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考释-以《左传》为据论文

【历史研究】

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考释
——以《左传》为据

朱 凤 祥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春秋时期,宋国的官制大致可分为外朝官和内朝官两大系统。据《左传》等文献,宋国外朝官包括卿官和卿以下的辅佐官,卿官设六职,即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六卿之下有少司马、少司寇、少司徒等辅助官,主要负责处理“民事”“官事”;内朝官主要有大宰、少宰、司宫、巷伯等,主要负责处理国君或卿大夫的“神事”“家事”。宋国官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君之下,六卿轮流执政,且一般皆设复职;六卿皆为公族,异姓贵族很难挤入;地方官设置变革不大,基本上是因循周制。

关键词: 春秋;宋国;官制;六卿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官制大体一致。司徒、司马、司空是西周诸侯国的三卿,此外还有司土、司工等官职,皆由周王亲自任命,即《礼记·王制》所谓“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杜预注:“命于天子者,天子选用之,如今诏书除吏矣。”[1]350大夫以下,则由各国君主任命。进入春秋以后,列国为了适应对外争霸、对内稳定局势的需要,在官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官制日渐衰微。但是,各诸侯国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又不尽相同。大体而言,鲁、卫、郑、宋是一个系统,晋是一个系统,楚是一个系统,齐是一个系统。其中,晋、楚、齐三国变革较大,鲁、卫、郑、宋系统,相对说来较为保守,基本因循周制,任用公族执政,由强宗大族擅权。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有异,鲁、卫、郑、宋等国的世族政治、职官设置和执掌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在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3.73±14.52),运动功能评分为(54.74±25.3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1.28±8.39)分的日常生活能力和(36.47±22.98)分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与之言,弗应,从之及寝门,弗应而入。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肥也不得闻命,无乃罪乎?’曰:‘子弗闻乎: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2]192-193文伯之母认为,外朝是季康子事奉国君履行职责的场所,内朝是季康子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这都不是她与季康子交谈的场合。这一记载说明,周代无论天子还是诸侯、卿大夫都设有内、外朝,内朝处理的是“神事”“家事”,属于家族内部事务;外朝处理的是“民事”“官事”,属于公共行政事务。内、外两朝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两重属性:内朝体现其家族的、血缘的、宗法的特性;外朝体现其国家的、地缘的、政治的特性。[3]当然,无论是在周王室还是在诸侯,内朝官与外朝官的职能区别都是相对的,内朝官并不是不能插手公共事务,外朝官也未必不能涉及家族事务,但“重大政事仍须由外朝讨论决定”[4]104

从官职的执掌相对而言,宋国的官职亦可大致分为外朝官和内朝官两大系统。兹以《左传》文本及注疏为据,参以其他相关史籍,对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进行互证考释。

一、宋公室外朝官

宋公室的外朝官包括卿官和卿以下的辅佐官。

据《左传》,宋国卿官设六人,称为“六卿”,即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韩连琪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央官制及其演变》一文中总结宋国的“六卿”说:“宋国也有司马、司徒、司城(即司空),唯三司上尚有右师、左师,下尚有司寇,合称‘六卿’。”[5]

宋六卿首次出现于《左传·文公七年》:“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6]556排序为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左传·文公十六年》所叙次序同:“于是,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6]620-621又《左传·成公十五年》:“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6]874这里所叙次序亦与上相同,只是司寇分为大司寇和少司寇,又有大宰、少宰。又据《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輓为大司寇,以靖国人。”[6]1434则时六卿序为大司马、大司徒、司城、左师、右师、大司寇。又《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为大司寇。”[6]1729时六卿又以右师、大司马、司徒、左师、司城、大司寇为序。宋国六卿排序前后有所不同,说明执政卿不独一职所司,正如杨伯峻所说:“盖因时世不同,六卿之轻重遂因之而移易。”[6]556六卿之中,通常以右师为执政卿,如公子成、华元、华亥、乐大心、皇瑗、皇缓等。殇公以前皆以大司马执政,华督以太宰执政。宋襄之世,左师居右师上。

