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额论文,人民币论文,我国论文,汇率变动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常账户顺差,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平衡我国经常账户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2007年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使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我国的巨额经常账户顺差因此也成为批判的目标。仅在2009年,从2月份盖特纳被提名美国财长时发表中国操纵汇率的言论开始,到10月份西方七国(G7)在土耳其的财长会议上要求人民币升值,西方各界纷纷发表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言论,并力图煽动包括印度、巴西、东盟等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
在国内,由于贸易持续顺差而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平稳、自主运行形成了很大的干扰。此外,这种升值的压力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形成了人民币将持续升值的预期,导致套利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加上本来就因看好中国市场潜力而大举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也出现顺差,从而形成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而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受到更大的挑战。
我国政策当局应如何摆脱这一内外交困的局面?对策之一是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缓解我国经济政策运行所承受的外部压力,而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首要步骤是扭转贸易收支持续大量顺差的局面。这不仅是摆脱政策困境的短期性的战术对策,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向扩大内需方向调整的长期性的战略方针。从理论上讲,根据传统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下,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助于扭转我国贸易收支持续顺差的局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关于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一直存在争议,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否及如何对我国贸易差额产生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换言之,是否应该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改善我国贸易收支失衡现象,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一个更为精细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我们首先考虑了某些第三方共同因素(例如生产率进步)同时影响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的现象,从而避免了将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受共同第三方因素推动所造成的相关性误认为因果关系的错误。此外,这一角度的新颖之处在于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整体影响分解成两部分:一是纯粹的汇率变动的影响,反映了汇率变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的贸易差额变化,主要体现为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二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产出与收入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汇率变动的收入效应。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最直接、最本质的层面上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与我国贸易差额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回答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文献回顾
目前的经济理论关于一国汇率变动对其贸易差额的影响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就是传统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即认为汇率的变化会通过其支出转换效应引起贸易差额的波动,例如Obstfeld & Rogoff(1996)通过对OECD国家的研究证明,一国汇率变化对其贸易差额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随着该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贸易差额的产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有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同、内部经济结构有差异等,而汇率政策及其它相关经济政策对这种失衡没有影响。这种观点以麦金农和大野健一(1999)、麦金农和戈雅(2005)、蒙代尔(2003)等新全球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其中麦金农和大野健一(1999)对贸易收支弹性理论的前提假设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理论在封闭经济体中成立,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是不成立的,因此他们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这种理论不成立,并指出一国的贸易赤字是由其国内储蓄小于投资导致的。
具体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基本上也可以分为支持和反对贸易收支弹性理论等两种意见。前者认为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基本成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差额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卢向前、戴国强,2005;封思贤,2007;刘荣茂、何亚峰、黄烁,2007);后者则认为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的表现并不明显(金洪飞、周继忠,2007;王胜、陈继勇、吴宏,2007;贺力平,2008),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也不能缓解我国的贸易顺差。
