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上海 214211)
【摘 要】 如何认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教育创新与改革,确定自身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品牌,是学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开展精品专业建设,积极打造学校品牌;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打通品牌学校之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学校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内涵发展 品牌 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7-053-03
总书记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精英型教育,而是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海市职业教育确立了"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着力打造专业特色,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所处在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的中职学校,如何认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明确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宗旨、导向和定位,通过教育创新与改革,从而确定自身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品牌,是学校的引领者和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校园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为教育目的实现而建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具体包括学校的建筑文化、绿化与美化、内部的陈设和传播设施等。如果学校的硬件都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指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体制、组织机构和人际关系等,它体现学校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制度。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现象的总称。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建设的层次和标准也不断在变化、升级。一种精神、两个特色、三支队伍、四项制度、五个活动、六种文化构成我校除专业建设以外的基本校园文化架构。
一种精神:学校师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爱校、团结、勤奋、规范、奉献、创新的大众工业学校精神。
二个特色:在"德育为先学会做人,技能为本学会做事"办学理念指引下,德育工作和实训中心建设工作是学校的两个特色和亮点。
三支队伍:教学队伍由教学管理干部、各级骨干教师、理论与实训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组成;德育队伍由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学生自主管理队伍组成;教学辅助队伍由后勤总务、行政管理队伍组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
四项制度:全员管理、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劳动周制度、学生自主管理。这是我们"学会做人"系列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全员管理让每一位教职工都参与学生管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半军事化管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劳动周制度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增强自我监控、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之相配套,学校健全了班主任管理网络,制订了较完整的学生德育分评定制度、评优制度和奖励制度,每次表彰的比例不低学生总数的25%,通过评比和表彰来推动和强化学生管理,改变学生懒散、萎靡的精神状态,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把学生初步"锻压成型"。
五个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党员活动、团员活动、工会活动、教科研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让各类文艺、体育、教育活动充满校园生活,基本做到每周有一次小型活动,每月有一次大型活动,让健康向上的文化充实师生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真、善、美的熏陶。
六种文化:学校开展了专业部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训中心文化、厕所文化的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整洁、优雅,具有文化品味的环境。特别是厕所文化的开展,在学生、教师和来校参观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今学校教学楼的学生厕所干净整洁,水龙头光可鉴人,窗台上绿意盎然,水池边金鱼畅游。我校厕所文化的案例《洗手间里的诗情画意》被评为嘉定区首届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上海市的评选。
"心理教育转化人、环境教育转化人、严格规范的行为教育转化人"的校园文化理念已逐渐成为我们学校的品牌特色之一。
二、开展精品专业建设,积极打造学校品牌
品牌学校的形成离不开精品专业的建设。我们对"精品专业"的界定是:建设理念超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紧密、教学方案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完备、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提出了"四个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以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为龙头,以电气、汽修、计算机、综合文科专业为两翼,积极开展"精品专业"建设。
1、精品专业要有一流设施做支撑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学校从2005起开始兴建各骨干专业的实训中心。我校建成了数控、机电、汽修、电气、计算机等较具规模的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同时实验实训室规章制度齐全,做到制度上墙,责职分明,布局有现代气息、职教特色,体现人性化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机制。其中数控、机电、汽修实训中心是受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学校目前开设的各个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在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学校努力做到"三匹配":实训装备的先进性与企业主流生产技术相匹配、实训场地的环境布局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匹配、实训管理制度与企业生产制度相匹配。学校的实训中心正逐步成为区域内功能最全、设备最齐、数量最多的加工制造类开放式实训中心,学校将努力使之成为集教学、生产、鉴定、培训、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中心的功能。
2、精品专业要有一流教师来执教
精品教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必要条件。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教师的师风、师德、师表、师魂,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才、识、能,尤其是事业心、责任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对于中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自豪感,让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师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以"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尽快使教师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路。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的"初级阶段"建设,90%以上的专业教师参加了技能培训,取得了相应专业的等级工证书,已开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校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所有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任务。对于紧缺专业的教师,可联系企业在关键岗位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掌握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精培养";对于一般专业教师,则利用暑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掌握相应的技术,达到"广培养"的目的;对于基础课教师,则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文化,达到"泛培养"的目的。学校希望能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敬业爱岗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满足实施以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教学需求,尤其是每个专业要有1-2名能洞察市场发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具有专业开发和建设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教师除掌握本专业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外,还要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根据职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择业和就业,形成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独特的文化底蕴、知识架构和教育智慧。
