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戴荣庚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戴荣庚

江西省抚州市东临新区七里岗乡中心小学 戴荣庚

语文教育的核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点然探求新知火花,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当学生兴趣盎然时,会产生良好的情绪,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发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用心去做,有时竟能达到痴学程度。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然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入手。例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激趣导入: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们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你们想知道不管纸飞机飞得多远、多高,最后总是会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二、创造宽松和谐环境,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一般是无法有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能自由的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三、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便是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使他们对外界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

2.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瓣,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关于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心情地去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论文作者:戴荣庚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戴荣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