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追赶发达国家的途径——有关理论、东亚经历和中国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实证论文,发达国家论文,中国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要素
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里。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否以及什么时候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关系到30多亿人口的生活。因此,研究最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要素,是经济学家在本世纪以及下世纪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般说来,有六个方面的要素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1.不同民族的爱好和观念:比如爱好可以是对时间、收入冒险和休闲的态度;观念可以包括诚实、纪律和信仰。
2.先天条件:自然的,人造的,人力资源;地理位置,语言,外国援助。
3.技术:产品设计,处理加工方法。
4.结构:比如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占的比重,出口占的比重以及收入的分析。
5.政策:比如金融、财政、货币、工业、外贸等方面的政策。
6.法律法规:宪法、法律和法规,人为的限制如传统和道德规范。
上述六大因素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这是重点分析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备和必要条件。
关于人均资源占有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两个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观点认为,资源多机会也多。另一种理论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多少与经济的发展是成反比例的。其主要理由是,资源匮乏和人口压力刺激生产,使劳动的分配更加合理,前后连接也就更加有效。
据观察,亚洲四小龙比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拥有的资源少得多,然而在他们之间,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是最好的。因此,自然资源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必要条件。外贸和投资的增加会降低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进口原材料而出口产品的国家来说,地理位置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经济高速成长国家(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海上运输。而几乎所有处于内陆的国家或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如乌干达、马拉圭、中国的内陆省份)。然而,许多临海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菲律宾)也很落后。因此,临海的地理位置似乎只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它不仅能降低一个国家的运输费用,也能减少对其它国家的依赖。而一个国家是否靠近经济发达国家或位于内陆山区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多山的瑞士和偏僻的澳大利亚都是发达国家,墨西哥,虽然靠近经济发达的美国,但仍然较落后。
如果没有直接出海通道,那么靠近经济发达国家的地理位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奥地利和瑞士都是内陆国家,但他们都很发达。奥地利的邻国有德国、意大利、瑞士以及其它国家。而瑞士的邻国有法国、德国、意大利。博次瓦纳是个内陆国家,但经济发展却很快。它的邻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非,并依赖于南非的海上运输。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人力资源(依赖于营养、健康、教育)似乎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营养不良和差的身体会导致体力和脑力的下降。不识字影响科学知识的学习。所有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经济起飞都依赖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三个决定因素。广义地讲,这三大因素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备条件。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他们的发展潜力。实际上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在上一个世纪都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发展得慢。这种现象主要是技术引进的障碍所造成了。不利的地理位置、不足的人力资本以及一些体制结构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障碍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技术转让、技术运用、技术环境方面的障碍。
第一,技术转让方面的障碍,如经济制裁、贸易战、禁运、抵制以及技术转让的禁止。技术转让冲击劳动力市场,改变资源环境,使得现有人力资源资本过剩,而且降低了生产者的利润。在十五世纪,巴黎书记协会就曾阻止印刷术进入巴黎达20年之久。
第二,可能存在一个技术转换障碍,如缺乏最基本数量的资源资本或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市场等。
第三,技术交易障碍,比如落后的基础设施、合同的执行不力,不可预见的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交通设施、通讯、水电气供应不可靠。联合国的执行也许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法律的不严谨、文化的冲突而变得昂贵和不可预见。要解决这些障碍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因为在技术引进、合同执行、人力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难题。但是,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这引起障碍的互相联系,这就是说成功的技术引进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显然,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作出积极的努力,不幸的是政府本身也会成为一个障碍。比如,中国明朝和清朝的一些皇帝就禁止对外贸易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如果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有足够的人力资本,高效的体制能够克服技术引进中的障碍。从本文第一部分所例举的6个条件中,条件3和条件4能克服转换障碍,而条件1和条件2克服交易障碍。只有当上述六种条件都得到满足,长期实际增长率才能达到长期潜力增长率。
三、经济结构及资源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的所有障碍都克服了,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往往还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由于技术和体制的原因,还有其它诸多因素。
第一,有关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政府投入/国民生产总值,出口/国民生产总值。在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的比重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领域,提高了国民生产率,因为工业生产率高于农业生产率,同时也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政府的投入逐渐增加,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的。但政府投入的比率在一个发展阶段是应该相对稳定的。要达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需要一个强硬而有节制的政府,强硬的政府应该推动经济合同的执行、不同领域的合作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不应该没收私人财产和阻碍市场的发展。
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应该大大增加,这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口方面的劳动生产率比其它领域增长得更快。总的来说,出口的增长会逐渐从相对优势、经济规模、竞争、技术转让、知识外溢等诸多方面得到好处。
第二,资本方面:人口或劳动力的变化,人力资本和资源资本的变化。在一个国家经济起飞前几十年里,食品和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将会导致出生率的激剧增长。在经济起飞后,由于更多的妇女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保障系统,出生率将会下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增长肯定会超过人口的增长。粗略计算,在东亚经济腾飞的第一个阶段,劳动力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2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60年代至80年代的东亚新兴经济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