上述关于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差额关系的研究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共同点:这些研究一般都应用普通的回归分析或简化的向量自回归(VAR)及协整分析方法,没有对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各种结构性冲击进行识别和区分。因此,我们无法精确度量致使我国贸易差额波动的各种结构性冲击的不同影响,无法区分哪种结构性冲击更易致使我国贸易产生顺差或逆差,也无法找到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真正的汇率冲击因素。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本文将利用Blanchard & Quah(1989)提出的识别结构性冲击的方法,来识别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各种结构性冲击,以便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从其他的影响因素中分离出来,从而可以更好地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另外,这种方法还能将我国贸易差额时间序列分解成为由汇率冲击等不同结构性冲击所形成的时间序列,即分解出贸易差额的各个结构性组成成分,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时间维度上比较我国贸易差额和其结构性组成成分的波动,以更好地理解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每次具体波动的动态影响。
三、模型
在具体选择哪种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本文依照上述文献的惯例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首先,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上观察人民币REER与我国贸易差额的关系。图1所示为1994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人民币REER和我国贸易差额的走势关系。图中的人民币REER指数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其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从图中我们发现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8,t统计值2.36),这表明人民币REER的升值往往伴随我国贸易出现顺差,这似乎验证了很多文献提出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不成立的结论。
但是图1中的这种表象信息最大缺陷就是没有考虑我国贸易差额会受到除人民币汇率以外的其它很多结构性冲击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进步会使得我国的产出剧增从而出现贸易顺差,与此同时,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技术进步也可以使得人民币REER升值,因此可能会使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我国贸易顺差同时出现,形成图1所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本身就是由别的结构性冲击引起,而我国的贸易顺差并非由真正的汇率冲击引起,因此根据图中出现的这种我国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并存的现象并不能得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贸易顺差的结论。为了得到真正的汇率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我们必须首先将导致我国贸易差额波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区分,然后将汇率冲击从别的冲击因素中分离出来,这样才能观察到纯粹的人民币REER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从而判定贸易收支弹性理论是否在我国成立。
为了分解出纯粹的汇率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本文利用Blanchard & Quah(1989)提出的对结构性冲击的影响进行长期约束的方法来识别我国贸易差额波动中的人民币汇率结构性冲击。Blanchard & Quah(1989)对1950年第2季度至1987年第4季度美国GDP的一次差分和失业率两个变量进行VAR分析,并通过对所得到的残差施加“需求冲击对GDP没有长期影响”的约束就可以进一步将这些残差分解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等两种结构性冲击,这样就可以研究这两种结构性冲击对于GDP和失业率的影响。在这一两变量分析基础上,Gamber & Joutz(1993)加入了另外一个变量,即工资水平,以将Blanchard & Quah(1989)文中的供给冲击进一步分解成为劳动需求冲击和劳动供给冲击。在上述两篇文献的启发下,本文选取1994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我国GDP、人民币REER和我国贸易差额等3个变量的季度数据,根据Blanchard & Quah(1989)的方法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中进一步分解出汇率冲击,① 以研究人民币REER的波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我国GDP和人民币REER取其自然对数值,分别记为和,我国贸易差额则用该变量与同期我国GDP的比值来表示,记为。我们首先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季节调整②,然后再进行ADF单位根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动态特征
根据上文对冲击的分解,我们就可以分析每种结构性冲击对我国GDP、人民币REFR及我国贸易差额等三个变量的动态影响。
(一)脉冲响应分析
首先,我们在图2中给出了我国GDP对三种结构性冲击的脉冲响应,其中图2(a)为我国GDP对中三种结构性冲击的脉冲响应,而为了与Blanchard & Quah(1989)两变量分析的结论进行对比,我们将汇率冲击与需求冲击的脉冲结果进行叠加,称其为总需求冲击,而相应的供给冲击也称为总供给冲击,其结果如图2(b)所示。我们发现图2(b)中我国GDP对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的反应结果和Blanchard & Quah(1989)对美国GDP的动态特征结论高度一致,其中GDP对总需求冲击的脉冲响应有“驼峰”(hump)现象,而对总供给冲击的响应是当期上升随后下降再持续。
图2 我国GDP的脉冲响应
