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机制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战线的同志正在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探讨。笔者认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探讨,不可忽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的探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指导思想明确,一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不能削弱,对其地位和作用、方针和原则、内容与途径、方法与手段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不少学校,实际工作和效果为什么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目的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机制上存在问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健全的工作机制。所以,当前在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时候,必须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
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这些机制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缺一不可,一个机制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作。工作机制环节相对稳定,而各环节机制的理念、作用过程和方式,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形势变化了,而机制理念、作用过程和方式不变,就必然违背科学,使机制不健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创新工作机制理念、作用过程和方式。
领导管理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中共中央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而实际工作中,真正建立起这种健全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高校还不多,相当多的高校是党委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组织实施。由于高校党政领导对中央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所提高,过去所谓“两张皮”的现象现在有所改变,但这种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形成两条平行线,相对独立,难以渗透、融合,难以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领导管理机制必须按照中央要求,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必须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
教育机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主体。较多的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两课”教师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责任,缺乏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意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校内外各个方面都应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都应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就校内来讲,“两课”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渠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都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保障机制,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顺利实施服务的。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保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足额配备,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功能互补,素质高,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骨干,并吸引一批素质高,热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补充新生力量。对于兼职、“双肩挑”的人员,要积极支持他们搞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他们两个方面工作做出的成绩都必须充分肯定。“双肩挑”要搞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付出的劳动量,在一定程度上讲要比“单肩挑”大,不应在某一方面打折扣。打折扣的做法,会影响“双肩挑”人员的积极性,有损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造条件组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参加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研究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二是要保证必要经费的投入,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化社会,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教室、寝室口头讲说,需要一定的场所和先进设备,优化教育手段,施行多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经费是否合理确定,列入科目,列入预算,投入多少,能否切实保证,从中可以看出一所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的程度。事实证明,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效果好的学校,必有工作所需经费的足额投入。反之,没有工作所需经费足额投入的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获得一般效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哲理。当然,有了足额经费的投入,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也是不能获得好效果的。因此,保障机制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是要有法制保障。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方针、原则等,中央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具有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但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遵循。
评价机制,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功能,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对于工作开展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功效。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是否落实,应是一个重要参评指标。一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工作部署是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对自身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评价原则是否科学,对一般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标准是否准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条件是否全面等,无不反映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地位是否落实。过去的评价机制不管操作者怎样讲,但总给人一种误导,使人认为智育是“硬任务”,指标好确定,德育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软任务”,指标难以确定。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认识没有到位,没有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激励机制,是通过表扬与批评,颁发奖状、奖金与扣发工资等形式,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惩手段,以达到鼓励、调动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实质上是创新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认识上没有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行动上便是差之千里。一面是用“先进性”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做贡献,另一方面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入冷宫,冷眼相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与金钱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在不同的人群中占有分量不同,但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还存在。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进取,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做贡献。
督导机制,是促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导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的督导机构,对各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总结交流推广好的经验,通报各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此推动整体工作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二是校内督导组织。校内应建立党委组织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的督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了解新形势,掌握新情况,明确新特点,拓展新思想,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部署工作要具体化,既要有一般性相对稳定的总体任务要求,又要紧密联系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要求。同时,部署工作还要有重点,切忌泛泛而谈,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工作的实效性。检查工作要发扬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避免搞形式主义。检查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质是为了督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工作做扎实,做活,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应是首当其冲的重要的一项。抓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必将大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的方面很多。因此,这项工作不是少数人能够做好的,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力量。只要学校党委把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创新是开拓性的工作,重在实践。没有大胆的开拓性的实践工作,就不可能创新。开拓性的实践是创新之母。因此,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必须强化开拓实践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联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联系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立足于发现新问题,研究分析新问题,妥善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