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关于当今青少年阅读文化时尚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图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今论文,时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看书籍、报纸、杂志是人们传统的纸面阅读方式。看电视、电影、录像带;玩电子游戏、计算机、电子出版物是进入现代的人们以图象阅读的方式。从这一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媒介的跨越、一种阅读方式的跨越、一种文化的跨越。
《辞海》中说,所谓“阅”就是“看”,“读”有“阅看”或“默读”的意思,包括“读字”和“读画”。传统的出版物以纸张印刷的静态文字来传递信息。被称为作家的人们,将一个个单字“组成”文章、诗歌或书籍。这些文字给人们营造出一个比现实更为多姿多彩的世界。作家们的神奇匠心是把这些阅读文字的人左右得神魂颠倒,使他们或感奋或大悲。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书滩上出现了一本本充斥着一幅幅照片、图画,甚至漫画的形形色色书籍。以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为先,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黑镜头》、《红镜头》等各类“镜头”。接下去推出的是“老漫画”系列,其中有中华书局出的《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译》等等。这些图书装祯考究,用纸或简扑古旧或堂皇超标。泛黄的照片、怀旧的风潮、新颖的方式、简捷的语言,使这类图书迅速而轻易地打动了读者,其中当然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以《老照片》的热销为起点,开启了出版界以至影响到整个传媒界延续至今的读图浪潮,人们称其为中国的“读图时代”闪亮登场。此后,为反映当下中国激烈的现实生活,出现了包括《游戏城市》、《时髦辞典》和《器具的进化》等形式的图书。这些书籍,一方面倡导阅读的快感及图文的相互传证,另一方面在选题上紧贴城市生活,使人们读起来轻松而不轻浮,莞而一笑而又陷入沉思。正象一篇专文所述:书籍中的图片,以其前所未有的真实感给人的视觉以强大的冲击力,与之相比同样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传统的文字只能望其相背了。
就世界而言,“读图时代”的开始是在大众传媒普及之后。随着电视业、新闻业、出版业的日益繁荣,所谓“读图时代”便自然形成了。如六十年代后期,在日本出现的大众传媒的普遍视觉化、图象化浪潮。中国人对“读图时代”的感受尽管来得晚,步伐却是迅疾的,它的膨胀速度有些出忽人们的意料。在“读图时代”,电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电视是一种联续性的读图,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可以获得阅读的快感和乐趣。原以文字为主体的报纸如今情况大变,随其不断的扩版,图片已占据了大量的版面。有许多爆炸性的时实新闻,都以图片的方式迅速地见之于报端,图片已成为读报者乐见之闻。以印刷精美的白领杂志为首,把图片在期刊上的运用推上了极至。图片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被影视化并光盘化;《老子》、《庄子》的漫画化,甚至出版了邓小平理论的漫画读本《小平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图解资本论》,据说销售得还十分红火。以上的一切成了毋庸赘言的事实,难怪有人言:立于阅读媒介之中,可闻“读图时代”的隆隆脚步之声。
所谓“读图”,是读者对以图形为主体内容的读物的一种阅读爱好,而最早最先爱好读图的是孩子们。在1996年《文汇读书周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种书,曾经是那样亲密地陪伴着我们度过整个少年人生。细腻的画面、简短而生动的文字,深深地钳入了我们的心田,那就是64开本的连环画‘小人书’”。“小人书”是一种以图为主体的书籍,少年儿童最早的读图者。当在书店消失了十年之久的“小人书”,再次出现在号称品种10万的上海图书节上的时候,它成为了10万中的唯一。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一周之内被读者一抢而空。
时代的发展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在人们仍在怀旧与求新共生的心态中购买“小人书”时,大批以国外卡通漫画为主体的读物已轻易地占领了中国少儿媒体,并迅速扩大。可以说,所有孩子几乎无一漏网地被以图象为代表的卡通漫画征服了。一位专家指出:卡通漫画大量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段,使其叙述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卡通漫画可以根据作家对生活的分析,只画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最能说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或最能展示故事进程的画面来。卡通基本上没有成段的语言叙述,它以画连接故事,无论旁白还是主人公自述都很简单,句子很短;卡通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易于理解、易于阅读、易于辨认并可以立刻受到感染的。此外,富于童话式想象力的情节、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以及充斥全篇的滑稽与幽默,使卡通漫画不仅成为新生代的阅读首选,同时成为“读图一代”的催生剂。
