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86例中的应用论文_王子怡

伊春市第一医院 153000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儿科收治的8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几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应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116-01

在儿科中,基于患者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是恐惧心理,因此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即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研究证实,肢体语言沟通在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患儿依从性以及满意度方而,均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2一11岁,平均年龄为5. 5岁;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的患儿例数分别为39例、2例、1例、1例;住院时间为2天至3个月,平均为1. 5个月;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为1一11岁,平均年龄为5. 6岁;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的患儿例数分别为38例、2例、2例、1例;住院时间为3天至3个月,平均为 1. 4个月。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蔡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应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具体方法如下:①注重姿态以及表情。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病房,且需注意摘掉口罩;在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表情要亲切、随和;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要经常性地表扬并鼓励患儿,有效地增强患儿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要尊重患儿及其家长,与其谈话时,要而对而、注意力集中,需暂停手边的工作;在为患儿及家长答疑解惑时,要有耐心,同时也微笑,要视其为家人,适时地给予关切和问候;而对依从性较差的患儿,护理人员需避免出现不耐烦的神情,以免加重患儿治疗时的心理负担;②注重眼神交流。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善于使用柔和的眼神,在加强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和交流的同时,要以微笑对视对方,要善于为其创造轻松、轻松的沟通氛围;沟通谈话时,要热清,口光要诚恳,切忌而无表情;要善于以肯定的眼神鼓励患儿,增强其战胜症病的信心和勇气;③抚触患儿。临床护理中,在为患儿换药或者打针时,要轻触其额头或其他肢体部位,以缓解其心理障碍,增强其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使用轻微的触碰,如拉手等来拉近与患儿间的距离,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

应用优、良、中、差四级评分法对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优:完全配合临床治疗;良: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偶尔有哭闹现象;中:能够在劝服下配合临床治疗,时有哭闹现象;差:完全不配合临床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 0统训一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采用丫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P<0. OS),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其不能准确的进行情感的表达,所以,儿童对于情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表情、动作等。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该通过合理的肢体语言,帮助儿童理解意图,在治疗中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患儿治疗中出现恐惧等心理,这需要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规范肢体语言。患儿一般都是通过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来判断,护理人员面带微笑可以缓解患儿恐惧的心理,如果护理人员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则会导致患儿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患儿苦恼,对治疗工作的进展产生不良作用。在护理人员与患儿的家属沟通中,运用和善的表情可以缓解患儿的恐惧,肢体语言是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由于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忙碌,他们一贯谨慎的作风,也会导致患儿产生紧张的情绪,在对待患儿及其家属中,他们甚至会出现急躁的情绪,导致患儿和家属更加紧张,护理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眼神的交流,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在患儿治疗中,一方面要鼓励患儿,一方面可以通过抚触的方式使患儿更加的信任。合理的肢体语言可以改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而且可以提高患儿的接受度,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会更高。

儿科中的患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普遍较差,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工作,建立护理人员与患儿间的亲近感,以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其自身感受往往来自于各种肢体语言,如姿态、表情以及眼神等四。所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肢体语言的运用。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表明在儿科常规护理中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患儿的焦虑、恐惧和排斥抵触情绪,有助于建立护患间的亲近感,提高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43例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1:154.

[2]刘丽,李华.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 河北中医,2015,10:1576-1578.

[3]江丽娜.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53-855.

论文作者:王子怡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  ;  ;  ;  ;  ;  ;  ;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86例中的应用论文_王子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