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若干问题研究——兼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力或者叫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生产力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整体
生产力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它具有社会性、实践性、整体性等特征。现实性指生产力是一种改造自然、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社会性指生产力不仅仅从数量上看是社会拥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的总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不仅包含人对自然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则指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诸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机组合的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离开这个总系统,任何生产力因素都不会有创造使用价值的功能。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1 〕从马克思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这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整体可以列成如下图示:
从上列图示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构成有三个基本层次:
(一)生产力系统的基本层次 由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态,是生产力其它一些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我们称为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它们存在于古往今来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的社会生产之中,属于生产力系统基础层次上的因素。
(二)生产力系统的中间层次 科学、技术、信息都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们通过附着在“实体性”因素之上或渗透在这些因素之中,改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质或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构成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或“附着性”因素,属于生产力系统中间层次上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潜在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这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系统知识,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实的生产力,即科学技术在同生产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能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
信息是指对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描述,是事物的实际状态或观念状态经过传递以后的再现。作为构成生产力因素之一的信息,实际上是指生产信息。在任何社会,生产信息都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生产信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消除生产力因素的不确定性,使生产力诸因素得以组合为较高效益的系统。另一方面,沟通生产力系统同外在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使生产力系统顺利运行。
(三)生产力系统的最高层次 生产管理是人们采取的对生产环节的一种自觉的控制。它包括生产力的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策、时序安排及分工协作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合理地解决了,上面讲的各个生产力因素才能进入实际的运行,较好地发挥其效益。因此,生产管理也可称为构成生产力的“运行性”因素。它属于生产力系统最高层次上的因素。
现实的生产管理有三重属性:作为生产力因素的属性,作为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属性和作为上层建筑环节的属性。当我们把生产管理看作生产力系统的一种重要因素时,是指撇开了后两种属性而言的。过去,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传统理解,只看作为劳动者的人的因素和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的因素,忽视了渗透性要素和运行性要素这两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发展生产力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包含着上述三个层次的因素,这三类因素在生产力系统中处于不同地位,发挥不同的功能,彼此结合起来,使生产力构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有机体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并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 〕邓小平于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新情况和新经验,于1988年9 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正确地理解这一论断,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技是第一位的变革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不是说它是脱离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这样的物质载体而单独存在的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而是说它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渗透到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凝结到生产力诸因素中的科学技术愈多,就将大大促进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发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的观点并不相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者是最强大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如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3〕列宁说:“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 ”〔4〕毛泽东说:“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5〕劳动者之所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是最强大、最首要的生产力,这是因为:第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因素,是物化劳动;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即劳动者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动物,是活的劳动。自然界靠人去认识和改造,科学是人发明并且靠人去运用,工具是人制造并且靠人去使用。这一切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结果。第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不过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即劳动者,才能把它变成现实的直接生产力。所以,没有人的劳动,根本不存在什么物质生产,因而也谈不上什么生产力。从“物”由“人”来创造和使用、操作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可见,说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是从人是生产力发展中能动的因素这一角度来说明的,而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从科学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来说明的。这两个观点的侧重点不同,角度不同,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则明确揭示了现代生产力的构成特征,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
(三)科学作为生产力,即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目前,许多人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而把哲学社会科学排斥在外,这是不妥的。因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是科学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产生了一系列交叉科学。例如,经济管理学就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组织、发挥、协调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以达到最佳结构,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经济管理学本身,就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相互渗透综合而成的科学。
从实际情况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受到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而且也要受到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学科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我国自然科学在许多领域也很先进,有些甚至是世界第一流的,为什么我国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么大呢?原因之一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管理学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中,人和工具的矛盾,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矛盾,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之间的矛盾等,又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的矛盾。其中,人和工具的矛盾是生产力内部的主要矛盾。人对工具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工具是物力和智力的统一。人们总是在既得物质力量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制造工具的。工具的制造至少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物质条件,即现成的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二是智力条件,即经验、技巧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两个条件,对于每一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人能发挥多大的能动作用,创造出什么样的先进工具,却不能超出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而要受到这个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分析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时指出:“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自然兴起的。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又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工具发展的普遍规律。工具发展的这种规律,反映了人们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来源于经验、技巧和科学。因此,人的经验、技巧和科学是变革工具的主导因素,尤其是近代以来,工具变成为物化的智力,科学也就因此成了工具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力量。
新工具一旦被创造出来和普遍使用之后,又反作用于劳动者;随着新工具使用和推广,要求培养大批与它相适应、更高质量的劳动者来作用这些最先进的生产工具。这样就将会普遍地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因为为了使用新工具,采用新技术,人们就得重新学习,以便普遍地掌握新技巧和新技能。这时,工具就反过来作用于人,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劳动者为什么要去制造和采用新的工具呢?这是由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矛盾引起的。劳动对象的性质不同,要求有不同的劳动工具。弓箭产生于狩猎和战争的需要;农业生产促进了耒、锄、镰等的发明;为了开采矿藏,才有了各种采掘工具;现代人需要利用太阳能、原子能等新能源,人们就致力于创造利用各种新能源的工具,随着新型劳动对象的出现,工具也就必定要获得相应的发展。但是,新工具又不都是被动地等待劳动对象的需要而出现的。相反,它可以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使劳动对象成为经过劳动过滤的原材料。现代的各种合成材料,都是劳动的产物。随着工具的发展,人们可以占有更多的自然物。同时,为了制造新工具,人们就需要利用和占有更多的自然力。新材料的出现,新能源、新资源的利用,反过来又推动着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正是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这种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又依赖于科学的力量。
生产力各种基本要素的发展,生产力的成分(即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结构的矛盾也就产生了。生产力结构的不断完善,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作用。完善生产力结构的主要途径,是改革控制系统、工艺方法和流程、管理方法和体制等。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根本的途径是用科学思想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这是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要素,不仅生产工具需要劳动者去掌握,而且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也完全依靠劳动者。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说,劳动者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没有劳动者,劳动过程就不能变为现实。尤其是在现代,劳动过程成为科学过程之后,自然科学进入了生产过程而为生产服务,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科学化为劳动过程将难以实现。
总之,科学在生产力矛盾运动中的作用表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四化“关键是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认真领会这些重要思想,并使之转化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力量。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页。
〔4〕《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