在新千年来临前夕,媒体中大量的“电子”、“电脑”、“网络”文字,向人们预示着新世纪文化的到来。在一篇《新世纪的读书难》中,一位父亲有这样的说法:“按比例,书中的好东西比电视里的好东西要多得多。可是这些道理怎么与孩子说,才能让他们接受?没有过读书乐趣的人,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些。可有一天我与儿子一起看动画片,画面跳跃,让我好些东西看不懂,但儿子没这个问题,而且成了我的现场指导。”研究传媒与青少年的专家认为:80年代前后的青少年虽然都受到过现代文化的影响,但有所不同。80年代以前的青少年,基本上属于“阅读文化”的一代;80年代以后的应属于“电子文化”的一代。
既然是“读图时代”了,人们还怎么读书呢?据新华社1999年11月27日讯,被称为“几代人忘不了,一辈子都用得着”的全套12册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丛书,出版才两个月就已发行21万套,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常青树”。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在上海图书馆新馆首次向公众发放借书证的第一天,规定时间是从9:00正式开始。 一清早上千人的办证队伍从门口延伸不见其尾。为此,办证时间临时提前了半个小时。据介绍,在发放借书证的同时,上海图书馆还售出一套读者磁卡,分团体卡(2000元/套)和个人卡(A、B、C)三种, 价格分别是300元、200元、100元。尽管如此, 办卡的年轻人仍是排成长龙急不可待。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图书馆打破几十年节假日闭馆的老规矩后,仅一个月共接待读者14万人次,比以往多接待3万人次; 图书流通 66 万册,比以往增加 33 万册。中文期刊阅览室,一个月接待读者14087人,比以往同期增加89.1%。从以上报道可见今日读书风气之盛。
学习、读书,不仅是长辈的要求,也是成长中一代的需要。他们深知父母的言传、个人的体验是多么的有限。在五、六十年代,《青年修养漫谈》、《青年生活向导》、《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等一批图书曾与一代人相生相伴。然而,今天这些“老师”似乎已经“退休”了。1998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日本《最新青年处世交际指南》丛书一炮打响。这套以《礼仪篇》、《社交篇》、《心理篇》、《性格篇》四本的图书,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据买书者讲:“购书的都是青年,特别是中学生。这套书一上架就被抢光了。”此书销售了400万套。业内人士认为,这套书的成功在于, 在一本正经的“先生”和面孔活泼的“朋友”之间,今天的年轻人无疑要选择后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青少年读物已经从老师变成了朋友。而时下,许多城市的青少年正悄悄地兴起了一股“玩书”的新潮。“读书”、“读图”之声还未搞定,何为“玩书”?传统的阅读,读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带动玩书潮流的名为《千年祝福》的书,在为读者提供“千禧之年”人类的欢乐喜庆的同时,让读者记录个人的感受,使其成为创作、写作的一员,这一新生之物很快成为众多青少年的心爱。
2000年1月18日,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是890万,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总数的78%。 如果说,“上网”是昨天青少年的时髦,那么敲击键盘已成为今天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读书、读图、读屏”,在现代人的标准中reading 这个字应该含有视、听、读三个层面。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今天的阅读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读书。
卡通画家出身的著名导演明考夫曾在《狮子王》中大显身手,他借助电脑的虚拟空间和强大的制作力量,再次杀入卡通动物与真人同台表演的摩幻空间。最近他的一部名为《精灵鼠小弟》的卡通片出笼。这只附上皮肤、穿上衣服、加上酒窝,装上45万根毛发的卡通小鼠斯图尔特,由127位计算机工程师、电脑动画师的参与设计。 这一卡通新族虽还未诞生,就已将千万中国儿童的心勾得紧紧的了。
日本是现今亚洲文化流行之源。从凯蒂猫到幻想中获得灵感的卡通人物机器猫,日本的文化产品正塑造着亚洲的新一代。曼谷、新加坡、雅加达的孩子们纷纷收集日本的连环漫画。发自日本六、七十年代的视觉化、图象化阅读盛行于今天的中国是不足为奇的。高速发展的世界科技和经济使国际间文化的相互影响更为直接而迅速。如果说发达国家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起拥有明天。因为,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一代同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一样,正通过鼠标打开图形的大门而走向世界。
人类从图画到文字的演变走过了自身漫长的完善过程,今天似乎开始了新的一轮对文字的扬弃和对图画的亲和,想必这一定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回归,而是一个新的世纪新的文化传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