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玲[1]2001年在《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文中认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既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登上世界文坛的人,也是以戏剧作品享誉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他的创作中,既有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传统,也有世纪之交各艺术流派的因素。可以说,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家,也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开创人。他的创作对我们了解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契诃夫的剧作以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象征性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洞悉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生活和俄罗斯民族特性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户。他的艺术风格对俄罗斯二十世纪的戏剧具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戏剧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四十年代兴起的荒诞戏剧、五十年代起源并在七十年代得到极大繁荣的道德心理剧、八十年代的“新浪潮”戏剧直至本世纪末的“新戏剧”运动,这一系列重大的戏剧潮流都和契诃夫的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戏剧史上是存在着契诃夫的戏剧传统的。而且,对于这一传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戏剧文学的整体把握。 本文从研究契诃夫戏剧艺术传统的形成及其美学特征入手,通过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史上与此相关的作家创作的考察和论述,阐明契诃夫戏剧艺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史上的演变过程,并以此明确契诃夫在整个俄罗斯戏剧发展史中的地位。
金凌燕[2]2013年在《契诃夫戏剧在新千年中国学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千年,戏剧家契诃夫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契诃夫戏剧的主题内涵和美学技巧两方面对新千年中国学者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考察,契诃夫戏剧以其特有的对人性的哲理性思考,以及美学手法上的弱化戏剧冲突和淡化情节,影响了中国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在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新千年中国学者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契诃夫戏剧研究有了全新的进展,同时也存在可以拓展的空间。本文主要从主题内涵和美学技巧两方面切入,以显示契诃夫戏剧在新千年中国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主要分析新千年学者对契诃夫戏剧中的时间主题、荒诞性主题和生态意义主题等现代性主题内涵的深入挖掘,第二章主要分析新千年学者对契诃夫戏剧淡化戏剧性、运用纯粹客观的视角以及如何获得其特殊的喜剧性等方面的解读,最后总结新千年契诃夫戏剧研究的特点,关注一些有拓展可能的研究特点。
柴德闯[3]2016年在《契诃夫戏剧舞台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提出契诃夫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戏剧的先驱者,其戏剧创新性是独特的,创新内容不仅仅在文本话语空间上,他对舞台空间形态的创新是其对戏剧传统最大的变革点。契诃夫的舞台空间创新也间接的影响了现代戏剧的创新角度。本文试图对契诃夫戏剧创新中的舞台空间形态方面进行梳理,并将之与文本话语空间结合,综合分析契诃夫戏剧的创新性。绪论对契诃夫戏剧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并阐述契诃夫戏剧舞台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介绍契诃夫的戏剧历程的叁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并对欧洲传统戏剧的两个主要形式剧场艺术和广场艺术的舞台空间进行梳理,并进行对比;第二章说明契诃夫的独特舞台空间是由叁个方面影响产生的:一是契诃夫自身生活经历使契诃夫没有受到太多拘束,思想没有得到禁锢,二是由特定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学困境)的影响,叁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体验派”对契诃夫戏剧的呈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叁章则通过文本细读研究契诃夫六部多幕剧的舞台空间形态创新点,并与话语空间相结合构成了契诃夫戏剧的创新性;第四章通过舞台空间形态与戏剧人物、戏剧结构以及表演风格之间的关联,分析契诃夫多幕剧的舞台空间与戏剧风格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特有的舞台空间是契诃夫戏剧创新的基础。
