究互动创生,具体表现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14],师生互动、互学,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还体现在学生与教学内容深度互动,质疑、解析、深思、囚困、突围;课堂的激辩、对抗、生疑、存疑、运用与创造;学生自我的体验、审思、反省、感悟与体察;教师的点化、激趣、拓展、深潜;微课、慕课、弹幕课堂、虚拟课堂,线下学习与互联网学习,多媒体学习与传统学习,根据实际需要,整合、筛选、适配、优化学习方案,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多元混合翻转,以期实现深度学习、高效学习。翻转课堂质量的核心是深度学习,课堂的形式在于丰富多样[15],深度正是来自于课堂的海纳百川、多元混合,丰富来自于多元学习方式的混合翻转,心中存多样,课堂才多元,因此,课堂的多元混合,是教师生命丰富性的深刻呈现。
科技的进步推动教育革新,为教育教学的充分自主发挥,留足了创造的巨大空间,但是科学和技术永远是手段,教师、学生才是教育之本,才是活的最根本资源。所有课堂翻转,终在教师的掌控中。翻转课堂,实质是教师生命的呈现,它高度集中了教师的教育理想、观念、思维,精力、心血、情感;是教师生命体深刻性、延展性、丰富性的完美呈现。优质的翻转课堂,必定是教师生命的翻转,呈现教师生命的精彩面向。
参考文献
[1] 孙方. 生命教育与多元生命课程构建.教育研究,2015(11):145-148.
[2]孙秉林. “翻转课堂” 颠覆了什么?中国教育学刊,2016(03):卷首语.
[3] 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4]白聪敏. 翻转课堂:一场来自美国的教育革命. 广西教育. 2013(8):37-41.
[5]金陵.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09):18.
[6]杨晓宏 党建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 ——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1):101-110.
[7]余谋昌. 生态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版, 186.
[8]高钢.《物联网和 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国际新闻界,2010·02.
[9]岳伟 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教育研究,2014·08,99-134.
[10]曾有明. 教育信息化应用私人定制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省汉寿县一中为例.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5(07):33-40.
[11]赵兴龙. 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究,2014(02):55-61.
[12]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 .电化教育研究,1997 (3):3-9.
[13]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 人民日报,2013-07-15.
[14] 张跃国 张渝江. 透视“翻转课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15] 梅容 彭雪红. 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 中国电化教育,2015(342):108-115.
论文作者:蔡成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生命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互联论文; 互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