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雷海玲

湖南省永兴县中医医院 423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偏头痛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5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实施中医内科治疗,其余5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接受常规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前者为90.00%,后者为6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疼痛评分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相较于治疗前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对照组的变化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头痛次数分别为(1.80±0.65)次/月、(3.84±1.06)次/月,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2.72±4.11)h、(21.72±5.8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疼痛评分;疗效

偏头痛在神经内科中比较常见,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搏动性疼痛、精神萎靡等,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1]。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功能调节紊乱等有关,临床中多采用药物治疗,容易造成药物依赖性。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性分析来研究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影响,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5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余5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50例患者中,包括了26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4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6.2±2.7)岁,病程在1-16年之间,病程均值为(6.88±2.35)年;观察组50例患者中,包括了25例男性患者和2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2~4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6.8±3.0)岁,病程在1-17年之间,病程均值为(6.92±2.44)年。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例如解热镇痛药、钙离子通道阻断药、麦角胺类药、β受体阻断药等。观察组实施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采取对症治疗:①肝肾阴虚型,药方主要包括熟地、山药、丹皮、山茱萸、菊花、枸杞子等[2];②肝郁气滞型,药方主要包括醋元胡、柴胡、白芍、珍珠母、全蝎末、郁金等;③风阳上扰型,药方主要包括珍珠母、生牡蛎、石决明、、炒栀子、川牛膝、麦芽等;④瘀阻脑络型,药方主要包括红花、葛根、丹参、赤芍、桃仁、佛手、地龙、川芎、生龙骨等[1]。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2.2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2.3对比两组的随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头痛次数相对较少、头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三。

3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不理想。偏头痛患者多采用综合药物疗法,包括阿片类药物、非字体抗炎药、麦角类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4],但是存在一系列药物副反应,临床治疗具有局限性,长期用药会导致药物依赖性,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肾虚、气滞、淤阻等有关,属于“头风”等范畴,临床或中应采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药方[3]。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了对症治疗,采用的中药成分中,赤芍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山药具有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川牛膝能够活血通经,祛风除湿、佛手主治疏肝理气、菊花能够收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山茱萸有着益肾固精的作用,诸药合用发挥了清热解毒、补虚益肾的功效[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有26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中有21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2.00%,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5.65±1.33)分、(5.68±1.40)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1.20±0.49)分、(3.11±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80±0.65)次/月、(12.72±4.11)h,对照组分别为(3.84±1.06)次/月、(21.72±5.83)h,观察组患者的头痛改善情况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接受中医内科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以及预后情况均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组[2]。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超豪. 经筋扬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2]于永波. 辨证用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闫杨杨. 基于数据挖掘理论探究德国偏头痛的中医药证规律及中药疗效[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宁艳哲. 基于磁共振静息态的针刺足临泣对偏头痛疼痛相关脑网络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5]姜雪红. 基于伏邪理论预防无先兆型偏头痛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论文作者:雷海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雷海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