王雅雯[4]2013年在《突破与引领》文中认为契诃夫是十九世纪着名小说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译介、传播和研究,小说所包含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高度肯定。本文着重研究契诃夫戏剧的诗学创新及文学价值。契诃夫的戏剧一度被奉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而因执导他多部作品而出名的斯坦尼拉夫斯基,也是着名的现实主义导演。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现代戏剧流派中频频出现契诃夫戏剧的影子时,学界开始对重新审视契诃夫的戏剧。从国内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契诃夫戏剧对传统戏剧的突破和反叛。这些从理论方面、哲学基石方面、艺术风格的反叛也使得契诃夫戏剧拥有了更高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其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并对后世的现代派戏剧等多种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笔者翻阅国内外关于契诃夫戏剧的研究论文,大多从某一方面的突破性或者对某一流派的影响来进行研究,并没有系统性地梳理契诃夫戏剧的各种诗学创新。同时这些论文中大多没有很清晰深入地说明契诃夫戏剧中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第一章是对契诃夫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分为宏观的世界戏剧的背景和微观的俄罗斯戏剧背景。第二章主要写契诃夫对传统戏剧的突破性,通过戏剧动作的静态性、戏剧结构的突破性、戏剧冲突的消解性、喜剧精神的独创性以及舞台布景的象征性五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契诃夫戏剧的诗学创新重点研究契诃夫戏剧在多个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性,这些突破不仅仅是浅层的关于形式和技巧的突破,更是深层次的对悲喜剧体裁的颠覆以及对新型戏剧冲突的建立。在戏剧冲突一节中最后得出结论是:契诃夫戏剧显性冲突被弱化消解,而强调的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在戏剧结构一节分析研究后得出:契诃夫戏剧为圆圈型结构,而偶数的坟墓方式正是为顺应这种首尾相连的结构;在戏剧动作一节重点写了动作的静态性及作者为此做出的努力,如大量使用停顿、交流的隔阂感和动作的不连贯性;在舞台布景一节则强调布景是超越于物质背景之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在最后一节喜剧精神中,通过分析得出契诃夫的喜剧精神是人物通过各种方式超脱命运悲剧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之喜。第叁章写契诃夫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与贡献,从其对象征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发展、对荒诞派戏剧的启发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来进行剖析。第四章写契诃夫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局限性。
童道明[5]1992年在《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20世纪现代戏剧的研究者们,也把目光投向19世纪末叶的文化,试图从中发现他们研究对象的底蕴和根苗。其中,哲学家尼采和戏剧家契诃夫是最令人瞩目的。 斯坦福大学的马丁·埃斯林教授是最早给荒诞戏剧立论的(“荒诞派戏剧”这个称谓就是他的发明)。他在《荒诞派戏剧》(1962)一书中对这个戏剧新潮作全面阐述之前,先
吴维香[6]2007年在《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五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导致了契诃夫短篇小说主体由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构成;“展示”的叙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小说的时空集中、稳定。这叁点铸就了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第一个叙事特征——“戏剧舞台效果”。第二个叙事特征,契诃夫短篇小说种的人物一般是积极性“特性”与消极性“特性”的融合,因此人物具有混合性特征。第叁个叙事特征,在叙事节奏上,叙述者省略和概述了与主题无关的“催化”事件,使与主题紧紧相关的“核心“事件紧密相连,从而加快了叙事节奏,可以概括为“漫画式的速写”;第四个叙事特征,在情节上,契诃夫关注的不是情节的曲折,而是情节氛围的渲染。第五个叙事特征,在框套型故事中,由于人物叙述者和人物叙述接受者的互动,故事框架被赋予主题意义。这些叙事特征使契诃夫在十九世纪传统小说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之间处于枢纽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
万唐秋子[7]2017年在《契诃夫创作后期戏剧文本人物心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着名作家。他以幽默、讽刺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并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叁大短篇小说巨匠”。学界关于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热度多年未减,但对于他的戏剧的研究热度却持续低迷。事实上,契诃夫一生创作戏剧17部,其中独幕剧10部,多幕剧7部。他的戏剧不但成就卓越,还对现代戏剧影响深远。契诃夫的戏剧中,他创作中后期的五部戏剧最为成熟,它们是《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叁姊妹》、《樱桃园》。这五部戏剧,艺术手法纯熟,思想意识超前,学界对契诃夫的戏剧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五部戏剧上。迄今,学界对这些戏剧的研究,角度多元,成果显着,但美中不足的是,各国学者大多是将这些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来研究,即使围绕其戏剧文本展开研究,也多停留在艺术特色、创作理念、美学价值、现代性、文化比较等方面。鉴于戏剧文本是戏剧的基础,戏剧人物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研究一部戏剧,必须从戏剧文本中的人物着手。国外关于这五部戏剧文本的人物研究,零散而重复。在20世纪初散见于同时代人的评价,20世纪40年代的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中有关于人物的详细阐述。20世纪60年代契诃夫戏剧重新受到重视,学者们发现契诃夫戏剧中的戏剧冲突,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冲突。