右师: 宋执政卿,掌国政。在不同时期地位职权高低不同。在华元、华阅执政期间,宋以右师为执政官。《左传·成公十五年》:“秋八月,葬宋共公,于是华元为右师……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6]874掌“君臣之训”,可知右师乃行使君臣训令的执政官。此外,右师还同左师一起分掌国都不同区域。《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二师命四乡正敬享。”杜预注:“二师,左、右师也。乡正,乡大夫。”孔颖达疏:“此传言二师命之者,上文右师讨右,左师讨左,则宋国之法,二师分掌其方。左右各掌其二乡,并言其事,故云‘二师命四乡正’也。”[7]865

不断完善治黄规划体系。努力使治黄顶层设计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相适应,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在流域9省(自治区)大力协助下,经过6年不懈努力,完成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一批重点规划取得新进展。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等11项规划通过水利部审查,无定河、伊洛河等5条跨省(自治区)支流综合规划编制完成,黄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等10项专项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左师: 与右师同为宋执政卿,掌管国政。在不同时期地位职权高低不同。据《左传·僖公九年》,宋襄公嗣位后,“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6]331。则此时左师为执政官。宋昭公以后,《左传》叙左师皆次于右师之后,说明左师地位有所下降。宋共公卒后,华元以右师听政,宋国发生内乱,华元“使向戌为左师”以靖国人。可知,此时左师是执政官右师直接任命的辅佐官。此外,如前,左师还同右师一起分掌国都不同区域。

司马: 即大司马,又称司武,掌军政。《左传·襄公六年》:“子荡怒,以弓梏华弱于朝。平公见之,曰:‘司武而梏于朝,难以胜矣!’遂逐之。”杜预注:“司武,司马。言其懦弱不足以胜敌。”[7]847杨伯峻注:“司武即司马,武马古同音,且宋国司马之职掌武事。据成十五年《传》,老佐为司马,又据成十八年《传》,老佐以围彭城之役死,其时华弱或代之……宋平公之意谓以国家主管军事之长官而被人在朝廷中梏桎,而欲使其取胜他国,更不易矣。”[6]946《说文》“马”部云:“马,武也。”司马称司武或因此。司马除掌军政外,也主管车马、甲兵之类军需物品。《左传·襄公九年》:“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孔颖达疏:“服虔云:‘皇郧,皇父充石之后,十世东乡,为人之子,大司马椒也。’车马甲兵,司马之职。使皇郧掌此事,皇郧必是司马也。校正主马,于《周礼》为校人,是司马之属官也。”[7]864

司徒: 即大司徒,掌赋税及徒役。《左传·襄公九年》:“春,宋灾。……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正徒,役徒也,司徒之所主也。”孔颖达疏:“言‘具正徒’,司里所使,遂正所纳,皆是临时调民而役之,若今之夫役也。司徒所具正徒者,掌共官役,若今之正丁也。”[7]861-86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云:“《周礼》大司徒掌徒庶之政令,小司徒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凡国之大事致民,是司徒掌徒役也。言具正徒,司里所使,隧正所纳,皆是临时调民而役之。若今之夫役。司徒所具正徒者,常供官役,若今之正丁也。”[8]1040杨伯峻进一步注谓:“华臣,华元之子,为司徒。《周礼》,大司徒掌徒庶之政令;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此皆司徒掌徒役之证。或是首都郊区中供常役之徒,据《周礼·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此即正徒之义。”[6]962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其书法也非常高妙。一次,唐太宗正在临摹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字,写“戬”字时,正好看见虞世南走来,他便只写个“晋”旁,让虞世南补上“戈”部。第二天,唐太宗把字拿给魏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作,唯‘戈’法似虞世南。”

司寇: 即大司寇,各诸侯国均置此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左传·襄公九年》:“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杜预注:“乐遄,司寇。刑器,刑书。”孔颖达疏:“此人掌具刑器,知其为司寇也。恐其为火所焚,当是国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为刑书也。”[7]863杨伯峻注:“乐遄为司寇,是刑官。具备刑具,于大火中必有为非犯禁之人,所以刑之。亦如之,各尽其职责。”[6]962这是《左传》关于宋司寇职掌的唯一一条记载。据前引《左传》文公七年、文公十六年、成公十五年、昭公二十二年、哀公二十六年诸《传》文,司寇在宋六卿中居于末位。但有时地位也相当于执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子朝卒,使乐吕为司寇,以靖国人。”[6]643