经济腾飞的早期,人力资本往往是匮乏的。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转让来的先进技术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在国内私有的、公有的领域中以及外国的领域中数量又很有限。首先,随着社会人力资本储备的增长,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汇报也增长,然而其增长率却低于社会的增长率。其次,尽管基础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较高,政府总是把人力资本投资于高等教育。再次,进口人力资本比进口资源资本难得多。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总是向发达国家流失。
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
(一)中国在未来30年中的经济增长潜力
以购买力为基础来测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93-1994年美国的十分之一。根据美国以前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就劳动生产率而言)将会在未来15年达到6-10%,未来的15-30年达到4-6%。
中国能否达到上述增长率,取决于是否具备五个条件:1.有一个稳定的政体;2.这个政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经济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管理;4.市场向世界开放;5.发展世界性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经济建设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80年代早期开始的政府官员调整,即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这项工作到1990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1993年一个正式的公务员制度已部分运转,公务员都是根据能力,经过考试而选拔的。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大量的公司成立,而相应的管理体制鼓励公司尽可能地获得利润。在政党中、官员中、商人中的权力分流正在进行,但还不够完善,使得监督非常困难。在中、低层官员中,集体决策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手段。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调委员会作为合作的重要机构也正式运作。
虽然中国的人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军事技术转让仍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创立,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使得发展世界性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条件成熟了,与日本和东亚经济的显著区别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努力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型对经济的增长是意义深远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转型能够使中国经济逐步地依托市场机制;其次,国有经济比非国有经济效率低下,但却占据着一半多的工业资产;再次,经济效益差的国营企业占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4%。
假如目前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相关的增长率持续下去的话,大约20年以后,中国就会过渡到一个“标准”的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营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5%和投资的10-20%,而中国相应的比例却为30-40%和55-65%,中国还应该把国有企业股票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这将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当然,如果中国政府主动出售小型国营企业,而把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变成股份制,这个过程会加快。……
如果经济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管理这个条件不具备,中国就不可能达到其潜在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成功地转型可以提供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能力,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加速实际增长率。
(三)机构和资金方面
就象前面所阐明的那样,实际增长率还要受到资金和机构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短时期内。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转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大约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力仍然在农村中,非农业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40%、50%,这已经是比较高了。如果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工人,那么他的劳动生产率将比以前提高4-5倍。因此,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目前农业和非农业相对应的增长率继续下去的话,那么30年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将只占目前的─。当然,历史上随着工业化的进程,1/3农业劳动力增长非常慢,甚至有可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从20世纪60-90年代早期,韩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60%降到20%。因此,30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比重完全有可能降到目前的1/4或1/3。中国政府的投资预算支出从1950年——1970年保持在25%以上,80年代降到20%,90年代初期降到20%以下。当1994年降到15%时,由于税制改革,预计会上升,这是可能的,因为日本在50年代和东亚新兴经济国家在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都曾经达到20%。中国的出口增长还会持续十来年。目前中国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低于50%,而美国是70%,日本是10%。因此,中国出口将会继续增加,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十来年。
劳动力的增长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的增长率将会减小。从1978年——1995年,劳动力以每年大约30%的速度增长,比人口增长率高出2倍。这是由于60年代高出生率造成的。由于计划生育,70年代初期,出生率降下来了。在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如山东、上海的人口增长率降得更低。在未来的30年里,劳动力的年增长率将会低于20%。
类似于60年代的新型东亚经济国家,中国经济开始在80年代起飞,成人识字率为60%至70%,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4至5年。在最近几年里,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大约只占国民收入的30%,仍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
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储蓄率从20%至25%(除了大跃进和文革中的几年)增加到70年代和80年代的30%至35%;在最近几年,已经增加到了35%至40%(世界银行1994年统计)。在未来,储蓄将很难再增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预测,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在30年内接近长期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15年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加70%-10%,再过15年,将增加5%-7%。这个预测有以下三点理由:
由于还存在市场保护权力主义,尤其是权力分配还没完全实现,监督机制还不够有效,腐败现象还会产生,在短期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出口的增加,将会极大地影响经济增长率。
(英语原文刊登于《中国经济论坛》1997年第2期。本文标题由译者根据原文内容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