到了90年代欧美学者一致认为契诃夫开了欧美现代戏剧的先河。国内关于这些戏剧文本中的人物研究,大多掺杂在对他戏剧创作的研究中,例如戏剧冲突、停顿、象征、悲喜剧体裁争论等研究,主要特点是观点陈旧。综上所述,契诃夫创作后期戏剧文本中的人物研究亟待补充。契诃夫创作后期的这五部戏剧,表现的是平淡如水的生活下,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故研究契诃夫创作后期的戏剧文本人物,需要从心理出发。基于学界对于这五部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心理鲜少论及的现状,笔者意欲由这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此作为契诃夫戏剧研究的补充,进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契诃夫戏剧,乃至整个现代戏剧。笔者深入研读戏剧文本后,将这些戏剧中的人物心理划分成叁种类型:苦闷类型、厌倦类型和守望类型。苦闷类型,即人物在戏剧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被理解又无法诉说,而形成的痛苦烦闷的心理类型。在这些戏剧中表现为:被苦闷所纠缠的心理,和对苦闷已经麻木的心理。厌倦类型,即人物对生活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生活的心理类型。在戏剧中表现为:激情后厌倦的心理和平淡中厌倦的心理。守望类型,即人物整体生活态度乐观,等待和盼望新生活的到来,在这些戏剧中表现为,盲目类守望、行动类守望和理想类守望。因为这些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均出自契诃夫之手,所以笔者结合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考量后,决定仅从契诃夫本人出发,探究叁类心理的成因。又因为文学创作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相结合的结果,所以笔者阐释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心理成因:主观上,契诃夫童年的灰色记忆影响了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契诃夫本身的忧郁气质,造成了剧中人物苦闷和厌倦的心理类型。叔本华的哲学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契诃夫,所以他的哲学理念,也在这些剧本中频繁出现。此外,契诃夫在完成每部作品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态,也对剧中人物的心理形成有所影响。客观上,契诃夫的创作后期,正处于俄国沙皇的残暴专制统治之下,人们渴望自由,却忌惮权威。俄国农奴制虽然得到改革,但农奴未得到真正的解放,反而受到更严苛的压榨。政治环境和制度环境双重不堪下,俄国底层人民只能在昏暗的社会中苟且存活。另外,俄罗斯的温顺、敏感、极端化、缺乏理性、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性格,也促成了剧中人物不同的心理。这些戏剧中人物的心理叙写对戏剧和美学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戏剧上,这些人物心理叙写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创作形式,发展了屠格涅夫创造的“抒情心理剧”,开发出以人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戏剧形式。呈现了“人与环境的冲突”的新型戏剧冲突,被称为现代悲剧之源。搭建了“内外双重”的新型戏剧结构,外部是浮在表面的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内部是潜藏于平常生活之下的人物浓烈的内心体验。在美学上,这些人物心理叙写践行了真实的美学原则,真实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保守贵族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真实反映了同时代底层人民的孤独意识、厌倦意识和荒诞意识。人物的心理中还蕴含了无尽的哲学思考,其中有对人生而孤独的思考,人生的不确定性的思考,生活的规律性的思考。笔者最后总结这些讨论的重点,梳理了人物心理的类型,人物心理的成因及人物心理叙写的意义。并发现契诃夫从人物心理出发,刻画了世纪之交的俄国的时代生活,并将这种生活上升到哲学的概括。从这些戏剧文本中折射出的哲理之光依然闪耀,对现代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魏明鑫[8]2015年在《安·契诃夫戏剧作品中的小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东·契诃夫是俄国着名短篇小说家及戏剧家,在19-20世纪之交的世界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在对契诃夫作品的研究中,戏剧研究一直是评论家们探讨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契诃夫独特的戏剧风格更是引发评论家多角度的阐释。本文拟采取作品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小说性”为阐释基本面,分析契诃夫戏剧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核。本文能够从“小说性”这一角度来丰富契-诃夫戏剧研究,挖掘出契诃夫戏剧更为精彩的内核。全文主体部分分为叁个章节,分别为:“契诃夫戏剧人物的非典型性”、“契诃夫戏剧手法的小说性表达”和“契诃夫戏剧结构及情节的小说性表现”。包括绪论和结语共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就契诃夫戏剧研究情况做出了梳理,并对契诃夫戏剧的“小说性”的相关文献做了总结;第一章详细分析契诃夫的戏剧人物,论述契诃夫笔下戏剧人物不同于传统戏剧人物的“典型化倾向”,讨论依赖舞台演出的戏剧如何言说小说文本所呈现的艺术特征;第二章对契诃夫戏剧手法作出分析,从白描的艺术手法、强烈的抒情艺术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推求契诃夫戏剧手法的“小说性”倾向;第叁章从戏剧结构和情节入手,分析契诃夫在戏剧中使用的复调结构和淡化情节的手法,看到契诃夫戏剧“小说性”的外部特征;结语部分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契诃夫戏剧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世界戏剧的影响及意义。相信契诃夫戏剧定会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而被读者不断重读。