从以上宋国“六卿”之职司及实践操作来看,右师、左师官最为尊贵,实掌国政,相当于郑国之“当国”“为政”。但宋国为政之卿官,并不完全限于右师、左师。比如,《隐公三年》“传”载:“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杨伯峻注:“属,今嘱托之‘嘱’字。”[6]28可知,孔父当时以大司马为政;又前引襄公九年,乐喜为司城以为政;又桓公二年《传》载宋大宰华督“已杀孔父而弑殇公……遂相宋公”[6]85,《韩非子·说林下》:“宋太宰贵而主断。”[11]187华督是时盖以太宰为政。章炳麟在《春秋左传读》中取《白虎通·上爵篇》引《王度记》云:“《王度记》所云,实取于宋制耳。有权即为贵,不必卿也。督为大宰,遂相宋公,主断即相也。”[12]11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宋六卿自殇公以前,则大司马执政。督杀司马孔父,遂以太宰相。襄公即位,子鱼以左师听政,而《传》文始终称司马子鱼,疑是时始立左、右二师,而子鱼以司马兼左师,后遂为专官也。然春秋官皆尚右,《传》叙宋六卿皆先右师,是宋卿以右师为长。”[8]1127-1128

司城: 掌工程营建,即周王室和其他列国之“司空”。宋国无“司空”,改称为“司城”。《左传·桓公六年》:“宋以武公废司空。”杜预注曰:“武公名司空,废为司城。”[7]183《公羊传·文公八年》:“宋司城来奔。”何休注云:“宋变司空为司城者,辟先君武公名也。”[9]291宋武公名司空,为避其名讳,故改司空为司城。且司空掌工程,以筑城为主职,改“空”为“城”恰合其义。春秋前期司城地位不甚高,在六卿中仅高于司寇。《左传·襄公九年》:“乐喜为司城以为政。”杜预注:“乐喜,子罕也,为政卿。”[7]86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此《传》有以为政为救火之政。但历检《传》文,郑人讨贼,宋人献玉,扶筑台之讴,削向戌之赏,皆是政卿之任,故言为政卿也。”[8]1057《战国策·周策》云:“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10]14子罕本为执政(相),为代宋君受过而改任司城(司空)。大概因此之故,子罕虽仅担任司城,依然大权在握,故自子罕以后,宋国长期以司城为执政官。子罕亦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称司城姓。

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可归于宋公室内朝官的官职主要有:大宰、少宰、司宫、巷伯、寺人、内师、御士、司星、宗、祝、门官等。

场区下伏基岩岩体内软弱夹层不发育,调查过程中未发现有基岩顺层发生滑移的迹象,边坡上目前所发生的地表裂缝、塌滑及地面不均匀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主要系上部覆盖层土体失稳破坏造成,且因地形起伏不平,地表上多呈台阶状,局部台阶临空面高达10m,高陡的土质陡坎受暴雨影响易产生垮塌现象,为边坡上土质边坡发生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提供了条件。综上,边坡上破坏模式主要为上部覆盖层土体沿基覆分界面发生破坏失稳或上部覆盖层土体局部发生破坏失稳两种形式。

少司寇: 大司寇之佐。前引《成公十五年》“传”:“鳞朱为少司寇。”又《昭公二十年》“传”:“(华亥)使少司寇以归。”[6]1414

少司马: 大司马(司马)之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华费遂生华、华多僚、华登。为少司马……”[7]1413

石英毛细管柱Rtx‐5ms(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初温为60℃,以2℃/min升至140℃,保持5 min,再以10℃/min升至200℃,保持9 min。分流比为15∶1,载气为高纯He(99.999%);载气流量为1.0 mL/min;气化室温度为250℃。质谱条件是:离子源为EI源;离子源温度为230℃;四级杆温度为150℃;电子能量为70eV;接口温度为280℃;溶剂延迟2.5min;质量范围是40~500m/z,进样量为1μL。

