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哲学由研究人之外的世界转向研究人自身以来,超越人的感性存在,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的理想。然而,作为感性活动着的“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常常受制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制度的等条件的束缚。马克思把“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命题,与历史上其他人道主义的实质性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个性尊严,它力图通过活生生的实践去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创造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迄今为止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它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历史局限性也给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两极分化危害了人们的集体心理;趋利性的市场机制日益使人迷失了自我的本质,成为金钱、商品拜物教的信徒;在有些地区,人日益沦为经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长此以往,我们将陷入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异化的人”的泥潭。因此,系统地、辩证地梳理和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的价值实现的得与失,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的社会本质是在其劳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而发展的。人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同一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方面,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以劳动为联系的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依据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劳动联系把人的发展状况由低级向高级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它们所对应的人的发展状况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联合关系。“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独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社会形态。”[1] 104
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下,人处在血缘的或其他人身依附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裙带关系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而人的生产能力也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虽然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但那是原始的丰富性,人的生活总体上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
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对生产力和人的发展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按照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建立在社会化大分工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2] 277这就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雇佣劳动制度确立了“自由人”的地位,人们开始摆脱血缘、地缘以及种种人身依附的生活方式,在政治上也确认了人身独立和公民平等原则,人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开始破坏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危机又引发了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公平”只能成为形式上的摆设。
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人只能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而不能真正发展。主要表现在: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剥削和压迫只能使少数人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得到发展的垄断权,而多数人则不得不为满足最迫切的生存需要而斗争,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和异化,因而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细化的专业分工、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法则等,会破坏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3] 167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之谜”。马克思设想作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物化性和异化性的扬弃,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变换。”[4] 926-927只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5] 120“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主义对应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品经济,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现实中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能否避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必然引发的人道灾难,寻求一种使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共同增值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在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既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原则,又重视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发达和不发达同时并存的时候,就有社会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的选择就是,不经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人道灾难,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的社会发展路径。马克思在晚年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旨在探求东方落后社会以不付出资本主义人道灾难而获得“人与物的价值同步增长”的可能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于人的价值的理念及制度优势
邓小平和马克思一样,都认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不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可以促进人的价值实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可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而不能立即取消这种方式。因为一个社会完全用产品经济替代市场经济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6] 97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开创性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旨在用市场经济获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实现物的价值的增长。同时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人的价值同步增长,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符合人的发展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在客观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不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人。虽然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是,社会的发展又是客观制约与主体选择的统一,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结果。人是协调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展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是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目的是使经济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统一起来,使人们的实践做到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任何社会制度的评价都有两个尺度: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尺度和人的价值是否实现的价值尺度。二者的统一是一复杂的历史过程,甚至有些阶段它们是对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历史尺度为最终目的,使价值尺度沦丧。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要把颠倒的东西重新摆正过来,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价值实现作为生产发展的目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使分散在无数个体中的智慧才能得到发挥。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与精神环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坚实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兼顾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物的增值”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邓小平晚年有一句很深刻、很发人深省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存在居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使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可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为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也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于人的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的成就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能力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就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人身依附状态。实践证明,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是效率较高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7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总体上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主体,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人民生活开始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这些都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了人的能力体系。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使人逐渐从封建的人身依附、计划经济的依赖下解脱出来,成为自己实践活动的真正主宰。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要求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利于培育人的自立、自觉、竞争、创新个性。在市场竞争中,人们必须把自己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即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这就促使个体去预测并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调动自己的潜能,从而使人的能力在空间上展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通过普遍的交换活动,使人的能力得到互补,不仅使人们的整体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带动个体能力提高并趋向全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人的全面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市场经济调动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导引出人的多样性活动,活动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日益丰富。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空前扩大,交往关系不断增多,冲破了血缘、地缘、民族、国家等关系的束缚,使人日益由封闭、狭隘走开放、丰富。其观念则超越了狭隘的传统意识和思想,在最广泛的社会范围内结成了经济的、伦理的、法律的关系,增强了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日益要求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人与自我之间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能较好地化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与人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我的对立,为人逐渐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力体系增强,冲破和摆脱了一些变相的封建道德观念的禁锢和束缚,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等意识深入人心。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于人的价值实现方面面临的弊端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7] 81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我们以此来反思以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且不完善,再加上长期以来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的东西根深蒂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还面临一些不足。
1、市场经济的趋利机制所必然引发的物化现象,也毫无例外地在我国社会中表现出来。如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社会上泛滥起来。长此以往就会使人的精神世界、感觉世界趋向一种绝对的贫困,使人日益狭隘,迷失自我的本质,进而丧失对人的真正本质的追求。
2、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机制带来的收入两极分化日益危害了人们的社会主义集体心理,导致人与人的对立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加剧了人的生存压力,使人不得不较多地关注自我利益的满足,从而使个人主义有所抬头。
3、市场经济固有的物化逻辑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已是不争的事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4、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所引发的“市场失灵”使公共事业投入不足。老百姓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重等问题的出现,将会束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束缚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五、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价值的增值
1、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的自觉性弥补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有位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过去我们是不是对市场经济强调的多了些,对社会主义强调的少了些?”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应该把人的发展与物的增长统一起来。邓小平在注重生产力和物质交换关系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把推进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指标。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人的价值实现,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价值实现。
现阶段,我们必须及时、正确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给人的价值实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有自觉意识的创造活动,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注重改造自身,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创造精神财富,以摆脱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把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付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2、不断完善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实现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创造适合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使人的自由个性最终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当前,我们必须立足全局,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清醒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局势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成熟和完善。
3、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于人的价值实现的作用。发展生产力与促进人的价值实现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使人不断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而促进人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发展还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的,因而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这种理想的发展状况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进程,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使人的价值实现面临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随着实践的完善和发展,相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为人的价值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自由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