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300170
摘要:消化道癌属于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消化道早癌通常无显著症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提高早期发现该疾病,并进行早期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通常能够超过90%。近几年,内镜诊治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内镜诊治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进展
一、前言
消化道癌的早期的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实现有效治愈,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的肿瘤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消化系统发生肿瘤的发病率占据总恶性肿瘤出现发病人数的50%以上,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为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1]。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内镜技术逐渐在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其在对消化道早癌实施诊断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且逐渐代替常规的外科手术,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首选。本文主要对通过内经诊治消化道早癌的进展进行分析。
二、早期食管癌
(一)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主要就是依赖于内镜,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其能够早期的发现以及诊断食管癌,并能够有效预防癌病变。根据中美两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内镜实施碘染色之后,通过高清显微内镜(HRME)进行检查,其与单纯的内镜实施碘染色进行比较,HRME能够使食管早癌的诊断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并能够使上皮内瘤以及食管早癌的准确性以及特异性得以有效的提高,并使食管黏膜的活检得以有效减少[2]。同时,HRME能够提供相应的活体组织学图像,其与病理学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二)治疗进展
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ESD)出现,其属于近几年消化道早癌进行治疗过程中一项显著的进展。随着ESD技术的发展不断趋向于成熟,且内镜医师对ESD进行操作的水平不断提高,ESD已经成为对食管早癌以及癌前病变进行治疗的重要方式。ESD手术后,食管狭窄是实施食管的大面积ESD切除的主要并发症,特别是切除的面积比环周的75%大的情况,其成为实施ESD手术的重要问题,并成为相关研究人员主要的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通过纤维蛋白胶将能够吸收的生物材料,即聚羟基乙酸(PGA)补片固定于食管ESD切除产生的创面上,能够对ESD手术后产生的食管狭窄现象进行有效预防,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显著效果,除此之外,糖皮质激素对食道ESD术后食道狭窄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具有继续研究的价值[3]。
三、早期胃癌
(一)诊断进展
电子染色内镜主要包括智能分光比色内镜(FICE)、窄带成像(NBI)、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等。通过以前研究显示,电子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进行诊断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新型的激光内镜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其所具备的蓝激光成像(BLI)功能,能够对白色激光与窄波段进行相应调整,以此对激光的具体发光比率进行观察,并对黏膜表层当中的细微血管以及黏膜腺管的实际状况进行突显,以此使早癌的等相关病变部位所具备的可辨识度得以有效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BLI在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价值,但是,仍缺少BLI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与传统的染色技术实施诊断的优劣性比较的有关研究[4]。通过新型的内镜技术,即细胞内镜(ESC),能够在人体内部对其消化道的黏膜细胞的层次所呈现的显微图像进行观察,日本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ESC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且均超过90%。
(二)治疗进展
目前,早期胃癌的重要诊断 标准之一就是内镜切除术。但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就是内镜以及外科手术两者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近5年治疗中产生的生存率、死亡率、复发率等各个方面均相似,内镜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较少,但内镜治疗后,所产生的完全切除概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胃癌而言,其主要的扩散方式就是淋巴结转移,且其属于对早期胃癌进行有效治疗以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淋巴结的转移具体规律进行充分掌握,其对早期胃癌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作用。
我国相关学者研究显示,实施根治性手术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早期胃癌的黏膜下癌(T1b)以及黏膜内癌(T1a)产生的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1.0%以及7.3%,通过Logistic回归因素进行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的转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状况、脉管内瘤栓等。
四、早期结直肠癌
ESD与EMR作为对结直肠早癌以及癌前病变实施切除的主要方式,其各具优势。近几年,结直肠早癌的主要选择的内镜治疗方式就是ESD。在2015年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中,主要就是对早期结直肠癌与癌前发生病变的有效筛查、诊断、治疗、病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以此使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发生病变所产生的检出率得以有效提高,并使结直肠癌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得以有减少,并使结直肠癌的治愈率得以有效提高,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作用,并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有效延长[5]。因此,该指南的颁布,对早期结直肠癌的实际诊治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随着内镜治疗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ESD已经属于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以及治疗的一个标准方式。由于结肠肠壁较薄,肠腔内能够操作的空间较为有限,且部分肠段处于游离状态等相关解剖特点,因此,对结直肠实施ESD的操作难度明显比上消化道实施ESD的操作难度高。
目前,通过ESD与EMR对结直肠早癌以及癌前产生病变进行内镜切除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根据相关学者对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ESD操作切除病灶后产生的整块切除率、大小、完全切除率,以及病灶的具体复发率等各个方面,均显著比EMR效果好,但是,由于ESD操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较高的发生穿孔的几率,就需要附加相应的外科手术,因此,ESD的选择需要慎重,防止发生相应的并发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恶性肿瘤发生较多的区域,想要使恶性肿瘤的实际发病率得以有效降低,并使其治愈率得以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恶性肿瘤进行普查。在内镜当中,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对消化道早癌进行检查过程中,具有显著意义,其能够有效的发现较为细小的病灶,且能够很好的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从而使临床中对消化道早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率得以有效提高,其属于对早期癌症进行检查发现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杨亚玲,文黎明,许蓉.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05):639-641.
[2]冯桂莉,蒋德涛,周庆华.探究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78.
[3]杨彤.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诊治与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3):207-209.
[4]刘毅,颜天琼.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2):24-25.
[5]张俊美.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学,2011,32(03):393-394.
论文作者:赵振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消化道论文; 胃癌论文; 食管论文; 黏膜论文; 进展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淋巴结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