少司徒: 大司徒之佐。前引《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据此按:“则此宋又有少司徒。”[8]1041顾栋高以宋国有大司徒,推知亦当有少司徒。但据《左传》等文献,宋职官无载“少司徒”者,故顾说可存疑。

大宰: 宋公家务总管并辅助宋公治国。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左传·桓公二年》:“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督)已杀孔父而轼疡公,……故遂相宋公。”[7]137-138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据此按:“太宰在六官之下,而此《传》云遂相宋公,盖非常制。”[8]1034据《左传》,诸侯各国均设有“大宰”一职,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鲁事云:“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杜预注:“大宰,官名。”孔颖达疏:“《周礼》: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焉。”[7]129-130相对于宋,其他诸侯国之大宰如楚国不似宋大宰位高权重,“楚以令尹、司马为要职,太宰之官非楚所重”[8]1033-1034

工正: 司马属官,掌管国之车服。《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杜预注:“校正主马,工正主车,使各备其官。”孔颖达疏:“巾车、车仆,职皆掌车,乃为宗伯之属,昭四年传云:‘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是诸侯之官,司马之属,有工正主车也。”[7]86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司马之属,无主车之官,巾车、车仆职皆掌车,乃为宗伯之属。昭四年《传》云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是诸侯之官,司马之属有工正主车也。”[8]1095杨伯峻注:“工正亦司马属官,昭四年《传》可证,《周礼》掌车之官属宗伯,与此不同。”[6]962齐、楚等国亦设置工正,不过楚称“工尹”,掌百工之事。

封人: 掌封疆边邑之事。《左传·文公十四年》:“宋高哀为萧封人,以为卿。”杨伯峻注谓:“萧,宋邑,见庄十二年《传》并注。封人,镇守边疆之地方官。高哀由萧邑大夫而升为卿也。”[6]606又《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干犨御吕封人华豹,张匄为右。”[6]1429按郑国亦设封人官,执掌与宋同,如《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杜预注:“封人,典封疆者。”孔颖达疏:“《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郑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时界也’。天子封人职典封疆,知诸侯封人亦然也。传言祭仲足为祭封人,宋高哀为萧封人,《论语》有仪封人,此言颍谷封人,皆以地名封人。盖封人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颍谷、仪、祭,皆是国之边邑也。”[7]55

褚师: 司徒属官,主市场管理等事务。春秋宋、郑、卫等国,管理市场的官吏均称为“褚师”。《左传·昭公二年》载有“请以印为褚师”,杜预注:“褚师,市官。”[7]1177《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杜预注:“段,共公子子石也。逆以入国,受享礼。”[7]965杨伯峻注:“褚师,官名,此以官为氏。”[6]1054依春秋礼仪,季武子在鲁国为上卿,作为郊迎的宋国官员,按照对等之礼,爵位也应相当于卿。由此可见,褚师段虽然只是管理市场之官,但地位相当高。而能够“以官为氏”,则说明段(子石)担任“褚师”之职时间长且为人熟知。《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宋共公子子石为褚师,因氏焉。又有褚师子服。”[14]149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国对工商市场管理之重视。

府人: 掌国君之货藏。《左传·文公八年》:“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杨伯峻注引胡匡衷《仪礼释官》云:“还其节于府人而后出奔。春秋诸国有府人而无大府、玉府、内府、外府之官,则诸侯府人兼彼数职可知矣。”[6]567又《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云:“府人盖掌管鲁侯货藏之官。”[6]1519推之宋国,亦当如是。

乡正: 司徒属官,又称乡大夫,掌乡之行政。《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二师令四乡正敬享。”杜预注:“乡正,乡大夫。”孔颖达疏:“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天子六乡,即以卿为之长。……则乡正当属司徒。”[7]865杨伯峻注:“盖宋都有四乡,每乡一乡正,即乡大夫。……据《周礼·大祝》,国有天灾,偏祀社稷及一切应祭之神。此敬享自是祭祀群神。”[6]963

