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四种爱的家庭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对孩子的四种爱的家庭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家庭对孩子有四项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有着极丰富的内涵。父母、家庭对孩子的爱、爱的教育,我归纳有四个方面:

一尊重孩子,不溺爱放任不专制冷淡

目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主要存在有下列四种不良倾向。第一,溺爱型。过分地爱孩子,为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父母也不予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第二,放任型。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对孩子不加干涉,听其自然,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第三,专制型。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问题,总是把孩子控制在自己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孩子。孩子的言行稍不合意就遭父母呵斥、责备或禁止,致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与人交往;第四,冷淡型。因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有人关心,正常的需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孩子嫉妒心强,不愿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倾听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谦让和尊重长辈。那种对孩子限制过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专制型和对孩子百依百顺、“拿在手里怕掉,含在嘴里怕化”的溺爱型,以及不关心孩子、放任自流的冷淡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父母在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时,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二优化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彼此民主平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庭成员共同劳动、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家庭成员间坦诚地交流思想、讨论工作和学习情况,都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儿童需要父母的爱,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应亲近孩子,爱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他的人,家庭永远是他最温暖、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决不能由于自己在生活、婚姻、事业等方面的不如意而迁怒儿童,这将导致他们不良性格的形成。父母的爱抚、关注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一系列积极情绪,反之,缺乏亲人的爱和关怀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造成儿童身心的不良发展,使他们的感情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形成孤僻、沉默、冷漠、不信任人、不合群的性格特征。可见,在缺乏爱的家庭中,教育是很难奏效的。

但另一方面,父母一定要善于理智地爱孩子,既不能宠爱也不能放任不管。首先,让孩子从小懂得必要时得自我克制欲望。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从日常小事做起,让他们爱书本、爱玩具、教育他们尊重别人的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克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依赖性强等不良品质。其次,让孩子知道人生除了欢乐必有痛苦和困难,需要经过自身努力才能克服。要从小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心理的承受力和平衡力。

三发展儿童良好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非常重视儿童由对母亲的爱而移情到对祖国和信念的爱。“如果他不会为他人的快乐奉献出自己的爱和精力,那他就说不上是个爱国者,也说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良好情感的培养,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发展儿童良好的情感,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让儿童从爱父母、爱家庭入手,萌发爱的情感。应该让儿童从小就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了解父母为家庭和社会付出的辛劳,为他们付出的人世间最崇高的爱,使他们从小就知道体贴父母,从而产生爱父母的情感;进而逐步扩大到爱同伴、爱老师、爱学校,并能与邻居友好相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使他们逐步了解家乡,了解人类大家庭,关心国内外大事,并萌发爱家乡、爱环境的美好情感。良好的情感,无论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是使其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言行和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谨慎,为儿童做好表率和楷模。要发展儿童良好的情感,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首先,父母要热爱生活和工作。父母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自然流露出来,让儿童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儿童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渐形成稳固的心理倾向。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们如何地同别人谈话,如何谈到别人,你们如何欢乐悲伤,这一切都对儿童有巨大的意义。”其次,父母还应该是儿童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父母尊敬和孝顺老人,外出乘车扶老携幼,一些文明行为父母都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儿童良好的情感就会逐步地发展起来。此外,也可让儿童参与各种献爱心活动,例如,通过让儿童参与保护有益动植物活动,使他们对自然界抱有爱心、同情心,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或让儿童参与关心他人的社会行动,如一起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发展儿童良好的情感。

四培养儿童的交往与合作意识

交往与合作是儿童进入未来社会,成为新时代主人的必由之路。从小加强对儿童的群体性与社会性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与人沟通、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儿童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交往:一种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同龄群体之间的交往。同龄群体间的交往,是一种横向的平等关系,具有地位平等、交往方式自由等特点。在同龄群体的交往中,儿童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因此,同龄群体间的交往在培养儿童分享、公正等社会性行为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它可以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参加小组活动,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商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正地解决问题。为了做好游戏,儿童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多地考虑别人,也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因此,家长或教育者必须有效地利用游戏这一教育手段,把交往、合作、分享、谦让、帮助等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融入儿童的游戏中,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的、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标签:;  ;  ;  ;  ;  

对孩子的四种爱的家庭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