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跳了几个档次,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原因可以找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搞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新的升华,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密切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他们中没有任何人明确地把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首先,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能在纷繁复杂、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得以产生和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能使生产力比旧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如果社会主义不具备这一本质要求,不能创造比旧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社会主义不仅不能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会很快灭亡。毛泽东过去讲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从哲学上讲,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尽管不完全等同,但它们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事物本质之间的联系,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认识了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而是反映了社会主义自始至终全过程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上已有的其它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具备这种本质要求。如资本主义社会,在它刚刚建立初期,在资产阶级还处于上升阶段时,资本主义还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它诞生时起,本身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能够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这个矛盾就越尖锐,最后完全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窒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本质就是阻碍生产力、束缚生产力,这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与之正相反,它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基本相适应的,尽管还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但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这就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有更好的条件,能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这就是社会主义所以能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所在。

第三,这一概括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当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革命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专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斗争过程。所以,这种革命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它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似乎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不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矛盾的话,这些矛盾又表现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已经不存在矛盾,“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向前跨出了一步,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2] 但是,如何调整和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苦苦探索,始终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遗志,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且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不断进行改革的自觉性。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讲,他们一般地都会把生产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都会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有限的)。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回答。封建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取得更多的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为剥夺工人阶级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这些社会的共同特征,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穷。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某些阶段发展很快,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仍然是人剥削人、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生产成果不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社会财富只归少数人占有。社会主义社会与之根本相反。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共同富裕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共产党的唯一宗旨。离开共同致富,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但仅讲这一点,还没有把社会主义本质完全讲清楚。因为还有一个生产成果归谁所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现在又讲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样,就把社会主义本质讲全了、讲清楚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邓小平以前,没有任何人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斯大林发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4]。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是讲生产手段和生产目的的,但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相比,至少有四点不同:1.斯大林只讲了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解放生产力。2.斯大林从生产与需求的角度,讲了生产的目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需要,而没有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同一档次的问题,满足需要有个程度、层次的问题,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3.邓小平讲实现共同富裕,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手段外,还讲了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斯大林没有讲。4.斯大林讲生产满足需要,是从计划经济出发的,邓小平讲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前进。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他没把发展生产始终如一地放在首位,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这个问题上还不很清楚。邓小平超越了他前面的伟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把这两个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三、邓小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根本手段与终极目的的统一、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统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崭新高度

在邓小平以前,马克思主义的精典作家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时,往往都是生产关系方面讲得多,生产力方面讲得少。邓小平不同,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而且把完善生产关系建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完善统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基本方面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没有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的。离开这个终极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这两个问题统一到一起。

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着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它必须自始至终体现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实现则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实现的。如果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企图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那就要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把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当作现实要求,就要违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犯“左”的错误。如果借口社会主义不能立即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取消社会主义的这一根本方向,就会犯右的错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又实现了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治意义: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各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万分焦虑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同时也给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的政治图谋以有力的打击。

理论意义:首先,它使我们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几十年,自以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了,其实并不完全清楚。结果犯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之所以没犯大的错误,所以比较平稳地渡过1989年政治风波这一关,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其次,它使人们搞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正确处理本质与特征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本质与特征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本质与特征相比,本质是更深层次的范畴,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2.本质只能有一个,特征可以有多个;3.本质是稳定不变的,特征可以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按照本质的要求来规范特征,而不能只讲特征,不讲本质。例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两个经济特征。但是我们搞社会主义不是为搞公有制而搞公有制,为搞按劳分配而搞按劳分配。公有制应占多大比重,应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必须服从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离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盲目追求生产资料的“一大二公”,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单纯的计划经济未必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市场经济未必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正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出发,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 ]。从而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实践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说都发源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