隧正: 司徒属官,掌隧之政务。《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隧正,官名也。五县为隧。纳聚郊野保守之民,使随火所起,往救之。”[7]863杨伯峻注:“隧正,一隧之长,疑即《周礼》之隧人。国都城区之外曰郊,郊外曰隧,隧犹今之远郊区。”[6]96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每隧中大夫一人,各掌其隧之政令。又《隧人职》曰:‘掌邦之野,若起野役,则令各帅其所治之民而至。’七年《疏》云当《周礼》之隧人,而此云当隧大夫者,各因其所主言之。诸侯兼官,或仅设隧正也。”[8]1103-1104

司里: 司空属官,又称里宰,掌管城内街巷及民众。《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杜预注:“伯氏,宋大夫。司里,里宰。”孔颖达疏:“《周礼》,五邻为里。以五邻必同居,故以里为名。里长谓之宰。《周礼·里宰》,每甲里下士一人。谓六遂之内,二十五家之长也。此言司里,谓司城内之民,若今城内之坊里也。里必有长,不知其官之名。《周礼》有里宰,故以宰言之,非是郊外之民二十五家之长也。使伯氏司此城内诸里之长,令各率里内之民,表火道以来,皆使此伯氏率里民为之。”[7]861杨伯峻注:“司里非官名。里即里巷,城内居民点。司里者,管辖城内街巷。”[6]961杨伯峻认为,“司里”并非官职名称,而是一动宾词组,乃管辖城内街巷之意。综合以上杜注、孔疏,考之其他记载,杨注不确。司里作为官职,不独宋国有,鲁国等亦置此官,如《国语·鲁语上》载有“先臣惠伯以命于司里”,韦昭注:“言先臣惠伯受命于司里,居此宅也。”徐元诰注引胡匡衷曰:“司里为司空之属,故又掌授民居。”[2]163

郊保: 守卫郊外小城堡的徒卒。《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隧正,官名也。五县为隧。纳聚郊野保守之民,使随火所起,往救之。”孔颖达疏:“然则诸侯之有乡遂,亦以郊内、郊外别之也。郊内属乡者,近于国都,司徒自率之,以入城矣。郊外属遂者,是郊野保守之民,不可全离所守,司徒令遂正量其多少,纳之于国,随火所起,而奔往救之。”[7]863杜注、孔疏均释“郊保”为“郊野保守之民”,而不以官注,可知郊保乃守卫郊外小城堡之徒卒。

帅甸:即公邑大夫。《左传·文公十六年》:“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杜预注:“帅甸,郊甸之帅。”孔颖达疏:“诸侯之与天子竟虽不同,亦当近国为郊,郊外为甸。天子之甸为公邑之田,则诸侯之甸亦公邑也。帅甸者,甸地之帅,当是公邑之大夫也。独言帅甸,无以相明,故举类言之,云郊甸之帅。其实正是甸地之帅,非郊地之帅也。”[7]568杨伯峻注从沈钦韩说,谓“帅甸为”乃为《周礼·天官》之“甸师”[6]622。按《周礼·天官》:“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齐盛。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丧事,代王受眚灾。”[13]96-99据此,杨注恐不确。

迹人: 地官之属,掌管田猎之禁令,如守护围场、防止盗猎、探寻踪迹等。《左传·哀公十四年》:“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麇焉。’”杜预注:“主迹禽兽者。”孔颖达疏:“《周礼·地官》‘迹人掌邦田之地政。凡田猎者受令焉’。郑玄云:‘迹之言迹知禽兽之处也。’”[7]1680杨伯峻注:“《周礼·夏官》有迹人,掌管田猎足迹,知禽兽之处。《尔雅·释兽》亦言各种兽迹不同。”[6]1687考之《周礼·夏官》,并无“迹人”,“迹人”实在地官之属,杨伯峻误注于夏官之属。按《周礼·地官》:“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凡田猎者受令焉。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13]419

