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地理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课程教学论文,地理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由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2年初和2003年初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已取得显著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地理教育步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这两个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是地理教育界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地理教育发展,深化地理基础课程改革,指导地理教材的编写和创新,科学评价地理教学质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下面笔者就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初中地理课程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独特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想新颖独特,充分体现了国际地理教育的最新理念。课程标准首先提出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使人们对课程标准的出台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了课程的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从过去单纯的现象描述和知识记忆中解放出来,赋予它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方法等新内容。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理念充分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反映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对我国地理教育的深刻影响,使地理学科既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又注重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更加注重为未来社会提供人才的准备。
二、地理课程的宗旨和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勒梅泰在《课程与评价架构中的价值观和宗旨》一文中谈到:“任何教育体制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合体,蕴含了‘过去’的是宗旨、价值观、架构和教学风格。意味着“现在”的是目前的评估安排,这方面对课程的实施有着即时的影响。至于‘未来’,一般都反映在课程与学习目标里,因为课程通常会包涵一些达到最理想实践的抱负。了解到宗旨和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便等于对这些因素的互动有所了解。”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宗旨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机构和学校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安排和评估,影响和控制着教育的宗旨和价值观,而教师则通过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潜移默化地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面积辽阔的国家,虽然各地的生活状况差异很大,但国家教育的宗旨和社会价值观却清晰明确,包括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达到起码的教育标准,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正常途径等。
目前,我国地理教育的宗旨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关心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形成具有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做一个对未来社会负责的世界公民。
三、地理课程教学与教学目标
联系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世界,了解生活在世界上不同自然环境、政治背景、社会现状、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并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不同社会历史、自然条件下的国家,所认定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不同的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同。对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来说,应该让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全面概要性的知识,较为清楚地知道自己国家在世界范围和领域的价值观念和背景状况,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世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并且,应该培养学生客观、全面、有高度地分析问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关心世界和身边的地理事件,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地理课程与教学评价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要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其目的就是创设一种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这个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中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为地理课程的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目标。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学评价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减少过分依赖知识评价的传统方法,要加强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和学的结合点在于课堂和课本。虽然近些年初中地理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教材太枯燥,学习材料过多,这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有趣的东西很少。而且,学生在理解教材的语言上有一定困难,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常常感到无法适应。在此课程范畴中,虽然学生对世界很感兴趣,但课程却没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以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个奇妙的世界,学生就会喜欢这门课,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这样的方式往往不被社会认可。原因是,现行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评价为主,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成绩上会有所作为,但在教学效果上,却收获有限。
其次,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评价者要明确一点:教学的内容必须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读书、学习,并且能独立地理解课本内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可以超出课本。比如,把教师和学生手中的课本编辑得灵活、有启发性,同时,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读性。这样,教师在讲授了一个大洲的内容后,与其相似的各个大洲的知识,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出于兴趣去了解,去研究性地学习。
五、地理课程发展的切入点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笔者认为发展初中地理课程,应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课程知识结构的掌握应该侧重于学生对事实知识的掌握,但同时要改变传统教学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上的忽视。
过去的绝大部分初中教材只停留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没有重视向学习者讲明造成这些事实的各种因素,因为在造成这些事实的因素中很难确定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就是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地方、新的领域,从而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地图、课外参考书、学术论文以及报纸、互联网,去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课程范畴的初步知识和简单情况,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学习者就会更加主动地了解有关内容,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比教师的单一讲授要好得多。
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找出事实,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说明,那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学不仅要讲解现今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确定所要学习的领域和范围,并且说明这些事实的结构。
第二,要让学习者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发展变化才能生命长久。过去的初中地理课程,仅介绍一些事实,虽然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内容和当前的学科结构,但是,他们不能搞清楚这种学科结构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应当向学生讲清楚,使他们可以用较为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前、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方法。包括现在的学习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通过这样的结构来学习?哪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目前的现状?它会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在互联网形成前和形成后,学习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第三,让学习处于生活中。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范畴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已经向学生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等一些问题,以此来验证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还必须更加低姿态地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形象地介绍世界上各个大洲的人们真实、细致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变化,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总之,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有关他周边的、同类的生活,而不是遥不可及、与己无关的事物,地理课程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