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青春期论文,安全问题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的性安全问题既指儿童受到他人的性侵害,也包括自身性行为(这里所指的性行为是广义的,包括看黄行为、接吻、抚摸等边缘性行为)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安全造成危害。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性意识的萌发,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兴趣,这个时期是儿童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人生发展中既是生理、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又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更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多事之秋”。这个时期,儿童更容易出现性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会对他们生理、心理健康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
因为空间的阻隔,留守儿童长年不能和父母单方或者双方生活在一起,家庭结构松散,亲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互动,父亲和母亲角色在儿童青春期发展过程中长时间缺席,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监管,他们的性安全现状是怎样一种情况,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在性安全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即留守经历会给儿童性安全现状带来什么影响?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我们确定是否留守(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为自变量,其中留守类型又分为与父亲留守、与母亲留守、隔代留守(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三种类型。根据我们对性安全的界定,将从“看黄”行为、发生性行为、受到性侵害、获得性安全教育四个维度去测量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其中,“看黄”行为的测量从是否看过黄色传媒、获得黄色传媒的地点途径两个方面设计指标;发生性行为的测量从边缘性行为(与异性进行的接吻、抚摸隐私部位)、实质性交行为两个方面设计指标。
为了控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共同面临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其性安全的因变量,考察“留守”经历给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我们抽取了在数量、性别比、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基本与留守儿童相匹配的非留守儿童作为比较对象。在四川省绵阳市、广元市、成都市郊县等地的10所中学随机抽取从初一至高一的学生(11~16岁)作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1346份,回收率96%。其中非留守儿童占58.4%,留守儿童占41.6%。在留守儿童中,与父亲留守的占17.7%,与母亲留守的占26.01%;隔代留守的占56.05%。可以看出,隔代留守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一半以上,即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能和自己的父母亲在一起。
二、留守儿童性安全现状考察
(一)“看黄”行为
1、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看黄”行为
黄色传媒,从形式上讲,有各种出版物、音像制品、娱乐用品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暴力凶杀、暴力色情、低级趣味等内容的淫秽物品。在商业化的推动下,黄色传媒在我国快速增长,对于儿童的影响极为负面,特别是处于青春期时期,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健康性价值观的建立,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性犯罪。由黄色传媒诱发的强奸、流氓、抢劫、凶杀等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远远超过黄色传媒本身。关于黄色传媒引发青少年性犯罪的报道很多:2008年4月,江苏4少年看“艳照”后强奸同班女同学。1998年西安市破获的一个以强奸、轮奸、抢劫、勒索为主的少年犯罪团伙,涉案成员20多人,犯罪人年龄在15~17岁之间(个别人年仅11岁)。据调查,该团伙中看过黄色刊物、影视片的成员达到100%(王大为,2002)。
表1数据显示,有28%的儿童看过黄色传媒。留守儿童看黄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看黄行为也不相同,与母亲留守的儿童看黄行为最低,其次是与父亲留守者,而隔代留守的儿童看黄行为最多,高达37.31%。分析认为,母亲一般比较细心,对子女的管教较严格,父亲相对来说对子女的管教要粗放一些。双亲抚养对子女的照顾更细致,而隔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岁大等原因监管儿童力度较弱。父母对子女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高至低依次为:与父母生活的非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的儿童、与父亲留守的儿童、隔代留守的儿童。而看黄行为却与此相反,可以看出,父母的监督和管束越不力,儿童看黄的可能性越大。
通过表2、表3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看黄的地点和获得黄色传媒途径上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在看黄地点上,虽然两者的差异不是很显著,但留守儿童在家和在同学朋友家看黄的行为要高于后者。这主要在于留守儿童家里缺少大人的监督,他们在家里或到同学朋友家看黄更容易,一则在家里没有父母,可以更放心大胆看黄,二则到同学朋友家里也少有人过问。在获得黄色传媒途径上,留守儿童自己购买和上网来获得的多于后者,这可能和留守儿童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有关。非留守儿童从家里获得黄色传媒远远多于留守儿童,这可能是许多父母自己看后没收拾好,被孩子获得。
从儿童看黄地点和获得黄色传媒途径的分析来看,网络是当前未成年人接触黄色文化的主要来源。
2、看黄行为更容易引发儿童发生性行为
研究表明,外在性信息的刺激可以刺激性激素的分泌。美国的心理学家朱丽娅·海曼1975年曾对个体在淫秽宣传品的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性反应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大多数受测者在此状态下都会接受性刺激并引起性冲动(转载于严励等,1996)。黄色传媒对青春期的儿童刺激更大,这一时期的儿童,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黄色传媒刺激下,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而容易发生性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日本犯罪学家山根清道(1984)认为:“从性方面来说,很多性犯罪者对他们的犯罪是比较不熟悉的,是作为思春期的一种越轨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性犯罪”。
表4的数据显示了看黄行为与发生性行为呈高度显著(Pr=0.000)差异。看过黄色传媒的儿童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达9.06%,是没有看过的近9倍。进一步证明了看黄行为更容易引发儿童发生性行为。同时看黄行为还会引起巨大的心理伤害,在看过黄色传媒的儿童中,经常看的人中有60%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心理感受,其中严重状态达到近3成(表5)。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看黄行为更多,他们发生性行为甚至走向性犯罪的几率也就更大。