门尹: 司徒属官,相当于《周礼》之司门,掌国门事宜。宋之“门尹”首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杜预注:“门尹般,宋大夫。”[7]44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周礼》地官之属,司门下大夫二人,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郑司农以司关为关尹,则门尹当即《周礼》之司门也。”[8]1099门尹又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门尹得”。门尹一职,为宋国所独有,故顾炎武《日知录》云:“春秋时列国官名,若晋之中行,宋之门尹,郑之马师,秦之不更、庶长,皆他国所无。”[15]254

舆人: 承担筑城劳役、贵族丧葬等杂务之吏卒。《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杜预注:“舆,众也。”[7]1705杜预释“舆人”为众人而不称官,可知舆人乃职位极低微之吏卒。杨伯峻注:“杨树达先生《读左传》谓即昭七年《传》‘皁臣舆,舆臣隶’之‘舆’。舆或舆人皆贱役,僖公二十五年《传》‘隈人而系舆人’,则秦军之执杂役者;二十八年《传》‘栾使使舆曳柴而伪遁’,则晋军之执杂役者;‘听舆人之谋’,‘听舆人之诵’,皆此等人。”[6]1720

行人: 礼官,掌管通使诸侯之礼。宋之“行人”首见于《春秋》定公六年:“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杜预注:“称‘行人’,言非其罪。”[7]1564时乐祁犁本职为司城,此行人为兼职。《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13]992;又有小行人,职位低于大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13]1010。行人乃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设置之官,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类同行人。

圉人: 司马属官,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之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圉人归,以告夫人。”杜预注:“步马,习马。”[7]1042习马即练马,这位练马者即后文所说“圉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杜预注:“圉人,养马者。”[7]1067-1068《周礼·夏官·司马》:“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13]868

舞师: 礼官之属,掌管乐舞。《左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杜预注:“舞,帅也。”孔颖达疏:“舞师,乐人之帅,主陈设乐事者也。”[7]884-88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春官》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凡舞事皆属焉。其下有籥师,掌教国于舞羽吹籥,祭祀则鼓羽籥之舞,宾客飨食则亦如之;司干掌舞器。此舞师当即籥师、司干之类,而非地官之舞师也。”[8]1072-1073《周礼·地官·司徒》:“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13]319

二、宋公室内朝官

宋国除六卿外,卿以下的外朝辅佐官尚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少司马、少司寇、少司徒、校正、工正、封人、褚师、府人、乡正、隧正、司里、郊保、帅甸、迹人、门尹、舆人、行人、圉人、舞师等。

校正: 司马属官,又称校人,掌管国之马政。《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杜预注:“校正主马,工正主车,使各备其官。”[7]864杨伯峻注:“校正,司马属官,主马,《周礼》谓之校人。”[6]962按《周礼·夏官司马》:“校人掌王马之政。”[13]859

少宰: 大宰辅官,佐大宰管理宋君家政。如前引《左传·成公十五年》载:“于是华元为右师,……鱼府为少宰。”据《左传》,楚国亦设有“少宰”一职,为宫廷事务官,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少宰如晋师。”[7]645如上所述,楚国之大宰不如宋大宰位高权重,但既设“少宰”为其副职,可知其职权亦不会太轻。

冲砂支洞紧邻出水闸室,该区域洞室群相互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口多,加上洞室与洞室之间的岩柱较薄,靠近出水闸室开挖断面大,边墙高,工程地质条件就更显复杂。现场经地质工程师鉴定岩石为D级,岩石较为破碎,为满足出水闸室开挖安全要求,部分闸室已完成永久混凝土衬砌。爆破振动直接影响高边墙的稳定和出水闸室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根据技术规范要求,在已完工或部分完工的砼结构附近进行爆破,爆破导致振动的限度是根据在结构上测量的高峰质点速度确定的,建在岩石上的整体砼建筑物高峰质点速度应满足要求,因此,4条冲砂支洞采用砼建筑物控制高峰质点速度方法进行开挖。