其次,我们分析人民币REER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从而判定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是否成立。为此,我们在图3中给出了我国贸易差额对三种结构性冲击的脉冲响应。根据上文的冲击分解,此处的汇率冲击是纯粹的由人民币REER变化带来的冲击,即,因此我们可以考察我国贸易差额对这种纯粹的汇率冲击的动态反应。注意在图3中,我们引入的汇率冲击为-1,亦即人民币出现贬值,以便检测人民币贬值会对我国贸易差额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该图中我们发现人民币REER一单位的贬值在当期会使得我国贸易出现0.007单位的顺差(即相当于我国当期GDP0.7%的顺差),随后在第二个季度下降为0.003单位,但在第三个季度回升为0.009单位,然后在第六个季度达0.01单位,随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虽然在人民币REER贬值的初期我国贸易收支并未出现绝对的逆差,但贸易顺差先缩小再扩大的反应轨迹非常类似于J曲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民币REER对我国贸易影响具有“修正的”J曲线效应,也即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基本上是成立的。另外,我们发现需求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最为显著,正向需求冲击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扩张。由于需求冲击包括内部需求冲击和外部需求冲击,而它们对于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正好相反(内部需求增加导致贸易逆差,而外部需求增加导致顺差),因此最终影响取决于内外两种需求冲击谁更占上风。图3的结果表明显然是导致顺差的外部需求冲击更为重要,这与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对外出口的结构性特征非常吻合。
图3 我国贸易差额的脉冲响应
再次,我们也可以分析人民币REER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4所示。在该图中,需求冲击对人民币REER不能有长期影响是我们限定的约束条件。不出所料,人民币REER对汇率冲击的反应最为显著,说明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汇率冲击本身,也进一步地说明了本文分解结果的正确性。另外,我们发现正面的供给冲击使人民币REER出现了长期升值趋势。由于正面供给冲击主要反映了生产率提高,因此图4表明我国生产率进步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亦即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图4 人民币REER的脉冲响应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各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列在表2中。从该表来看,对GDP预测误差与Blanchard & Quah(1989)的结果较为相似,其中需求冲击的贡献较小。对人民币REER预测误差,汇率冲击的贡献最大,其他两个结构性冲击的贡献很小。而就我国贸易差额预测误差情况来看,汇率冲击的贡献相对来说较小,但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
(二)我国贸易差额与其结构性组成成分的比较分析
1.我国贸易差额及其结构性组成成分的拟合比较。在分析了我国GDP、人民币REER及我国贸易差额对中各种结构性冲击的脉冲响应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三个变量分解成由中各种结构性冲击所形成的结构性组成成分。例如,在分解我国贸易差额由汇率冲击所形成的组成成分时,我们可以令每一时期的汇率冲击为1而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同时为0,这样由式(1)我们就可以得到仅在汇率冲击下我国贸易差额的一次差分时间序列,这就是我国贸易差额的“汇率冲击成分”(记为
通过这种分解我们就可以比较我国贸易差额的波动在什么时候及以怎样的形式(上升或下降)与人民币REER的冲击相关,具体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我国贸易差额及其结构性组成成分的比较
注:图中左边纵轴为贸易差额,右边纵轴分别为其三个结构性冲击成分。
观察图5,我们发现我国贸易差额的需求冲击成分最能拟合样本时段内我国贸易差额的具体波动,而供给冲击成分则基本不能拟合其任何一次波动。这表明我国贸易收支最容易受到需求冲击、尤其是外部需求冲击的影响,从而与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对外出口的结论是相适应的。相比较来说,汇率冲击成分对我国贸易差额的拟合程度一般,但是它能比较好地拟合样本时段内我国贸易差额几次明显的下行波动:其中自1996年我国贸易顺差问题变得突出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只在2003第1季度和2004年第1季度出现过逆差,而从图5来看,这两次明显的逆差都能够用汇率冲击成分来拟合;另外,汇率冲击成分还能够拟合2009年上半年我国贸易差额的剧烈下滑。这说明如果人民币REER升值,将会容易使得我国贸易顺差迅速减少,甚至出现逆差,所以人民币REER的适度升值对于抑制当前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应该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再结合图3体现的贬值带来的经修正的J曲线效应,我们认为我国贸易差额对人民币REER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这给了我国汇率政策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以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对于我国贸易差额的调节力度,从而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
2.人民币REER对我国贸易差额在不同时段上的影响分析。由于在本文的样本时段内人民币汇率制度经过了几次调整,势必对人民币REER的波动方式产生影响,从而也会改变汇率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重归”管理浮动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有什么变化,是我们比较关心的。因此,我们将样本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第1季度至1998年第3季度,起点为1994年初的人民币汇率并轨,之后人民币汇率小幅波动,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制度转为事实上(de facto)钉住美元,由于中美之间贸易量占我国总贸易量的比例较大,这种转变对人民币REER的波动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阶段为1998年第4季度至2005年第2季度,原因是我国在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调整;第三阶段为2005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由于我们已将我国GDP、人民币REER及我国贸易差额分解成了中各种结构性冲击所形成的结构性组成成分,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在纯粹的汇率冲击下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和人民币REER变化之间的关系,亦即我国贸易差额的汇率冲击成分(C)和人民币REER的汇率冲击成分(记为R)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找到在纯粹的汇率冲击下人民币REER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直接的影响。
