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郭玉平1,蔡军2

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郭玉平1,蔡军2

(1陕西省神木市麻家塔卫生院 陕西榆林 719300)陕西省神木中西医结合医院 陕西榆林 719300)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与术前比较恢复良好。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疼痛轻微,且能有效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VAS评分;Cobb角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117-02

脊柱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见类型,多因暴力所致,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1]。有研究表明,后路手术内固定在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本研究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被诊断为脊柱骨折,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且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脊髓神经损伤、骨肿瘤、椎体后壁缺损及手术禁忌症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6~75岁,平均(43.65±3.5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5例;骨折椎体数量:单节段9例,双节段10例,多节段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明确脊柱损伤具体部位及严重程度,初步评估其手术方法,择期手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时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悬空腹部,于伤椎棘突周边注射0.5mL美蓝溶液,再次行X线摄片,确定伤椎的具体位置后以伤椎为中心于腰背部正中切口,逐层分离各皮下组织,最大限度暴露伤椎及相邻椎体相关组织,定位椎弓根,并采用Weinstin定位法将椎弓根螺钉钉入伤椎相邻上下椎体椎弓根,必要时行椎管减压,切除伤椎椎板,拓宽骨道之后进行植骨融合,恢复椎体高度,解除脊髓受压,并行负压引流后关闭切口,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模拟视觉(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前中部高度变化。(1)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治疗后脊柱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正常,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及Cobb角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脊柱功能及感觉功能基本恢复,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及Cobb角明显改善;无效: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VAS评分:采用长度为10cm的游动标尺, “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烈疼痛[4]。(3)ODI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进行评价,共10个条目,满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百分数分别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

2.2 术后恢复情况

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7.52±1.13)分,ODI评分(43.35±3.22)分,椎体前部高度(1.94±0.23)mm,椎体中部高度(1.55±0.33)mm,Cobb角(12.52±6.78)°;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恢复良好。

3.讨论

脊柱骨折主要是因间接外部强力所致的椎骨损伤,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一旦治疗不当将可能导致截瘫甚至死亡。后路手术内固定于后背伤椎棘突处切口,充分暴露病灶部位,可有效避免前路手术脏器阻碍,可更加轻易的将椎弓根钉或是手术器械置入病灶。另外术后通过切除部分骨骼组织可有效恢复骨小梁支架,最大限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有利于伤椎生理功能的恢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术式具有微创性,在术前仍需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椎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提高手术成功率[6]。本研究结果表明,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与术前比较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后路手术内固定创伤轻微,且能有效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焕杰.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9):1451-1452.

[2]尚博,郑建红,方继锋,张劼.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793-3794.

[3]赵树杰.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2):4399-4400.

[4]张峰.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741-3742.

[5]杨安栋,陈秀民,孟庆民,赵瑞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4):69-70.

[6]庄会文,徐春福,马奎志,黄宝鹏,王富强,张桂兴,庄英群.60例脊柱骨折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1-52.

论文作者:郭玉平1,蔡军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郭玉平1,蔡军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