司宫、巷伯: 宋国内官,掌管宫内之事。《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令司宫、巷伯儆官。”杜预注:“司官,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7]86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无司宫、巷伯之官,惟有内小臣奄上士四人,郑玄云奄称士者,异其贤也。奄人之官,此最为长,则司宫当天子之内小臣也。《周礼》又云寺人主之正内五人。郑云正内,路寝也。王肃云今后宫称永巷。是巷者,宫内道也;伯,长也。是宫内门巷之长,故知巷伯是寺人也。”[8]1121-1122杨伯峻注:“司宫即《周礼》之内小臣,为宫内奄人之长。……巷伯亦奄人,盖主管官中巷寝门户。”[6]962-963

本工程厂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地面粗糙度为B类,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4k/m2。吸收塔塔体、烟道烟囱及塔体加强筋的材料均为Q235B,材料屈服应力为235MPa,许用应力为113MPa。

寺人: 又作侍人,内官,掌管宫内戒令。《周礼·天官冢宰》曰:“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纠之。”郑玄注:“内人,女御也。女宫,刑女之在宫中者。”[13]190宋国“寺人”首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又见《昭公六年》《昭公十年》“寺人柳”。“侍人”见《昭公二十一年》:“公惧,使侍人召司马之侍人宜僚,饮之酒,而使告司马。”[6]1425

内师: 太子宫内宦官之长,亦属寺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为大子内师而无宠。”孔颖达疏:“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官,公使之监知太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7]1041杨伯峻注:“内师,盖太子官内宦官之长,故为寺人。”[6]1118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重知识内容与生活的结合,促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教学活动的不断优化。生活指导式教学和生活实践式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式。生活指导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小常识或者生活道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培养起基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生活实践式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活的方式,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

御士: 宋公侍御之士。《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华费遂生华、华多僚、华登。为少司马,多僚为御士,与相恶。”杜预注御士为“公御士”,杨伯峻亦引杜预注云:“公御士也。”[6]1425即近卫之士。

司星: 主管占候星象之官,负责观测天象以预测吉凶。《史记·宋微子世家》:“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16]1631考之《周礼》,无“司星”一职,其他诸侯国亦无载。则司星官为宋国所独有,可能因为宋君喜“事鬼敬神”,故特设此官。按:“司星”一职,《左传》无载。《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13]704则“保章氏”之执掌与司星相类。

宗: 即宗人,掌宗庙、祭祀之事。《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杜注预:“享,祀也。祝,大祝。宗,宗人。墉,城也,用马祭于四城以禳火。”[7]865顾栋高按:“宋虽立六卿,而无宗伯。《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大灾及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示。郑《注》曰:‘执事,大祝及男巫、女巫也。’‘小宗伯与执事共祷祠。’春秋时多祝、宗并称,则诸侯之宗人当《周礼》小宗伯之职也。”[8]1042-1043《周礼·春官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13]487

祝: 即诅祝,掌国之祭祀、盟诅之载辞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大尹)使祝为载书。六子在唐盂,将盟之。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7]171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诅祝掌盟诅,作盟诅之载辞。郑司农引此《传》为证。”[8]1068杨伯峻注引惠栋《补注》云:“《周礼·诅祝》,作盟诅之载辞。”[6]1731《周礼·春官宗伯》:“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禬、禜之祝号。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郑玄注:“载辞,为辞而载之于策。”[13]686-687

门官: 守门之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杜预注:“门官,守门者,师行则在君左右。”孔颖达疏:“此门官,盖亦天子虎贲氏之类,故在国,则守门;师行,则在君左右。”[7]40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此门官盖亦天子虎贲氏之类,故在国守门,师行则在君左右。”[8]1101-1102

(1)教师对作业的作用认识不够。很多教师只把作业当成是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是督促、检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一种习惯性方式,忽视了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让作业成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活动。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科河699产量最高,平均产量16 650 kg/hm2,比对照增产18.6%,大民3307平均产量14 703 kg/hm2,比对照增产4.7%。