(二)留守儿童的性行为
1、留守儿童的边缘性行为
(1)有接吻行为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在有过接吻行为上,表6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与父/母亲留守的发生接吻行为的较低,隔代留守的比例最高,达到16%,是非留守儿童的2倍。这和前面分析的由于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女子的监管状态与力度不同所导致。
(2)隔代留守的儿童有过抚摸异性行为的显著高于其他儿童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有8%左右的儿童曾抚摸过异性隐私部位,其中非留守儿童最低,与父/母亲留守的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差不大。虽然各类型的儿童发生该边缘性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但隔代留守的儿童的比例最高,达到12%,高于非留守儿童近5%,与非留守儿童呈显著差异(Pr=0.017<0.05)。
2、留守儿童的实质性交行为
从调查样本的自述中,儿童发生实质性交行为的平均比例达到2.8%(见表8),考虑到受调查环境的影响,有些当事人可能会隐瞒信息,实际发生应该高于该比率。虽然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发生实质性交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留守儿童发生的比例还是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隔代留守儿童的发生率最高。
作为未成年人,儿童的实质性交行为和边缘性性行为(接吻、抚摸)都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伤害,但实质性交行为还可能会导致女孩怀孕、感染性传播疾病,给当事人带来生理甚至生命的伤害。
留守儿童发生实质性交行为的比例较高,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却非常缺乏。表9数据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发生性交行为时能正确使用避孕方法的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12%,而错误甚至不用避孕方法的留守儿童均多于后者。仅从留守儿童来看,能正确使用避孕方法的仅为24%。发生性交行为比例高,而安全意识又低,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留守儿童受到性交行为的伤害会大大增加。
(三)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的情况
1、有12%的留守儿童有过被强迫抚摸身体隐私部位的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有11.69%的留守儿童自述曾有过被强迫抚摸身体隐私部位的经历,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Pr=0.997),后者有此经历的也达到11.68%。在问到对自己实施该行为的人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样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根据表10显示,对留守儿童实施强迫抚摸隐私部位的人中成年人居多,包括儿童熟悉的成人(如邻居或父母的熟人甚至亲人或抚养自己的人)及陌生人,分别比后者多3.45%、0.76%。而非留守儿童更多遭受来自同学朋友的侵害。至少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使得犯罪者,特别是成年人更容易针对他们实施性犯罪行为。
2、有近9%的留守儿童曾被迫发生过性交行为
表11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8.37%的人曾被迫发生过性交行为,多于非留守儿童(6.47%)近2%,虽然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强迫留守儿童发生性交行为的人中,陌生人达到23%,高于非留守儿童10%。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保护最容易成为受害者。据2008年1月7日《当代生活报》报道,一色魔校长兰波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奸淫3名在校未成年女生。文章指出3名受害女生之所以轻易受到性侵害,主要原因在于她们都是家住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3名受害女生自小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见世面少,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农事繁忙,平时很少主动和孩子们进行思想交流。所以,3名受害女生读书住校后,心理上特别依赖老师。而兰波就是利用未成年少女种种盲目好奇、盲目顺从、懦弱无助等特点,通过哄骗、威胁等手段强暴了她们(黄岸,2008)。
3、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费孝通,1998)。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将家庭的功能概括为生殖、保护、社会化、规范性行为、情感交流和提供社会地位等六个方面。我们认为,家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抚养、保护、教育和情感培育方面,父母是儿童获得情感支持和保护的最核心力量。
表12和表13显示了不同类型儿童对于父母的依赖与获得的情感支持程度。对于“当你有特殊的隐私或心里话你会选择向谁说”的问题,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明显差异。前者仅有33%的人选择父母,少于后者7%,更多的留守儿童选择不说,而独自承担。而对于“如果一个女生怀孕时你认为应找谁帮忙”的问题,选择找父母的留守儿童也仅有33%,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从家庭、父母处获得情感支持更少,哪怕是遇到最严重的问题(一个女生怀孕)他们也较少寻求父母的帮助。分析认为,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亲戚朋友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会导致家庭保护及情感交流等功能的弱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儿童遭受性侵害的形势更为严峻,曾有12%和7%的儿童分别遭受过性猥亵和性强暴,超过笔者在2004年所出的调查结果,当时自述曾遭受性强暴的比例仅为3.1%(王进鑫,2007)。虽然在遭受性侵害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系统要远远弱于非留守儿童,如果留守儿童受到性伤害后不能及时获得父母的理解、帮助,甚至有些性伤害会持续很久,这样的伤害对当事人会更严重。
(四)留守儿童获得性安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表14数据显示,留守儿童获得抚养人给予性安全教育的情况明显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仅有55%的抚养人会对其进行一些青春期或性安全自我保护的知识指导,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分析认为,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性在中国一直处于非常“隐私”的状态,许多人都是谈“性”色变,更不要说公开的给孩子进行相关的性教育。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总是认为这是无师自通的事情,即使有些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性教育,一般采取“同性教育”的原则。在留守家庭中,单亲抚养就不利于对子女进行性教育,而隔代留守的家庭,抚养人年龄偏大,相关知识缺乏和观念的原因,更不可能对其进行性教育。这导致了留守儿童获得抚养人性安全教育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