图6显示了整个样本时段内我国贸易差额的汇率冲击成分(C)和人民币REER的汇率冲击成分(R)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贸易差额的变化纯粹由外生给定的汇率冲击所引起,因此这一负相关性等同于因果关系,亦即人民币贬值导致我国贸易收支改善,这正好与图1的结论相反,但却符合传统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
图6 汇率冲击下人民币REER与我国贸易差额的相关关系(1994:Q1-2009:Q3)
注:(1)图中纵坐标为我国贸易差额的汇率冲击成分(C),横坐标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汇率冲击成分(R);(2)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为C对R的回归拟合曲线。
为了检验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我们使用不同时段的数据将C对R。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整个样本时段内(1994:Q1-2009:Q3),人民币REER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应的β值为-0.0579,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1个百分点会使我国贸易收支占GDP比例平均增加0.06个百分点。从分时段来看,第一阶段(1994:Q1-1998:Q3)的β值为负数但不显著,而第二阶段(1998:Q4-2005:Q2)与第三阶段(2005:Q3-2009:Q3)的β值仍为负数,而且都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就绝对值而言,三个阶段的β值依次增大,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断扩大。毫无疑问,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对我国贸易收支变动存在着稳定而明确的负面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样本时段还是在其各分时段,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都会使我国贸易向逆差方向发展,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有利于扩大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这说明在剔除了那些影响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非结构性的干扰因素以后,在最纯粹、最基本的层面上,人民币汇率变化与我国贸易收支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传统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而且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特别是2005年7月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调整以来,人民币REER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显著。
五、结论
本文针对有关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已有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造一个包括我国GDP增长、人民币REER变化和我国贸易差额变动等三个变量的VAR系统,考察了人民币REER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首先,通过将上述VAR的残差进行冲击分解,我们观察到一单位的汇率贬值冲击将使得我国当期的贸易差额出现0.007单位的顺差(相当于当期GDP的0.7%),随后在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出现较为明显的J曲线效应,而从长期来看将使得我国贸易差额出现0.01单位的顺差,这说明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基本上是成立的。其次,我们还将样本时段内我国的贸易差额时间序列分解成为由汇率冲击等三个结构性冲击形成的组成成分,从而考察了我国贸易差额在样本时段内的每次具体波动是由什么冲击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在多大的程度上与人民币REER的波动相关。我们发现我国贸易差额的两次明显的逆差都可以由人民币REER的波动解释,而且我国贸易差额的汇率冲击成分和人民币REER的汇率冲击成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这种负相关关系越来越明显,即汇率冲击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随时间变得更加显著,这进一步说明贸易收支弹性理论在我国是成立的。
根据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平衡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收支失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这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在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抑制我国的贸易顺差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我国应该坚定在2005年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时确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以发挥人民币汇率这种市场调节手段的作用,帮助我国的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实现基本、合理、可持续的平衡。
感谢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及上海财经大学211项目的支持。非常感谢匿名评审人的评审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 由于传统文献中通常将汇率冲击划入需求冲击的范畴,因此本文中需求冲击是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义上的总需求冲击被分解出汇率冲击后所剩余的部分。而从本文具体的分析来看,本文的需求冲击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市场冲击”,即排除了汇率因素的国外市场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冲击。
② 我们使用Eviews5.1的X11对数据做季节调整。