以上就是宋国职官的大致架构。可以看出,宋国官制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要官职一般皆设复职,即分为主职与副职,区别以大与小(或少)、右与左等,如上所述之大司马、少司马,大司冠、少司寇,大宰、少宰,右师、左师等。复职的设置,可以使正副职之间的权力彼此制约和相互牵制,防止个人权力过分强大,进而威胁到公室的利益。整个春秋时期,宋国执政不拘一官,孔父以大司马、华督以太宰、华元以右师、向戌以左师、乐喜以司城等皆操一时国柄。这种执政官职可以经常变换的体制,消除了执政官长期执政、势力膨胀进而专权的隐患,对维护君权起到了一定作用。宋国官制的另外一突出特点是恪守周礼,官制因循旧规,宋公之下,六卿轮流执政,六卿皆为公族,公族均为国君之后,异姓贵族很难挤入。春秋时期,宋国和鲁、卫、郑等国的官僚体系大致相同,属于变革力度较小的保守派。但是宋国君权比鲁、卫、郑等国较为强固,这在当时是为人们所公认的,楚国太宰曾评论宋国说:“诸侯唯宋事其君。”[6]1430国君依赖公族而又善于制约,从而两者形成一种紧密牢固的关系,这在当时,确是别具特色的。

随着康复医学及护理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学应运而生,作为21世纪的护理人员,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必须了解和熟悉康复护理,护士在进行临床整体化护理时,应将康复护理纳入整体护理中,以改善患者身心康复,促使患者达到全面康复。因此,多数高等院在护理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开设《康复护理学》,促使护士将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康复护理学》知识体系庞杂,内容多,学时少,部分内容理解困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本研究积极探讨《康复护理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采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本文主要考虑道路曲直和行车方向对裂缝的影响。采用前述的现场统计方法对省道101的3段直道和3段弯道的裂缝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区分上行、下行方向(取驶向兰州为上行方向)的裂缝,结果如表4所示。

此外,在地方官职的设置上,宋国亦基本上因循周制。西周的行政治理采取国、都、鄙、野制,城市分国、都、邑三级,邑之外即为“野”。野又划分为郊、乡、遂。周制“距国百里为郊”,郊内又设六乡,置乡大夫管理一方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13]275都城百里之外则称为“遂”,其官长名为遂师,《周礼·地官·遂师》载:“遂师,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可任者。经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数而任之,以征财征。”[13]396入春秋以后,西周的这种地方官制在晋、楚、齐、秦等国很早便被打破了,而代之以县制[17],唯在宋国长期完好地保存着,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沿袭了国都鄙野、乡遂分治的制度,只不过把官名换成了郊保、乡正、遂正而已[18]

春秋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宋国的官制虽然也在变革之中,但只是对旧制度修修补补,始终未能冲出周礼的框框。在宋国,宗法制度稳固,君权强而公族盛,这在事实上阻碍了它的前进。因为旧的国家机器愈是完备,新的秩序和制度愈难产生。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春秋一世,宋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虽然很活跃,但始终未能跻身强国之列,恐与此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王钧林.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J].历史研究,1992(6):3-19.

[4] 徐鸿修.先秦史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 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央官制及其演变[J].文史哲,1985(1):3-12.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1]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 郑樵.通志二十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 黄汝成,集释. 栾保群,吕宗力,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 黄灼耀.县制的形成与发展[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110-115.

[18] 郝铁川,赵长征.春秋宋国官制初探[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22-24.

An Interpretation of Officials of the State of So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Zuo Zhuang

ZHU Feng-xiang

(History Department, Shangqiu Normal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State of Song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ystems: external and internal. According to Zuo Zhuan and other documents, the officials of the State of Song included ministers and other auxiliary officials.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had six posts, namely, Youshi, Zuoshi, Sima, Situ, Sicheng and Sikou, and there were other auxiliary officials such as Shao Sima, Shao Sikuo and Shao Situ, whose duty was to handle “civil affairs” and “official affairs”. The officials of the inner court were mainly Dazai, Shaozai, Sigong, Xiangbo, whose duty was to handle “sacrifice affairs” and “domestic affai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are: Six Ministers took turns to rule, and generally set up a reinstatement under the king of the Song dynasty; Six Ministers were all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there were little changes in the setting of local officials.

Key words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tate of Song; official system; Six Ministers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28( 2019) 07-0081-08

收稿日期: 2019-03-09

作者简介: 朱凤祥(1966—),男,河南柘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 朱正平】

标签:;  ;  ;  ;  ;  

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考释-以《左传》为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