3、精品专业要以精品课程为核心
精品专业建设必须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体现,离开精品课,精品专业也就名不副实。我校继中标上海市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后,按市教委教研室提出的课改理念,各专业均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目标作进一步的修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制定符合行业或市场要求和发展趋势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门化方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专业教材除选用国家和上海市中职优秀教材、统编教材外,结合岗位需要和学校实际开发了一批体现新工艺、新知识、新流程、新技术的校本教材。学校邀请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参与课程的研究和编写,加强理论、实训、实习课程的衔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2008年学校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中职校课程与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学校将根据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做好课程标准的制订、配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课程使用过程的修订等各项工作,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积极打造精品专业。
4、精品专业要有精品体制做保障
在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为强化内部管理,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使学校管理从经验化走向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6月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获得了ISO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学校对管理和服务的各个过程进行了识别,对每个过程实施了有效的持续控制,并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开拓创新的思想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改变了许多陈旧的管理模式,全体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整体提高和良性循环。学校建立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是学校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是向着学校现代化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发展的历史性一大步。在建设以规范性、程序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服务管理体系的同时,学校管理也逐步由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方面深化,十分注重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学校制订了教代会制度,实行校务工作汇报制度,即校级领导定期向教代会代表汇报学校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事项,并接受代表的监督,使学校行政权力的运行保证廉洁、科学、民主、高效。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打通品牌学校之路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校企合作是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的桥梁,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一条必经之路,我校在与众多企业开展合作方面探索了如下的模式:
1、企业冠名班模式
对一些用工量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的企业,学校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组成企业冠名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如我校与上海市天灵开关厂签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挑选企业满意人选单独组建三年制"冠名班",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课程设置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实训,做到了"六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
2、"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把他们的先进设备、先进生产工艺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与南京摩森精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工学紧密结合特点的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产教合作中心",依托南京第二机床厂的技术力量,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开展高、精、尖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教师参与研发,学生参与加工。这一合作把工厂引入学校,双方共同开发和制定教学方案,使学校跟上机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促进了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使学校的教育跟上企业主流发展水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形成了"实习环境企业化,实习教学产品化"。"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眼界,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3、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上海大众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齿轮厂等一大批签约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带有就业意向性的毕业实习。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
4、企业奖学金模式
与我校有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的弗兰克希管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把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引入学校。目前还有上海帝西恩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美卓造纸机构上海有限公司等在校内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按班级人数的比例,实行奖学金制度,由公司总经理亲自颁发,以资鼓励。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班级。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生产过程,使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敬业精神,为学生今后的正式就业奠定了基础。我校已与众多企业合作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07年5月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试点单位,并被授予"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称号。
由于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学校已从单一的职前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大职业教育格局。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包括六大类17个专业和专门化方向,全日制学生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专修学生、网络学员等共计5000余人,同时学校不断拓展对社会的培训功能,职业培训拥有近40个培训项目,具备从上岗证到技师各个等级的培训资质,兼具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大功能于一体。2007年,我校共接待来自国内外同行、兄弟学校参观交流者共52批1019人次,受到了参观者及市、区领导的好评。今后,学校将在探索中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走"求内涵发展,创品牌学校"之路。
参考文献:
1、叶柯、周立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经济日报》2008年9月8日第7版);
2、张老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上海中职教育》2008年第一期P3~P7);
论文作者:高康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企业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实训论文; 文化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