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维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恢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我院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间的120例病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DHS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都适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效果要明显优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效果。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79-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骨折,并且伴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传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式是滑动加压髋螺钉模式(DHS),近年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逐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于DHS,PFNA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并且出血少。本文主要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到我院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20例病人,分别采取DHS法和PFNA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到我院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20例病人,DHS治疗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23到85岁。依照Evans进行分型[1],Ⅰ型14例,Ⅱ型15例,Ⅲ型12例,Ⅳ型16例,Ⅴ型3例.骨质疏松依照Singh[2]进行分级,三级以以下者27例。PFNA治疗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24到86岁。依照Evans进行分型[1],Ⅰ型16例,Ⅱ型14例,Ⅲ型13例,Ⅳ型15例,Ⅴ型2例。骨质疏松依照Singh[2]进行分级,三级以以下者26例。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Evans分型差异上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硬膜外合并且全麻或者腰麻,采取仰卧位进行患肢牵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如果闭合复位困难,则采取切开复位,钉尖距离股骨头软骨下骨5~10毫米。PFNA组取股骨大粗隆上方纵形切口5~7厘米[3],确定进针点,在股骨髓腔中插进导针,使用空心钻开口器开口,选择符合患者需要的PFNA主钉插入髓腔,拔出导针。测量需要螺旋刀片的长度,拧进远端固定螺钉。DHS组在患者侧股骨大粗隆上2厘米到粗隆下10厘米侧方直切口,切开股外侧肌膜和阔筋膜,暴露大粗隆及下方10厘米长股骨外侧骨面。在大粗隆顶点下方水平2厘米到2.5厘米,选择外侧皮质前后位中点,水平打进2.5毫米的内固定导针,导针进入的长度减去超出股骨头骨质的长度,在减去10毫米就是置入螺钉的长度。置入螺钉,拔出导针,将金属板固定于股骨的正外侧,在金属板的钉孔内打入皮质骨螺钉。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第2d坐起,无负重情况下进行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功能锻炼。PFNA手术者,不稳定型骨折手术后一周开始扶拐部分负重练习,四周后完全负重;稳定型骨折术后3d开始扶拐部分负重,两周后完全负重。对于DHS患者,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六周开始扶拐部分负重,十二周后完全负重。稳定型骨折术后两周开始扶拐部分负重,六周后完全负重。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到18个月,对患者髋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满分100分,优等为90~100分,良80~89分,中等70~79分,差等小于7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两组数据间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当p<0.05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都没有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对于并发症的发病率PFNA组明显少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髋关节评分优良比较,PFNA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差异无显著性。具体情况见表。
表DHS组、PFN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3.讨论
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PFNA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一种是以DNS为代表的髓外固定系统。DNS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以及疗效确切的优点,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由于DNS只固定外侧皮质,应压力集中在内侧,因此对于不稳定型骨折,DNS的治疗仍然存在较大失败率[4]。PFNA避免了其他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以及容易造成的并发症,具有更强的抗旋转以及抗压能力,一系列的研究实验显示,髋内固定的方式承受负荷压力的强度和稳定性要优于髋外固定。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有助于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5]。
在本组实验中,PFNA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DNS组,内固定松动均为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患者。骨质的稳定和骨质疏松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DHS在治疗不稳定粗隆骨折时,因为外侧皮质粉碎,无法传导应压力,即使卧床休息,也会在股骨近端产生很大的压力,因此其髋内翻的发生率极高。但PHNA对内侧皮质的连续性要求不高,所以髋内翻的发生率很低。
【参考文献】
[1]王一聪.骨与关节损伤[J].中国医院管理,2014,22(1):10-12.
[2]陈关林.运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治疗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0(7):55-56.
[3]俞光荣.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4,3(4):298—299.
[4]王勇.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短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5(12):497-500.
[5]胡新宇.PHNA与DN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4(2):151-152.
论文作者:赖国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股骨论文; 螺钉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关节论文; 近端论文; 不稳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