对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是保护儿童性安全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让儿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及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和防范技能,达到儿童自我保护的效果。表15数据结果显示,经常获得抚养人给予性安全教育的儿童“看黄”行仅为15.82%,不到从未受过性安全教育儿童的1/2。这证明了如果抚养人给予儿童性安全教育,儿童的危险性行为会大大减少。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我们全面考察了青春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1、留守儿童的“看黄”行为、边缘性行为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看黄”行为和边缘性行为容易导致性交行为的发生。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看过黄色传媒的儿童发生性交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没看过的儿童。未成年人发生性交行为,对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可能会面临怀孕、感染艾滋病等性疾病的风险。留守儿童过多的看黄行为可能会使这些伤害和风险大大增加。
“看黄”行为还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即性犯罪。张继伟(2005)在《论黄色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一文中从心理学和传播学视角对黄色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指出黄色文化确实对青少年的性犯罪起到一定的教唆作用,这是由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传播媒介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更多的“看黄”行为和抚养人对其监管和正确引导教育的缺位,可能导致留守儿童性犯罪的比例较高。虽然该项结论实证研究还未见到,但见诸报端的青少年性犯罪很多都是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获得父母情感支持偏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发生实质性交行为、遭受性侵害情况方面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留守儿童遭受这类伤害后从家庭、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和帮助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当有特殊隐私时,留守儿童选择向父母倾诉的仅三成,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而更多的选择不说。甚至如果遇到“女生怀孕”这样重大的事件时,也仅有三成想到找父母,6.6%的人找抚养人,更多的留守儿童选择找其他人,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
3、留守儿童中,隔代留守的儿童性安全问题最为严峻。在所有指标中,隔代留守的儿童和其他类儿童都有显著差异。其中“看黄”行为、接吻、抚摸异性边缘性行为和实质性交行为都明显高于其他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的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较为接近。
4、留守儿童获得性安全教育缺乏。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除了缺少父母的监管、社会环境复杂等因素引起外,缺乏抚养人给予性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获得抚养人给予的性安全教育及自我性保护指导远低于非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儿童不能正确面对与处理青春期有关性的问题,还缺乏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对策
1、提高监护质量。有专家指出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身安全、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如果条件所限不得已要外出打工,与母亲留守为佳,尽量避免隔代留守,如果两人都外出打工,必须把孩子放在有监护能力的亲戚家里。
父母和监护人都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要加大沟通频率,另一方面,要注意沟通质量。对孩子要加强自我性安全保护意识教育,传授基本的保护技能,增强孩子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在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资的同时加大精神关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存在,感觉到家的温暖,在物质投资方面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绝不能盲目给孩子过多且没有必要的零花钱。
2、加强学校性教育,特别是性安全教育,弥补家庭性教育的缺失。青春期留守儿童会面临着许多性的问题,又几乎难以从学校、家庭、父母处接受到相应的指导,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不利于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出于对孩子责任感,有些父母会遵循“同性教育”的原则,给孩子必要的性安全教育,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和同性父母或根本没有父母在身旁,在接受到家庭性安全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接受抚养人或父母给予的性安全教育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少性安全知识和意识,使得其性安全问题较为严峻。中国当前的现实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留守儿童群体,这就要求学校应切实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以弥补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带给儿童的影响。
3、充分发挥社会系统综合功能。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发挥社会系统综合功能。其一,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监护问题,而且农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是一个解决当前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治本途径。然而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存,户籍制度没有完全解体,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很多。因而实行民工“市民待遇”,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政策支持是解决留守问题的关键。其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严惩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对儿童的性侵害。其三,加大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色传媒,特别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上网的有关规定与政策,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