马卫红[9]2006年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文中研究说明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一位具有敏锐艺术嗅觉的作家。他身处两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时期,当许多作家还被束缚在传统的创作框架之内,他却独辟蹊径,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又融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而且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契诃夫创作的这一独特性早已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契诃夫小说中现代主义因素还缺乏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用现代主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作参照,从主题思想、审美视角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对契诃夫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作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本论文的题目是《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全文的结构共分四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其中,正文部分有四章。 引言:概述俄中两国的契诃夫小说研究史,其中主要侧重对契诃夫小说中的政治思想倾向和非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这两方面研究的介绍;说明本文选题的动机和必要性、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 第一章《契诃夫与现代主义》由两部分组成:现代主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契诃夫小说的现代主义因素。 本章论述了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括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思想艺术特征,如在思想主题上突出表现了人的异化;在创作观念上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内倾性;在情节结构上违反传统小说的故事设计和安排;在审美风格上倾向描写“丑”和“恶”;运用象征、荒诞和意识流来表现作者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感受等。而契诃夫的小说不论在思想主题上,还是在叙述模式、题材选择、表现方式和审美风格上都表现出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呈现出一种独特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多元共存。 第二章《契诃夫小说的荒诞意识》由叁部分组成:荒诞意识产生的背景;荒诞意识的主要表征;荒诞世界中的非英雄形象。 本章论述了契诃夫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及其种种表现,认为荒诞意识的产生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契诃夫以一颗敏锐的心灵感悟并发现了世纪末人类生存的真实境遇,揭示出人与世界关系的不调和,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人的自我迷失与异化等种种荒诞与反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
高庆福[10]2007年在《从文本到舞台—契诃夫戏剧在中国》文中研究说明契诃夫不仅是世界闻名的小说家,更是成就卓着的戏剧家。他不多的几部剧作在当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戏剧无论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上都对后人影响深远。契诃夫戏剧在传入国内后也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其戏剧在国内传播情况做大致疏理的基础上,按照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顺序分析其戏剧传入国内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国内研究接受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对“诗意”和“情调”的表现为主,通过对几台具有代表性演出的分析,研究导演们按照不同原则对契诃夫戏剧所做的舞台呈现。
参考文献:
[1]. 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D]. 苏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2]. 契诃夫戏剧在新千年中国学界的研究[D]. 金凌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 契诃夫戏剧舞台空间形态研究[D]. 柴德闯.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 突破与引领[D]. 王雅雯. 安徽大学. 2013
[5]. 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J]. 童道明. 外国文学评论. 1992
[6]. 契诃夫短篇小说叙事特征研究[D]. 吴维香. 黑龙江大学. 2007
[7]. 契诃夫创作后期戏剧文本人物心理分析[D]. 万唐秋子. 长江大学. 2017
[8]. 安·契诃夫戏剧作品中的小说性研究[D]. 魏明鑫.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9].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D]. 马卫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10]. 从文本到舞台—契诃夫戏剧在中国[D]. 高庆福. 上海戏剧学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